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能夠想像台灣在2049年AI技術會發展到何種地步嗎?針對這個提問,沒想到率先跳出來響應的竟然是咱們的電視台。在去年底推出的《2049-幸福話術》、《2049-完美預測》等一系列科幻劇大膽預告,在2049年的台灣,AI技術已經足以讀懂你我的心、甚至可以準確推估新生兒的未來,也正因為這些技術的出現,造成劇中人物種種的感情糾葛、人性考驗。
觀戲之餘,想問的是,劇中的預測是真有科學依據、亦或只是憑空臆測?而這種以科技為題的電視劇有沒有可能誤導大眾對於AI的理解?還是藉由戲劇強大的渲染力,它反而會是推廣先進科技極佳的媒介?
科幻劇天馬行空,刺激新思維的發生
對於科幻作家來說,精準的預言絕對是大考驗,就以手塚治蟲這位動漫大師為例,他曾寫下對日本機器人工作者影響深遠的作品『原子小金剛』,本身可是具有醫學博士學位,但如果想打造出他筆下生日設定為2003年4月7日的原子小金剛,至今仍只是個遙遠的夢想;至於人稱「機器人故事之父」、科幻界宗師級的艾西莫夫,曾經擔任過生化領域的大學教授,但根據他的作品改編、於1999年推出的經典科幻電影『變人』,劇中所提及如何讓機器人變成人的各項技術,以現今科技來看,在在是挑戰。
難道說科幻作品在科技部分就可以天馬行空、任意揮灑?但兩位大師都是名重四方、各有專精,應該不至於信口開河才是!這裡想請大家想一想,當你觀賞一部科幻電影或電視劇時,心中會有甚麼樣的期待?是想要掌握最新科技的發展、或者是學習如何打造出最先進的機器人呢?果真如此,那還不如去看Discovery頻道!科幻劇既然以科幻為名,總要有科技的成分吧?
這其中的差別就在於,科幻劇是基於對未來科技的「推想」,容許較為寬廣的想像空間,至於尺度大小就存乎一心,像是近年來風行的「漫威宇宙」、「復仇者聯盟」等系列,就常常讓人分不清楚到底是科幻還是魔幻?
也因此,科幻電影通常不會仔細交代科技背後的理論基礎與可信度,片中新科技的登場往往就像京劇的過場一樣,常常就是一陣鑼鼓般眼花撩亂的聲光效果,不明究理地,我們就穿越時空、回到未來。這也是因為科幻劇的本來就不僅止於科技本身,更想藉由一個現今並不存在的技術帶領我們進到一個未知的環境,從而刺激你我產生全新的思維與想像。比方說,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AI讀心術或是機器人情人,這會對親密關係、周遭的親朋好友造成什麼衝擊?隨著劇情的進展,我們彷彿和劇中人物一起走過這一遭,也就有機會以不同的視野看見感情的本質、真情的所在。
學術、影視跨界合作,提升大眾科學素養
在此同時,科幻劇仍然會對劇中所涉及的科技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畢竟透過故事性的劇情以及影音的娛樂效果總是易於打動觀眾,針對此點,對於科技與傳播有深入觀察的中正大學黃俊儒教授以及前玄奘大學蔡佳璋教授不約而同都提到台灣發展高品質科技、科幻劇的必要性與影響力,如果能找到一群科學家願意投入此類型戲劇的製作,協助傳達較為正確、精準的科技知識,假以時日也許就能提昇觀眾看片的品味以及大眾的科學素養。
俊儒教授特別提到,美國的教育系統早就有系統地媒合學界進入到電影、電視產業,2008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所推動的「科學及娛樂交流計畫」就是個有名的例子。截至目前,已經有許多科學家投身於像是《CSI犯罪現場》、《蜘蛛人》等影劇的編劇相關工作,其中也不乏學術界的大咖,像是曾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身為理論物理界權威的基普·索恩(Kip Thorne)教授就擔任了知名的科幻大片《星際效應》的科學顧問,對於片中父女穿越時空相逢的關鍵高潮戲提供蟲洞和黑洞的理論背景,只是這情節著實跳躍,直接挑戰到已知的物理律,是有存疑的空間,但人家可是得過諾貝爾物理獎,我也不好在此說三道四。
回到文章的主要提問,戲劇能成為科技傳播的關鍵推手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它極需要科學家與影劇界的共同合作,科幻劇當然可以有所想像,但所涉及的科技還是要有所依據、有其脈絡,所謂小節出入可也,但大方向一定要把握,因為它可是很有可能左右大眾對AI等先進科技的認識呀!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