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把大自然轉變為利益的全球經濟體系加劇了不平等、環境惡化,以及氣候變遷。幾億人暴露在看似由天然災害造成的風險中,例如新興病原體引發的大流行病。新冠肺炎疫情激化了仇外的民族主義,促使以疫苗接種為標準的隔離政策,進而擴大了這些危害。
在規劃未來發展路線的國際會議上,屬於南方世界(Global South)的開發中國家一向處於弱勢。如今,參與的障礙更是高得離譜。失去生物多樣性又嚴重蒙受氣候危害的這群人,卻因防疫措施而無法發聲,企業與新自由主義秩序的其他贏家掌握了這些關鍵與緊急議題的決策過程,損害了南方世界與生態圈的權益。
在疫情爆發後,不受防疫措施影響的重大活動是去年9月23日舉辦的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這是因為300多個代表科學家、農民與原住民的公民社會團體抵制了這場峰會;這場峰會對這些團體的觀點與其說是漠不關心,不如說是懷有敵意。如同代表兩億多名非洲糧食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非洲糧食主權聯盟(AFSA)所指稱,此峰會的結構是讓跨國企業及其盟友對全球農業體系擁有不恰當的影響力。
AFSA指出,因此這場峰會必然對傳統農業議題「提出一切照舊,用技術迅速解決」的政策。很多觀察家擔心全球資本企圖控制農業的未來,但上述的抵制行動以及一場聚焦在糧食主權的替代性峰會,或許能有所抗衡。
氣候行動主義者譴責COP26是有史以來最排他的,原因出自各方代表入境英國時遵循嚴格防疫措施。
來自全球的草根行動主義者所組成的COP26聯盟在COP26開始時宣佈,幾千名代表當中就有2/3 放棄與會。 代表人員若來自疫情嚴重的國家,與會過程更是麻煩透頂,在抵達英國之後必須先在飯店隔離好幾天。在取得簽證並支付昂貴旅費等難關之後,許多與會談判者卻進不了會議廳,只能在自己房間裡透過螢幕觀看會議;他們在自己國內就能做到這件事。因應防疫規定,一些周邊活動只能讓與會者在攝影機前發言,排除了討論的可能性。
每間談判室只安排了兩席國家代表,與會官員並無法取得必要的技術支援。
COP26應該要討論如何縮減化石燃料產業的有害活動,但這產業對這次峰會有特別大的影響力。
化石燃料產業的代表多達503人,超過任何國家的代表團,蒙受氣候危害最嚴重的太平洋島國,14國之 中有11國沒有派員參加。
也就是說,那些住在氣候災害區、要求採取真正的氣候行動(把化石燃料留在地底)的人並無法發聲。COP26結論就是一堆空話,甚至沒有承諾逐步淘汰燃煤。疫情期間的排他行為,對那些受害最深且持續受害的人造成了不成比例的衝擊,這意味著無法再指望多國行動來解決全球面臨的生存挑戰。新冠肺炎反而為即將到來的災難,正在鋪排不平等且錯誤的解決方案。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學人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