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博物館,喚醒糕餅的新感情舊回憶
蓋博物館,喚醒糕餅的新感情舊回憶
2002.09.15 | 科技

「1、2、3,敲!」戴著高廚師帽的糕餅師父拿著餅模示範做小月餅,烘焙教室裡的60幾位小學生和10幾位媽媽看得很專心,「做糕餅就這麼簡單、有趣,現在換你們試試看,」師傅話還沒說完,乒乒乓乓的敲糕模聲已經迫不及待響起,小朋友的笑聲和叫聲鬧翻天,這裡是郭元益的士林糕餅博物館。
「不好意思,到明年1月的梯次都排滿了,」曾垂綸對著電話裏失望的聲音歉意連連,她是郭元益糕餅博物館的3人班底之一。去年3月楊梅工廠的糕餅博物館成立,一天接待兩梯,每梯80至90人,受歡迎的程度超過預期,郭元益決定在士林再開博物館,讓更多人能參加。「小朋友太喜歡,現在還有400多梯次等候補,」曾垂綸一邊講一邊跑去幫忙招呼小朋友,活力、熱情,看不出她是郭元益10幾年的資深員工。

**從地方小店走向企業化經營

**
資深,郭元益比誰都有資格說這兩個字。1867年,同治6年的台北士林橋頭開設了第一代的郭元益糕餅店,135年過去,郭元益換到第四代經營,47家門市,15%糕餅市場佔有率讓它維持領導品牌不墜(西式喜餅伊莎貝爾是另一強,市佔率也約15%)。郭元益的士林門市明亮潔淨,當年的土角仔厝不復存在,拔地而起的是郭元益士林新大樓。
「父親小時候過得苦,他希望有一天能回饋社會,讓小孩子有快樂童年,所以我們蓋糕餅博物館,」第四代的經營人、郭元益總經理郭榮壽在小朋友奔跑嬉鬧的烘焙教室裡側著臉說,他略微沈重的話,在小朋友嬉鬧聲裡有點模糊。
郭元益一路走來並不輕鬆。第一代祖先沿街挑扁擔叫賣,第二代遭遇戰亂與時局不安,小舖勉力維持,第三代的郭欽定慘澹經營,設廠開公司,為郭元益打下企業基礎,1983年交給第四代的四兄弟經營,真正從地方店舖進入企業化公司。接著10年成長迅速,1996年前後的糕餅市場競爭激烈,主流口味也從漢餅(中式作法,不論月餅、喜餅都用豬油揉餅皮,西式則以奶油為底)轉為餅乾、歐式酥餅、日式薄餅,郭元益靠著硬拼的價格戰和口味全包的產品線,還是保住領導品牌寶座,只是內傷不輕。

**15億創高峰,卻賣愈多賠愈多

**
「很弔詭,96年以後銷售業績衝到頂峰,卻也是虧損的開始,」同是士林出身的總經理特助李建宏聊起過去的困境,為了搶量不惜降價以求,折扣可以降到原價的45%,但是成本卻要價格的47%至48%,等於是每賣一盒就虧2%到3%,當年營業額15億元創高峰,卻是賣愈多虧愈多的情況。更糟的是重心不放在品質、口味,連糕餅也變得難吃。「那幾年郭元益的確不太好吃,後來才警覺,開始調整整個企業,」李建宏從2000年開始與郭榮壽一起進行改造的動作。
跌倒了,得先爬起來,郭元益的方法是精簡化。96年到98年的虧損讓郭元益從業績的盲目衝刺裏冷靜下來,李建宏說:「最重要的停止虧損,必須降低成本,還要拉高品質。」但怎麼做?從人、產品、流程著手,過去接一張喜餅訂單要從門市打電話回公司,公司再下單到工廠,光是專門接聽電話就10幾人,人力浪費嚴重。李建宏將整個過程e化,軟體加硬體前後投入600多萬元,但是員工從730人降到580人。
產品也精簡,產品種類本來有80幾種,「去工廠、倉庫看看快昏倒,浪費情形太嚴重,」李建宏說明當時生產線種類太多,材料庫存很花錢,「去蕪存菁,和人事一樣,留下最好的,」決定把銷售不佳的產品停止生產,郭元益的產品現在有30幾種,都是挑選出來的。

**給大大小小一個新的認同

**
成本控制住了,郭元益站穩腳步,想跑下去。「文化、品質、共享,一直是經營的理念,只是現在更強調,」滿臉笑容的企劃處課長許盧仲接待媒體時總會這樣說,他解釋博物館的運作:門票100元,包括傳統風味午餐、親子動手做糕餅材料、呷餅配茶(品嘗區,吃不完還可以帶走)以及近3個小時的活動導覽。他說:「真是虧本生意,但是這是文化傳承,」博物館館長吳玉嬌趁空檔正在調整「麵龜」模型,她聽到也回過身來點點頭,義務來支援帶小朋友的每個工作人員也都點頭。
走出博物館,小朋友的歡欣鼓舞做糕餅、吃大碗公豬油飯、玩俚語猜謎遊戲,我們見識到了,但是花了500萬元建置博物館,每年還要再投入200到300萬元維續,商業利益在哪裡?50歲的郭榮壽正安慰一位不知為何哭起來的小男生,他回答:「真的沒有去想那些。」參觀隊伍中的家長都面帶笑容,不只因為手上拿了一張郭元益8折優待明信片,或許還因為回憶起呷麵龜、綠豆沙餡餅的童年。
郭元益的糕餅博物館給的是認同,給吃豬油漢餅長大的大人和吃奶油酥餅長大的小孩一個新的認同,讓他們認識新的郭元益。2萬人次參觀過糕餅博物館,還有一大堆人排隊想進去,再看看老店員工臉上的活力和笑容,你會知道,郭元益真的年輕起來了。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