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產業,最令人害怕的不是被用戶罵,而是產品死了,人們連一點反應都沒有。
Internet Explorer,微軟的IE瀏覽器,大概就是這麼一款產品。
6月16日,Windows11將正式放棄對IE瀏覽器的支援,這款存活了27年僅更新11版、見證了微軟「視窗時代」輝煌頂峰、也曾經把微軟搞到反壟斷法庭並差點被拆分的軟體,終於迎來了「退休」時刻。
千禧年前出生的網路用戶,絕大多數是靠Windows桌面上藍色的小「e」圖標,開啟自己五光十色的網路人生。接下來,可能會有少數人會繼續使用IE的繼承者,Edge瀏覽器來登錄網站,雖然後者的內核早已換成對手的Chromium。
而更多的人,點開的是無數的App,而它們是不用瀏覽器的。
Windows下的蛋
當a16z創辦人、Web3投資教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給年輕的區塊鏈創業者佈道時,不知道會不會偶爾想起25年前,他和「網景」Netscape的小伙伴將公司Logo釘在微軟園區草坪上的那個深夜。
當時還有滿頭秀髮的安德森剛剛登上時代雜誌封面,而給這位光腳的年輕人加冕「金童極客」(The Golden Geeks)的是剛剛上市的網景公司——剛剛成立16個月的公司,已經成功上市拿下29億美元市值,以至於「網景式成功」成為之後科技公司IPO成功的代名詞。
讓安德森和公司獲得巨大成功的是團隊推出的網景瀏覽器Netscape Navigator。
在1990年代初,第一代極客網民們接入萬維網的主要工具是美國超級計算應用中心NCSA團隊編寫的初代瀏覽器Mosiac。
網景團隊在1994年推出的MosiacNetscape0.9瀏覽器出道即巔峰,直接拿下75%的市場市佔率,並很快成為網民默認使用的瀏覽器。
網景迅速且巨大的成功,吸引了比爾·蓋茲的注意力。最開始堅定相信「系統在手,天下我有」的蓋茲,也被當時媒體鼓吹的「網路入口論」搞得十分焦慮。
令人意外,蓋茲一開始的策略並不是斬盡殺絕,而是「求和」。據說1995年6月,微軟高層曾經造訪網景園區,提出「除了windows,網景可獨霸任何其他系統瀏覽器」的「議和條件」。
在蓋茲看來這已經是自己「服軟」的表現,畢竟當時微軟已經是年收入137億美元,擁有超過1萬5千名員工的絕對巨頭。
但顯然,對於年輕氣盛的網景來說,微軟的提議近乎「羞辱」,一口回絕對方是唯一的選擇。
確定敵對關係後,微軟迅速收編團隊加緊自家瀏覽器的研發。也正是在1995年,劃時代的操作系統Windows95問世,而在PlusPack版本中,Internet Explorer1.0作為系統自帶軟體正式亮相。
網景優勢在於先發優勢,而微軟優勢在於系統,在Windows95中免費的IE瀏覽器,成功佔領市場。而網景瀏覽器高達45美元的授權費用,遭受到微軟免費政策的當頭一棒。
與微軟鬥爭了近三年後,網景以42億美元市值被美國在線AOL收購。即便一年後其市值已經漲到創紀錄的100億美元,但在瀏覽器這個主戰場上,IE早已借助Windows系統的成功而佔領了絕大部分市場。
不過,「瀏覽器之戰」雖然以IE的成功告終,但是內嵌系統的捆綁銷售卻給微軟帶來了1998年的「反壟斷」審判。
雖然案件以和解告終,但也間接導致蓋茲將公司控制權交給鮑爾默,製造出一個更保守的微軟,最終錯失行動網路大潮。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Netscape後來和太陽計算機系統公司合作Sun Micro systems合作建設iPlanet,一個集日曆、網路和電子商務等業務為一體的超級網路綜合體,結果項目並不成功。和Sun公司的命運類似,網景也在新世紀的頭一個十年,漸漸式微,直到被時代華納取消品牌。
IE一家獨大,成為微軟「視窗」系統用戶網上沖浪的唯一「入口」。
快魚掀巨鯨
1970和1980後出生的網民,估計到現在仍然能記起網路體驗被IE瀏覽器支配的恐懼。
第一是慢,網頁加載固然和網速強相關,但鑑於門戶時代的網頁大多以文字和鏈接為主,IE的加載速度仍然令用戶感到十分揪心。不斷點擊刷新按鈕,以及一次開數個相同網址的IE窗口,看哪個先加載出來是網友的標準操作。
第二是當機頻繁,網上沖浪的網友永遠無法預料,自己和IE瀏覽器哪個會更先崩潰。
第三是安全問題,新世紀的頭一個十年,使用IE瀏覽器上網確實有冒險感,惡意軟體、流氓外掛、無數彈窗、木馬程式無時無刻給單純想上網看個新聞的網友一個下馬威。
有不少網友都有點開一個網頁,蹦出十多個位置各異的視窗的經驗,然後要手動尋找一個個「X」標誌去關掉的經驗,相比之下,幾年前頁標示「假關閉按鈕」的設計清純的像一隻小白兔。
顯然,當一個軟體市場市佔達到90%以上,其他對手可以忽略不計時,團隊也很難有動力再去做任何改進——即便麵對網友鋪天蓋地的吐槽,在IE瀏覽器的27年生涯裡,也僅僅更新了11版。這在行動網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理念面前,簡直不可理喻。
天下網民苦IE久已的呼聲,被一個冉冉升起的網路新星聽到了。
直到2006年,Google的瀏覽器計劃才被時任CEO艾瑞克·施密特開綠燈——後者依然記得網景在第一次瀏覽器大戰中慘敗的場景,而Google在當時仍是一家「小公司」,不該吸引微軟的火力。
沒人能想到,Google兩位聯合創辦人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招來的Mozilla Firefox火狐瀏覽器開發者搞出的小項目,成為Google繼搜索之後又一最成功的產品,並最終一統瀏覽器市場。而引領項目的,正是現任GoogleCEO桑達爾·皮查伊。
在2008年9月第一次亮相後,Chrome並沒有激起太多浪花,不少科技媒體並不認為這是一款有未來的產品。第一版推出後,Chrome只占到瀏覽器市場1%的市佔率。難怪微軟並沒有將Google的新產品當成對手,相比之下,當時更成功的火狐瀏覽器還算是IE8的真正敵人。
但無可否認的是,Chrome的極簡設計、快速的網頁加載以及超預期的安全性給多年毫無波瀾的瀏覽器市場吹來一股新風。
至於為什麼Chrome會比IE快上幾倍,一方面Chrome自建內核,後來又採用了自己的Blink引擎,在網頁加載上有很大優勢;每個標籤頁採用單獨進程的「沙盒」模式保證每個標籤頁不會互相影響,同時也增加了穩定性;另外,Chrome會記住用戶的常用網站,對其進行預加載,用戶再次瀏覽時候速度自然更快。
所以,即便在多年後IE和其他瀏覽器在經過改進後,在網頁加載速度上已經和Chrome不相上下,但是當年Chrome「天下最快」的印象依然深深留在用戶心中。
同時,Google開源Chrome內核Chromium,借全球軟體工程師的大腦共同改進瀏覽器的性能;另一方面,後來的「外掛商店」,給Chrome帶來大量擴展應用,極大豐富了Chrome瀏覽器的生態。
在Chrome問世不到四年後的2012年3月的一個星期日,根據某網路分析數據,當天使用Google瀏覽器的用戶佔比達到32.7%,以微弱優勢擊敗佔比32.5%的IE,成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瀏覽器。
這個分水嶺之後,Chrome一騎絕塵,而IE則不可避免的走向快速下行通道。
截至2020年,Chrome已經佔據瀏覽器近70%的市佔率,IE則是3%,無限接近「其他」類別。
漫長的告別
有些人二十多歲就死了,只不過六十多歲時候才下葬。這句話用來形容IE瀏覽器,有些莫名地合適。
去年5月,微軟官方正式宣布,2022年6月15日後,部分Windows系統不再支持IE瀏覽器。
事實上,自從2015年開始推出MicrosoftEdge瀏覽器,微軟對於IE「棄子」命運的表述已經很直白了。
甚至,為了證明微軟確實「洗心革面」,Edge瀏覽器甚至從2018年開始直接將內核換成了Chromium,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Edge不是IE的繼承者,反而是Chrome的一個「小弟」。
2020年數據顯示,Edge瀏覽器的市佔率已經超過IE,並在不久前超越蘋果的Safari,以近10%的市佔率成為第二大網路瀏覽器。
當IE「退休」的消息曝光後,也有網友擔心一些落後的「網銀」和「報名」系統,仍默認使用IE瀏覽器。這方面倒是不用擔心,因為Edge瀏覽器仍會保有IE模式,同時360瀏覽器同樣有IE模式,可以為網友一解燃眉之急。
作為一款網路產品,IE誕生於巨頭微軟的恐慌期,一個試圖抓住「網路入口」的防禦產品。通過Windows捆綁+免費的強力政策贏得「第一次瀏覽器大戰」的勝利,而缺乏戰略方向則讓這款擁有最廣大用戶基礎的上網工具不思進取,最終落敗於目標明確且執行力更強的GoogleChrome。
歸根結底,策略再好,一個真正的好產品才是成功的底線。
漫長的告別之後,無人懷念早已成為網路化石的IE瀏覽器。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傅珮晴、吳秀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