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長之死
執行長之死
2002.08.15 |

先前做假帳、被起訴、調降財測也就算了,最近則是執行長接連被撤換,從美國的「美國線上時代華納」(AOL Time Warner),到歐洲的「德意志電信」(Deutsche Telekom,德國)、「韋瓦地」(Vivendi,法國)和「貝塔斯曼」(Bertlesmann,德國)的執行長,都在錯愕中被董事會開除,來不及鞠躬就下台。
「CEO」(執行長簡稱)和「Ousted」(被趕走)這兩個英文字,成了最近英文財經報紙上關聯性最強的組合。
這4家公司的共通性,在於他們在所屬領域都是一方之霸,都是歷史悠久的老牌企業(美國線上不算是,但時代華納可是),還有,他們都大舉投資網路事業。這些家大業大的老公司,在5年前開始的網路熱潮中,都被批評為動作太慢、拒絕改變的老恐龍。
為了振衰起敝,這些大公司陸續換上40幾歲的年輕執行長(相較於之前的五、六十歲),銳意改革,積極投資網路相關事業,佈建跨領域版圖。但是,從2000年中網路熱逐漸退燒後,.com接連陣亡,這些大公司也受傷慘重,最後雖因背後資源豐富而撐了下來,終究不敵投資人的獲利質疑而讓步,執行長成為必需得死的「神鬼戰士」。
而接手的執行長,又回歸年紀大、保守、重視績效的傳統人選,明顯要把攻勢改回守勢,回到財務報表來經營企業,而不是願景和美夢。對於這種改變,市場普遍正面解讀,認為回歸本業才是正途(當然,那是因為網路產業目前實在太不爭氣)。在這樣的氣氛當道下,真正的景氣復甦還要等更久。為什麼?
美國《商業週刊》資深編輯孟岱爾(Michael Mandel)去年出版的《即將來臨的網路蕭條》(The Coming Internet Depression)一書中分析,前一段時間的經濟榮景,原因不單是市場供需法則,而是來自以科技業帶動的創新力量,創造出許多新產品,大幅提高生產力。至於維繫創新的動能,則來自創業家、創投、承銷商、投資大眾、消費者所形成的體系,和資本市場及消費市場緊密連結,讓參與創新過程的人,都能得到報酬,自然回饋強化了創新的動能。

**非理性蕭條

**
孟岱爾擔心,網路熱的退燒,不只是企業和大眾對網路灰心,而是連帶對整個創新體系的灰心(因為把參與創新等同參與.com,但.com只是創新的一種),使得其中成員接連退出,體系瓦解,創新動能殆失,景氣跟著下滑。
孟岱爾的憂慮,從這4位執行長被撤換得到証實。董事會和投資大眾不只對網路事業失望,而是對繼續投資新事業失望,他們要在短期看到獲利,任何長期投資都要重新評估,不確定的案子直接砍掉。4位執行長下台,反應的是當下社會集體氣氛,接下來肯定有更多大企業執行長中箭落馬,眾怒才能平息。先前過度投資形成的「非理性繁榮」,矯枉過正成了當下的「非理性蕭條」。
創新就像賭博,沒有把把都贏的事。獲取報酬一定得承擔風險,但承擔風險不一定有報酬。如果不賭,自然沒有風險,但獲得報酬的機會就是零。在創新能量恢復之前,要看到景氣回春恐怕很難,要看到下台的執行長還容易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