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劍指特斯拉!比亞迪「刀片電池」成利器,將笑傲電動車市場
【專欄】劍指特斯拉!比亞迪「刀片電池」成利器,將笑傲電動車市場

今年1到5月全球電動車(含PHEV),銷售量達324萬輛,較去年同期的197萬輛,大幅成長64.4%。其中純電動車(BEV)銷售量為239萬輛,占所有乘用車的滲透率約為8.1%。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銷售量為85萬輛,占所有乘用車的滲透率約為2.9%。純電動車加PHEV占所有乘用車的滲透率達11%。

今年全球汽車市場將面臨幾項考驗,首先是零組件仍有「長短料」的問題,尤其是俄烏戰爭,導致在這兩國生產的「汽車線束」、鋁、钯等供應斷層。加上4、5月上海「封城」,造成汽車材料供應鏈「斷鏈」,所幸5月下旬後逐漸恢復。

電動車是各國政府極力推展的產品,全球各大車廠都優先生產電動車車款,因此今年電動車市場仍然看好。

特斯拉全球最暢銷、比亞迪系列攻佔第四至八名

以車型來看,今年1-5月,全球最暢銷的電動車為特斯拉的Model Y,銷售量達21.49萬輛,排名第二的是特斯拉的Model 3,銷售量達16.53萬輛。

特斯拉Model Y
特斯拉Model Y是今年1-5月全球最暢銷的電動車。
圖/ Tesla

排名第三為中國的「五菱宏光Mini EV」,銷售量達16.25萬輛,與Model 3在伯仲之間。「五菱宏光Mini EV」是微型電動車,價格從人民幣3.28萬起跳,續航里程僅120公里到170公里,是都會「小資族」的代步車。「五菱宏光Mini EV」以低價獲得大眾的喜愛,推出迄今,銷售一路長紅。

排名第四為比亞迪「宋Plus 新能源車」(BEV加PHEV),銷售量達12.73萬輛。排名第五的為比亞迪「秦新能源車」(BEV加PHEV),銷售量達10.93萬輛。

接下來兩款電動車仍出自比亞迪,排名第六為比亞迪「漢 新能源車」(BEV加PHEV),銷售量達7.19萬輛。排名第七的為比亞迪,「唐 新能源車」(BEV加PHEV),銷售量達4.85萬輛。

排名第八的為比亞迪「海豚」純電動車,銷售量達4.82萬輛。比亞迪的電動車分成兩大系列,一是以中國朝代命名,如漢、唐、宋、元等,此系列同名之下,有BEV及PHEV不同車款。另一系列是以海洋相關命名,如驅逐艦、海豚等,此系列為純電動車。

排名第九的為理想One電動車,銷售量達4.74萬輛,這是一台增程電動車(EREV),屬PHEV中的一種。

PHEV依內燃機引擎與電動馬達的配置,可分為「並聯式」與「串聯式」兩大類型。

比亞迪
比亞迪系列車款攻佔第四至八名。
圖/ Shutterstock

最常見的PHEV為「並聯式」,車子主用動力為內燃機引擎,並配置容量不大的電池及電動引擎,可以以純電行駛,待電池電力耗盡時改由內燃機引擎行駛。

通常純電的續航里程不高,約60到80公里左右,有較長的行程就必須使用內燃機引擎。比亞迪的宋、秦、漢等PHEV都是屬此類型。

EREV為「串聯式」,主動力為電動馬達,配屬內燃機引擎的主要功能為帶動發電機,產生電,為電池充電,內燃機引擎不會帶動車子行駛。EREV配置的電池容量大與純電動車相差無幾,以理想One為例,電池容量高達40.5KWh。

PHEV的存在,主要是化解駕駛人對電動車的旅程焦慮,藉由內燃機引擎,駕駛人不必擔心電力耗盡,電動車無法行駛。隨著電動車續航里程的增加,以及充電設施日益完善,PHEV將逐漸淡出電動車市場。

排名第十的為福斯(VW) ID.4,銷售量達4.69萬輛,這是一台純電動車。

入榜前十名7款為中國品牌,反應出中國是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因此中國品牌電動車能夠勝出。

今年前5個月,以集團統計,電動車(含PHEV),銷售量的榜首為比亞迪,銷售量達50.69萬輛。第二名為特斯拉,銷售量達40.69萬輛。排名第三為中國的上汽集團,銷售量達27.88萬輛。排名第四為德國福斯(VW)集團,銷售量達25.36萬輛。排名第五為現代起亞集團,銷售量達18.68萬輛。

整合電池、電動車生產搶市,比亞迪「刀片電池」成利器

比亞迪是一家具「傳奇色彩」的公司,創辦人王福傳,於1995年2月在深圳創立「比亞迪實業公司」,初期以生產鎳氫、鎳鎘電池為主。1996年比亞迪進入鋰離子電池生產行列,隨著手機行業在中國蓬勃發展,比亞迪也隨之快速成長。

2002年比亞迪進入電子代工行業,比亞迪從鴻海挖走不少人才,兩家公司曾因此對簿公堂。2003年比亞迪收購西安秦川汽車,將之更名為比亞迪汽車。2004年比亞迪汽車展出電動車,2005年比亞迪推出首款電動計程車比亞迪e6,及首款純電動巴士比亞迪K6。

2008年「股神」巴菲特控股的「波克夏」旗下的「中美能源」投資比亞迪買入10%股權,轟動全球,讓比亞迪的電動車聞名世界,可惜的是之後沒有「乘勝追擊」創造出亮麗的成績。

電池是電動車成本最高的零組件,電池的良莠影響電動車的安全、性能、續航力。比亞迪垂直整合電池、電動車生產,因此不論在成本、供應鏈的掌控,都較競爭者突出。尤其比亞迪是從2004年起,就介入電動車的研發、生產,對電動車的熟悉程度,領先大部分「新加入」的競爭者。

目前多數電動車廠,使用「三元鋰離子電池」,主要的原因是電池能量密度高。比亞迪的電動車採用磷酸鐵鋰(LFP)電池,電池能量密度較三元鋰離子電池低,不過穩定性、安全性佳,成本較低。

2020年3月底,比亞迪宣布推出「刀片電池」,號稱電池的空間利用率可達60%以上,大幅縮小電池體積。「刀片電池」是將磷酸鐵鋰電池芯做成了刀片般的細長形狀,長度可以根據電池包的尺寸進行定製,最長可達2公尺以上,能量密度較傳統的鋰離子電池高。

「刀片電池」的安全性高,並且可減少稀有金屬使用量,提高電動車的續航里程。

「刀片電池」成為比亞迪的利器,現在所有比亞迪電動車皆採用「刀片電池」。除了自用外,比亞迪也對外銷售「刀片電池」,豐田甚至特斯拉未來都可能成為比亞迪「刀片電池」的大客戶。

2021年全球電動車電池的總使用量達296.8 GWh (10億瓦小時),市占率第一名為中國「寧德時代」,電池用在電動車的使用量達96.7 GWh,市占率達32.6%。比亞迪2021年電池使用量達26.3 GWh,市占率為8.8%,排在LGES及Panasonic之後,居全球第四。

電池事業加持,比亞迪純電動車銷售有望超越特斯拉

今年1-5月比亞迪電動車電池使用量達19 GWh,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210.5%,市占率達12.1%,超越Panasonic成為全球第三。依此態勢看,比亞迪的電池事業會持續成長,很有可能超過LGES,躍升為全球第二。

在電池的加持下,比亞迪的電動車銷售大幅躍升。今年上半年比亞迪電動車(含PHEV)銷售量達64.13 萬輛,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314%,超越特斯拉在此期間56.5萬輛的銷售量。

不過若是以純電動車(BEV)來看,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純電動車(BEV)的銷售量為32.35 萬輛,小於特斯拉的銷售量。不過依比亞迪的衝勁,純電動車銷售量超過特斯拉,將是指日可待。

比亞迪電動車主要的市場在中國大陸,外銷的數量很小。海外市場,將會是比亞迪未來「衝刺」的焦點。

對特斯拉而言,中國是它最重要的市場。2021年特斯拉在中國銷售45.73萬輛電動車,占特斯拉全球銷售量的48.9%。

比亞迪與特斯拉目前的主戰場在中國大陸,特斯拉暫居上風。比亞迪以「車海」戰術,推出多款規格不同、價位不同電動車,搶占不同層次客戶的市場。

挾電池垂直整合的優勢,以及旺盛的企圖心,比亞迪有可能很快地在純電動車的銷售量超越特斯拉。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侯品如

關鍵字: #電動車 #特斯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