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禁止台灣石斑魚,業者喊:難道敢禁台積電晶片?拚轉型降低依賴度
中國禁止台灣石斑魚,業者喊:難道敢禁台積電晶片?拚轉型降低依賴度

高雄永安一向有「石斑魚故鄉」美名,67歲的林松欉,是當地頗有名望的養殖業者,他擔任班長的產銷十二班得獎無數。然而養石斑魚25年來,他很少像今年這麼煩惱,「就拿眼前這池來講,成本差不多兩百萬,現在準備可以抓了,但中國說停就停,不知道怎麼處理。」他的語氣滿是無奈。

6月10日晚間,中國海關總署動植物檢疫司發布通知指出,由於從台灣進口的石斑活魚中多次檢出禁用藥物「孔雀石綠」(台灣稱孔雀綠)及「結晶紫」,還檢出土黴素超標,為防範風險、保護消費者安全,要求中國各海關自6月13日起,暫停受理台灣石斑魚報關。

事發之後,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內的政府高層,同聲譴責中國在未提出科學證據下,發動突襲式的全面禁止措施,不符合國際貿易慣例,更傷害台灣農漁民與出口貿易商。

「台灣漁民對品質都很要求,亂用藥是會汙染整個魚塭的,不可能啦。」永安區漁會理事長何擇良話說得直接。

「中國一直是說停就停,你看去年228擋鳳梨、中秋節擋鳳梨釋迦和蓮霧,現在擋石斑魚,都是挑準備出貨的時候。但中國也只能對農產品這樣啦,這就是大家說的『以農逼政』,難道可以叫台積電不賣晶片過去嗎?」中國發布禁令後,林松欉的魚塭也接受了漁業署採檢,但他認為,決定石斑魚能不能賣進中國的關鍵是政治因素,而非科學檢驗。

這次石斑魚遭禁,農委會公布的因應對策,除了配合石斑養殖特性推出的「延養獎勵」以外,都是短期號召企業認購應急,長期以冷鏈加工設備擴大內需市場,並加緊開發外銷通路,和處理水果的邏輯非常類似,能否將漁民損失降到最低,仍有待觀察。

其實,許多漁民看準危機遲早發生,轉型的腳步走得遠比政府還快。高雄永安石斑魚產銷第八班班長蘇國禎,熬過了2016年霸王寒流的慘痛損失以後,就頭也不回地投入轉型。「蘇班長」的女兒蘇郁暄回憶,當年主動找上擁有先進技術的生鮮業者合作開發冷凍包,「第一年只賣了幾百斤,還被別人笑說『以為這樣就能改變市場』?」

漁人隊與漁創客
圖/ 食力foodNEXT提供

儘管活體放血、切片、冷凍等加工手續要價不菲,複雜度也遠高於將活魚直接交給貿易商,商品利潤很難拉高,但蘇郁暄認為,就是要透過特殊的銷售方式,才能接觸不同客群,因此開發出魚肉片、魚塊、輪切、冷凍全魚等各種商品,銷售管道除了電商平台,也不時會到大型企業舉行免費試吃活動,開發團購訂單。

「以前,蘇班長的魚有9成是賣到中國,但他也知道中國市場是『喊沒有就沒有』,所以很支持我們做轉型。現在的結構是8成賣國內、2成走外銷,幾乎沒在賣中國,這次中國禁石斑,對我們沒有什麼影響。」蘇郁暄說。

何擇良表示,就漁民的立場,當然期待市場愈多愈好,希望中國能取消禁令,但即使未來再也不能把石斑魚賣到中國,「是會比較嚴重,但也還不至於把我們打倒。」

不再將中國視為「唯一」,已經悄悄成為國內農業生產者的默契。自2013年起,中國連續9年都是台灣農產品的最大出口國;但今年1~5月,中國排名已落居第三,且排名前兩名的美國與日本,與去年同期相比,出口額都呈現正成長。

中國祭出禁令的短期震盪難免,但從鳳梨到已走在轉型路上的石斑魚,台灣農業的前景並不如想像黯淡。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台灣年度AI盛會「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日前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同步登場的「2025 AI TAIWAN國際趨勢高峰論壇」也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副總統蕭美琴親臨現場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版圖,台灣正站在這場關鍵變革的十字路口,必須積極布局。

「我們已在硬體供應鏈上打造出一座堅固的山頭,接下來,台灣更要以AI與軟體應用為核心,開創下一座新高峰,讓台灣持續站穩世界舞台。」蕭美琴強調。

AI應用邁入「代理時代」,大量數位員工走進職場

目前,AI應用的發展已從單純的聊天問答與內容生成,邁入全新的「代理時代」。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所謂AI代理(AI Agent),不僅能理解與回答問題,更具備推理、規劃甚至執行任務的能力。像是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服務,或Amazon的倉儲與送貨機器人,都意味著AI不再只是螢幕中的語言模型,而是直接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取代部分白領工作,成為職場上的虛擬同事,舉凡代理撰寫軟體程式碼、產出研究報告等任務,AI都能勝任。

受邀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對此趨勢也有相同見解。他預期,未來金融職場將迎來大量數位員工,AI角色亦將從過去的助理定位,躍升為具備博士班水準的專業夥伴,全面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

事實上,為了迎接這股變革浪潮,中國信託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成立AI實驗室,積極借鏡國際金融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AI專案。這項超前部署的策略,也讓中國信託成為台灣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展現其在AI創新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

中國信託金控
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_中國信託金控,受邀分享AI創新應用領域的經驗與策略。
圖/ 數位時代

中信AI發展策略的3大核心重點

進一步探究中國信託金控的AI應用發展策略,可以歸納出3大核心重點。

第一是採取「導入通用工具+自建AI模型並行」的雙軌推動模式。目前市面上由科技大廠或新創企業提供的AI工具已相當成熟,如:語意搜索、摘要總結、內容生成等工具,只要確保符合資安與內控標準,即可快速導入與應用。此外,針對中信獨有的經營Know-how、產品知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優勢,則透過自建AI模型的方式內化至系統中,藉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與通用工具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為打造AI賦能的企業文化。賈景光強調,推動AI賦能,絕非單純的技術導入專案,而是一場全方位的企業文化變革,必須由高階主管帶頭學習與使用AI,再結合員工教育訓練、不定期內部應用成果與外部趨勢分享、建置學習資源庫、以及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養成與實戰演練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型塑出AI賦能的企業文化。

尤其考量到「如何下正確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是AI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中國信託也將內部累積的指令設計技巧與應用實例,整理為知識庫,讓全體員工得以共同學習、快速上手,加速落實AI於日常工作中。目前,中國信託金控已經盤點出超過200個AI應用情境,協助員工有效提升40%至70%生產力。

第三則是鎖定關鍵應用場景、最大化AI導入成效。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關鍵議題,企業在導入AI時應回歸業務本質,從產業策略與關鍵流程出發,找出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創造出AI應用的最大價值。

中國信託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開場時提到,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很大的比例都與AI有關。
圖/ 數位時代

像中國信託便聚焦於優化客戶體驗、提昇內部效率與風險管理3大金融業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AI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已實現70%的客戶詢問可於1秒內快速回應、自主研發的AI模型能主動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2024年累計成功阻擋的詐騙金額已達8.4億元新台幣,為客戶資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內部AI應用已小有所成,如今,中國信託正積極邁向產業共創階段,並響應金管會倡議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擔任「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的首屆召集人。透過聯合學習、金流履歷、資料整合等方式,研發可以解決金融業共通性問題的AI相關應用,如 :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建構全國性金融同業防詐平台,以科技精準阻詐、達到守護民眾財產安全的目的。賈景光強調,唯有打破單打獨鬥,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AI應用實力,真正讓台灣的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光發熱。

中國信託金控
賈景光強調,唯有共同合作,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
圖/ 數位時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