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這數十年來發展,機器、資訊系統廣泛應用於產業,透過作業自動化提升效率。而近年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快速進入產業,推動產業變革,過往資訊系統很難將各種經驗融入資訊系統中,這侷限了資訊系統的能力,AI科技正在突破這限制,帶領著我們建構新的世界。這波AI科技的成功,我們更需要去認識AI技術本質與能力,提升應用思維能力,賦能自己、賦能產業。
人工智慧科技的本質,機器學習、神經網路、深度學習
近年突飛猛進的AI科技,本質上是來自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領域中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技術的突破。廣義來說人工智慧就是「讓機器做人會做的事」,從1950年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提出一個問題「機器能思考嗎?(Can machines think?)」,從此人們在思考機器能否具備智慧、能思考並替代我們做事。1956年學者提出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詞,同時提出諸多對於人工智慧這領域的思索,讓學界持續努力近70年,才有現今的成果。
機器學習是融合電腦科學、統計學、機率論…等,用機率來解決問題的技術,由機器自動從過去大量混亂的資料,學習資料特徵與模式,來理解資料。
而機器學習有一支技術,一樣是想讓機器自動做學習,但採取不同的方法,從生物學的角度去模擬人類大腦的運作模式,稱為 「神經網路」。神經網路方法早在1949年就被提出,1958年學者用兩層的神經網路實現了加減法計算,但因神經網路需要大量學習時間,學習速度無法突破,不易被產業應用。
到2006年努力30多年的學者辛頓(Geoffrey Hinton)終於突破了困境,讓多層神經網路能夠有效地運作,他將這超過三層的神經網路技術,賦予一個新名字,就是 「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
近年來電腦運算能力不斷提升,數據不斷在產生,這讓深度學習能夠在大量資料及強大運算平台上快速發展,成就現在大家看到AI技術改變產業面貌。
邏輯思維VS學習思維,學習思維是另類電腦運作方式
機器學習發展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學習」,我們要掌握AI科技就必須要掌握機器學習的本質,就是「學習思維」。機器學習到底在學甚麼?為什麼讓機器自動學習有這麼強的力量?透過學習賦予資訊科技什麼新生命?
我常用一句話來說明,AI就是將人類經驗系統化,將人類經驗融入資訊系統中,可以跟人一樣,根據環境變化,改變作業方式。人類終於找到一種有效的讓機器自己學習的方法,不用告訴機器用甚麼方法來解決問題,而是透過大量的資料處理,學會推論、預測、辨識我們想知道的答案,這過程就是學習。
我們來比較一下邏輯思維與學習思維就更能夠了解。
一、邏輯思維建立自動化系統
資訊科技將產業作業流程自動化,可以協助我們將人事、會計、財務、倉管、行銷、銷售、服務流程都自動化,其設計方法是人(如系統分析師、程式設計師)透過瞭解需要處理的資料,觀察資料特性及商務規則後,將這些規則歸納成為一套處理邏輯,設計在程式當中,電腦根據我們提供的資料與程式來執行,就會得到人預期的結果,這種運用邏輯概念來制定程式規則的處理方法,就是邏輯思維。
舉一個庫存管理系統的例子,庫存管理是要將倉庫的各庫存品項做好管理,當有進貨時就對進貨品項做入庫增加庫存量;當有需要生產時就將物料品項出庫做扣減庫存量;當有品項低於預先設定的安全庫存量時就提出警示與列出清單,提醒管理者進行採購,這將庫存作業流程自動化,降低管理人力。這就是運用邏輯程式來處理龐大且異動頻繁資料,稱為自動化系統。
資訊科技發展就是用這樣方式來協助產業作業自動化,而這低於安全庫存的品項應該進多少量?這可能跟季節、市場需求、生產良率…等有相關,每次進貨量會隨這些因素變化,這就需要有經驗的人來決定各種品項的採購量,才能夠讓生產順利。
傳統自動化資訊系統會有很多地方需要由人介入,透過人的經驗做適當的決定,來確保系統順利運作。而在AI世代,可以用AI來決定這個品項採購量嗎?能夠讓一般無經驗的人就可以完成這作業嗎? 我們可以透過學習思維來解決這問題。
二、學習思維建立智慧化系統
過往資訊系統大多以邏輯思維來設計,這會受限於人需要設計處理的邏輯流程,但若遇到如影像辨識、文章處理之類應用,很難描述具體邏輯規則,這就出現自動化資訊系統的限制。我們若能夠提供電腦資料及期待處理的結果,電腦就能夠自動地學習這些資料,然後來推論我們期待的結果,這樣就可以處理人類很難處理的大量且龐雜資料,自動學習找出規則,給我們期待的結果,這就是學習思維,也是讓電腦工作的另類方式。
提供資料及期待結果給電腦學習,這是甚麼意思呢?其實資料與期待結果的對應就是人類的經驗,讓電腦自動學習人類經驗的特徵與規則,來解決人類經驗難以系統化的問題,稱為智慧化系統。
例如我們要用人臉辨識來判斷人的年齡及性別,那我們就搜集大量各種人臉圖片這是資料,然後針對每一張人臉圖片標註年齡及性別這是期待結果,這是用我們經驗來標註,這就是將人的經驗提供給電腦的方法。
透過機器來學習這些對應的人臉圖片與年齡、性別,找出圖片資料特徵,建構預測模型,當您提供一張機器從未見過的人臉圖片,機器就能夠用這預測模型,預測可能的年齡與性別,若這預測正確率能夠達到我們的期待,這就是運用學習思維來讓電腦自動學習,以處理我們希望解決的問題,建構一個智慧化系統。
三、自動化系統插上智慧化系統這翅膀,就是AI智慧應用系統
甚麼是AI智慧應用系統?我們回到前述庫存管理例子來說明,若我們能夠提供過往在各種季節、氣候、市場需求、產量、良率…之庫存品項採購量,透過學習思維方法建構庫存品項採購預測模型,就可以來推估可能的各品項進貨量,將自動化系統中需要有經驗的人介入之處,輔以機器學習建立的預測模型,就可以將人的經驗融入系統中,從提供品項進貨量建議,透過不斷累積資料與學習,達到一個期待的正確率,就可以透過模型自動地進行採購作業。
這就是將自動化系統結合智慧化系統,更多人類經驗透過學習思維融入自動化系統中,形成AI智慧應用系統,創造資訊科技前所未有的能力,快速讓過往很難描述規則的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方法,各行業的難題都更容易獲得解決,如服務業的行銷成效預估、自然對話服務機器人;製造業的瑕疵檢測、預修保養;醫療業的病徵檢測、癌症處方推薦;教育業的能提早了解學習成效的評估系統、輔助教學系統;金融業的授信判斷、理財推薦;人資管理的自動履歷篩檢、離職預測…等各行各業的應用方案,協助個人工作也讓產業得以快速發展,賦能個人及賦能產業。
掌握學習思維,對AI有更深認識,也了解AI學習的本質,能夠從您對產業的了解,選對問題,運用學習思維建構智慧化解決方案,讓我們對於機器能力有更完整的應用,賦予智慧應用有效地解決問題。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