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台灣的情形卻老是與眾不同。過去20年間,當民眾日積月累,財富蒸蒸日上的時候,台灣政府的口袋卻愈來愈稀薄。最近的例子是,政府機構中比窮的佼佼者——健保局,員工的紅利竟傲視群雄。
這種「窮廟富和尚」的畸形狀態,表示資源分配的系統顯然出現了問題。台灣一方面是資本主義的終極天堂——資本利得不需繳稅,又動輒以免稅來吸引資本家,造成實質稅率愈來愈低,無法從大企業和財主手中拿到錢。
另一方面,台灣儼然是社會主義的崇拜者——又是發老人津貼,又是發育兒津貼,健保對百姓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於是好不容易收進來的一丁點稅金,又流出政府的帳房,用在並非最迫切的地方,政府當然要哭窮;更不消說因為什麼都要做,而衍生龐大人事的長期負擔。被慣壞的民眾,只要照顧稍有不周,例如調高自付比率,還會上街頭抗議,逛逛馬路各自回家。
當稅收偏低,福利卻越給越多時。制度就必須大刀闊斧的修改。然而,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當政府的主計長雙手一攤,明明白白表示沒錢的時候,居然還考慮為了鼓勵生育,將提供有第二個小孩的家庭津貼或賦稅優惠,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以政府岌岌可危的財政狀況來說,這顯然將是一張長期的空頭支票,更何況過去的經驗顯示,類似這樣的政策,最後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鼓舞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生兒育女,增加更多的問題。
台灣和中國,都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奇妙組合。
台灣明明是一套資本主義的制度,但是實行這套制度的人,卻往往深具社會主義的思維,因此加入許多社會主義的元素,例如高標準的社會福利,卻沒想到整個環境沒有支持的本錢。歐洲式的「福利國家」,標榜對人民由小照顧到老,其實是動輒50%~60%的稅率支撐起來的。在台灣,大多數的升斗小民繳稅都不超過20%,更遑論節稅有道的大亨們。福利福利,談何容易!
另一方面,中國雖然依舊高舉著社會主義的旗幟,但是經營這套制度的人,卻是再資本主義不過的「唯利是圖」思維:每樣東西都有價錢,每種許可審批都可以賣錢,割地換錢更是拿手。這些錢不見得全進了政府的口袋,但是民眾對政府能提供的福利,也不會過度期待。至少沒有台灣式「窮廟富和尚」的窘境。
即使在政府財政捉襟見肘的今日,還出現健保局發高額獎金給員工,或是醞釀提供民眾更多種津貼的提議,令人不勝唏噓。
如果台灣非要在低稅率的資本主義架構下,以社會主義的思維來展現福利國家的風采,「窮廟富和尚」的情形只會變本加厲。到時候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爛攤子不知如何收拾起,只會苦了跑不動的和尚。如果你覺得自己是跑不掉的和尚之一,應該現在就對過了頭的福利說「不」!

窮廟富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