【張鐵志專欄】在夢想與謊言之間:好萊塢的新創大失敗
【張鐵志專欄】在夢想與謊言之間:好萊塢的新創大失敗

「你可以更瘋狂一點。」孫正義對WeWork創辦人亞當.諾伊曼(Adam Neumann)說。曾經,「新創」是21世紀經濟的新動力,「矽谷」是全球經濟與商業的「麥加」,那裡的成功者是人們渴望模仿的偶像,是這時代的大神,是閃亮的巨星——現在,他們真的在螢光幕上被「巨星」所飾演,只是以負面姿態出現。

過去這半年,螢光幕上出現大量的影劇是關於真實世界中這些新創大神的黑暗,或者騙局。包括:

一、《創造安娜》(Inventing Anna) ,這是改編自美國《紐約》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安娜.狄維如何騙過紐約派對人士」,講述一個年輕女孩如何以名媛姿態,以一個接一個謊言活躍於美國上流社會,欲借錢創辦一個基金會和一個高級場所,最後被捕入獄。

創造安娜_劇照11
創造安娜劇照
圖/ Netflix

二、《新創大騙局》(The Dropout) ,主角是Theranos的創辦人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這公司號稱發展出一種科技,可以靠一滴血液診斷出疾病。這聽起來像是解決人類重大問題的偉大計畫,可以帶領我們走入未來世界。創辦人成為當時矽谷明日之星,公司在2014年估值90億美元。然後,被發現所謂的技術是大騙局,霍姆斯被判刑。

三、《新創玩家》《WeCrashed: The Rise and Fall of WeWork》 ,是關於WeWork的創辦人亞當.諾伊曼(Adam Neumann)夫婦,主演的是兩位大咖傑瑞.德雷托(Jared Leto)和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

(還有關於Uber的《Super Pumped: The Battle for Uber》,但沒有台灣可以看到的串流平台上映。)

WeWork是過去10年新創界最戲劇性的神話。如同所有新創,這個神話也是從創辦人的小小夢想開始,而他們夫婦倆確實篤信這個改變辦公室的理念可以改變世界:他們的說法是「提升世界意識」(to elevate the world's consciousness)。於是,他們努力找投資人,然後瘋狂擴張——在劇中,諾伊曼不斷說「花錢是為了擴張」(spend to grow)。而WeWork的確在全世界快速擴張(也快速燒錢),也很快成為一個世界知名品牌,最高估值47億美元。其中一個投資人就是軟銀創辦人的孫正義。

瘋狂的不只是公司的發展,還有他們夫婦的奢侈行徑。最後,海市蜃樓崩解了,公司上市失敗,諾伊曼被解除CEO職務——但公司仍付給他超過1億美元。

Media_Hollywood_wework官網.jpg
圖/ wework官網

新創界亂象,反映全世界對科技寡頭的批評反彈

幾年之前,可能很難想像好萊塢會在同一時間出現這麼多關於新創界亂象的作品,這當然也部分反映出近年來全世界對於高科技寡頭的反彈與批評。

以矽谷為象徵的新創確實推動科技進步和商業前進,但也早已出現「 異化 」現象,即目的和手段顛倒了。從元宇宙到生物科技,創新推動者都要把人們帶向另一個美好的烏托邦,所以Theranos的公司可以打動人心,所以諾伊曼在成名之後接受訪問說:「我們是為了改變世界。其他事情都不會讓我有興趣。」偉哉之言。但到底個人對財富和名利的貪婪還是改變世界,哪個才是真正目的,常常很難分得清楚。

除了美好目的之外,人人也都會用新創界熱愛的修辭。《新創玩家》中,諾伊曼在早期會說:「我們不是賣桌子,而是賣一種體驗。」是的,「體驗」是與投資人溝通的語言,是這個時代的關鍵字。(是的,作為一本雜誌的創辦人,我也學會說:要讓讀雜誌變成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而且我們真的做到了。)《新創玩家》也演到,孫正義只對投資科技有興趣,所以諾伊曼知道這件事後,馬上成立一個新的科技實驗室,只為了拿到錢。

這就是關鍵: 資本喜歡流向某種正時尚的趨勢,而創業者喜歡投其所好。

然而,當一個個看似符合趨勢的偉大狂想被提出時(以獲得更多資金),那些目標(例如AI的無盡發展)真的是如他們宣稱的值得這個社會追求嗎?還是,烏托邦可能會演化成黑暗的反烏托邦?

創造安娜_劇照15
創造安娜劇照
圖/ Netflix

回到創業者,伊莉莎白.霍姆斯起初也是有理想、有想法的人,但在創業過程中,她看到了這個遊戲規則中有太多機會,簡單的謊言加上厲害的修辭,就能獲得遠超過想像的資源,於是她愈玩愈兇。可以說她利用了這個體制,但也成為受害者。

安娜則是還沒真正成功,就被發現多重謊言。但她的故事提出的問題是:什麼是騙錢?她確實說了許多謊,但如果她最終拿到資金,成立了基金會,而且搞得有聲有色,不就也是成功的新創嗎?

在《紐約》雜誌揭露她的報導文章中就提到,也許她真的可能會成功,畢竟:「在這個城市(紐約),每天有巨大金額的金錢交易,有許多玻璃帷幕的摩天大樓,是建立在紙上的承諾。所以有什麼不可能呢?」「安娜看出紐約的靈魂並且知道,如果你能用閃亮的事物吸引人們眼球……並且能向人們展示金錢,那麼他們就看不見其他東西。這是非常簡單的事。」

當然,這個世界需要更多有想像力的新創,也需要更多的資本支持這些新創,但這些故事/啟示,可以讓我們更認識夢想與謊言的邊界。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關鍵字: #新創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不是我不理你,是有個頻段我真的聽不到。」律芯科技董事長薛宗智這麼說著,也就這樣一腳踏進了半導體產業的創業戰場。在創辦律芯之前,薛宗智早年在半導體大廠擔任工程師,長時間待在無塵室中機台操作,那些看似無害的低頻噪音,卻在這那幾年間悄然無息的侵蝕了他的聽覺神經,這種慢性且不可逆的損害,也成日後創業的契機。

2019年,Apple 首度發表 AirPods Pro,掀起降噪耳機熱潮,同年薛宗智也接獲一家聲學技術團隊的邀約,洽談抗噪耳機技術的投資合作。對市場極具敏銳的薛宗智卻反其道而行思考,從自身戴不住耳機的痛點出發,提出了「有沒有可能不塞入耳朵也能享受安靜?」的想法。也就是這個念頭引領律芯開展了新的研發賽道:聚焦開放式降噪晶片的開發。

瞄準開放式降噪,用「後發制人」技術創造靜音世界

薛宗智觀察到,目前市面上許多採用數位IC的抗噪系統,雖能有效降低環境音量,卻無法辨識聲音的「危險性」與「必要性」。他指出,像是火警警報、煞車聲、鳴笛等重要高頻警示聲音都可能被一併消除,造成潛在風險,「很多人戴著抗噪耳機走在路上以為很安靜,其實他們聽不到後面來車。」薛宗智強調。

因此,律芯決定聚焦難以處理、卻影響生活品質的「低頻噪音」,開闢不同於主流市場的創業賽道。該晶片採用硬體架構技術處理類比訊號,結合主動式降噪(ANC)原理,讓晶片接收到聲音時,能即時產出反向聲波,達到「以聲制聲」的抗噪效果。薛宗智認為,硬體架構在聲音處理方面具有即時反應與獨特優勢,律芯的第一代晶片便已能達到驚人的32微秒處理速度。

然而,空氣中的濕度、風向、溫度等環境因子皆可能影響聲波傳遞,這也成為團隊在開發晶片時的挑戰。薛宗智形容這就像武學邏輯中的「後發制人」,「我不是搶先出手,而是等你出招後,用最適合的方式接住再反擊回去。」這相當仰賴晶片所具備的高反應速度與精準度,才能在噪音抵達人耳前,完成複雜的偵測、分析、運算與反向波的發送。

薛宗智深知,這僅是律芯創業的開始。雖然第一代晶片已成功驗證技術可行性,但仍需透過人工進行被動式校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他觀察到,若要讓降噪需求朝更精細化場景邁進,晶片就必須能「自主適應」並理解環境。這也促使他決定開發第二代晶片,不僅強化性能,更是系統架構的重塑,所需資源遠超第一代的開發,也讓律芯的產品從抗噪,走向理解環境。

從降噪到理解環境,第二代晶片的 AI 進化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圖/ 數位時代

第二代晶片可說是律芯邁向智能聲學的關鍵躍進。它不僅整合了 AI 演算法,更以邊緣運算(Edge AI)為核心設計,能即時學習與感知聲源方向、反射環境與空間條件,主動判斷「哪些聲音該消除、哪些該保留」,使降噪從純物理抵銷進化為環境理解層級的智能判斷。

薛宗智以車內應用的場景舉例,這顆晶片不僅能與原有喇叭系統結合,產生針對駕駛與乘客座位區域的個人化降噪效果,更能與頭枕內建的聲學模組搭配,營造出安靜、舒適的座艙體驗。即使車輛行駛在嘈雜的高速道路上,晶片也能動態感知車內外噪音來源,並迅速調整反向波輸出策略,有效濾除不必要的聲音干擾。目前律芯也已與美、日多家車廠展開密切洽談,不久的將來更要往車用前裝市場邁進,並與整車系統商展開產品落地合作對接。

然而,技術升級的背後,往往也伴隨更高的開發門檻與沉重的資金壓力。「光是一輪投片,就可能讓新創公司資金鏈斷裂,」律芯科技執行長薛宗智直言。從晶片架構設計、模擬驗證、光罩製作到晶圓製造,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度專業與大量資源投入,對新創團隊而言是極大挑戰。

也因此,律芯決定在關鍵時刻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晶創IC補助計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座聚寶盆,」薛宗智強調。在這個以硬科技為本的時代,政府選擇將資源投入在IC設計這一環,不僅協助律芯跨越資金與人才的雙重門檻,更讓半導體產業鏈得以在台灣本地持續推動與深化。

從第一代靠自籌完成,到第二代獲得政府計畫支持,對律芯而言,這不只是產品的迭代,更是整體結構的轉捩點。薛宗智相信,透過政府資源的精準投入,將有效帶動半導體供應鏈上下游鏈結與倍增產業價值,協助本土IC設計業者站穩全球市場,同時強化整體產業生態系的韌性與競爭力。

從車用晶片到無人載具,讓聲音的應用無限延伸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圖/ 數位時代

對聲音的想像,不應止於消除噪音。薛宗智指出,聲音是機器理解世界的重要感知管道之一,相較於仰賴攝影機或雷達的視覺導向技術,聲學晶片在黑暗、遮蔽或空間複雜等條件不利的環境中,反而能展現獨特優勢。隨著律芯技術站穩腳步後,也吸引海外多家重量級組織主動洽談合作。展望未來,薛宗智透露,無論是在無人載具、機器人,或其他智慧系統領域,都有許多令人期待的聲音應用場景即將展開。

「我們站在一座聲音的金山銀山前,而我們手中握著鏟子。」薛宗智說。在他眼中,聲音不再只是背景,而是驅動未來機器感知與人機互動的起點。透過晶片,律芯要做的不只是消除噪音,更是讓世界聽懂聲音的價值。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律芯科技
- 創辦人:薛宗智
- 核心技術:主動抗噪IC晶片設計
- 資本額:新台幣9,993萬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