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源供應器龍頭台達電,被業界視為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模範生。光環的背後,是創辦人鄭崇華在1973年創業初期碰上了全球第一次的石油危機,深切感受到能源稀缺的問題會愈來愈嚴重,因此將「環保、節能、愛地球」視為經營使命。
近年來台達電積極投入電動車、儲能、樓宇自動化等事業,更在全球打造30棟綠建築,將永續的概念化為實際行動,甚至變成商業機會。
Q:您自2019年起擔任永續長一職,永續長在組織內、外部的工作是什麼?
周: 台達電2007年成立台達永續委員會,底下設有「永續企業發展部」。由於國際上永續發展腳步快,會有新的法規、倡議與方法學,永續企業發展部會成立數個專案計畫,把它拆解成各單位可以執行的任務,並把公司不同單位串起來,像是財務、人資、採購等。目前共10個專案計畫,永續企業發展部除了負責管理,也會執行部分專案,如碳管理、節水減廢、能源管理等,永續長就是總負責人,在內部需要協助各單位的串連。
在國際接軌的部分,也會需要協助公司訂定策略。像是台達電在2015年簽署「We Mean Business」承諾,做出企業自主減碳等倡議,當時候連國際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BTi)方法學都還沒出來,但我們願意承諾,並找出科學化方法來做。要達到目標的本身,從做中學很重要。
Q:許多企業擔憂投入減碳,會對營運流程造成摩擦,甚至墊高營運成本,您怎麼看?
周: 短期來看,營運成本的確會墊高,但是環境在變、競爭者在變,企業一定要不斷地接受挑戰,讓你的能力變強,能夠活得更好。
長期來看,當台灣電價漲起來,大家的成本都墊高,就只能接受。 如果早點做好準備,像是節能減碳、減少用電量,當成本墊高時就不用擔心,因為你都準備好了,機會也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Q:台達電2017年就導入內部碳定價機制,這對公司減碳有什麼幫助?
周: 碳定價是一個工具,最重要是看你要達成什麼目的。2017年台達電一公噸碳排放量收50美元,主要是應用在節能減碳專案, 當把外部碳的成本算進來後,就能進一步評估該專案可以在幾年內回收 。當時比較是法令遵循的概念,排過多的碳可能會被政府罰款。
目前設定每噸300美元,是為了達成國際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使用100%再生能源的目標。實際做法是,在內部不同事業單位裡,把生產的產品所排放的碳以「碳 × 內部碳定價=碳費基金」公式計算,這筆基金將應用在各區域達成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如購買綠電、導入儲能設備等;同時給予事業單位壓力來降低碳排,因為排碳的多寡,也會變成事業單位的績效評估指標。
Q:台達電近來投入電動車、儲能等事業,且持續加大投資,一般企業如何從減碳找到商業機會?
周: 往遠一點看,現在出現了綠能行業,更廣泛來說是減碳行業,裡面有非常多的機會。 第一,每一個人都可以進去;第二,對產業來說也不要自我設限,像是水泥業做碳捕捉(指搜集與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電線電纜業做綠電供應者等,都跟本業沒有太大的關係。 綠能商機上看兆元,可以有各式各樣不同理由進去。
企業必須跳脫既有的思維,台達電以前也不會做電動車、建築,我們在2008年投入電動車,當時也跟我們的本業沒有相關,可是我們做到現在,現在看或許理所當然,但早期不是。
你會利用各式各樣看到的趨勢,無論是可能的需求,或是解決自己本身的問題,甚至為了公司持續的發展,而找到新的商機。
Q:世界經濟論壇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中,把「氣候行動失敗」列為第一名,您認為企業在推動低碳轉型上,還可以採取哪些更積極的行動?
周: 「全球十大風險」跟環境相關就有5項,除了氣候行動失敗,還有極端天氣、生物多樣性破壞等,這些問題都不是單一個單位與組織可以解決。
台達電與8家科技公司(台積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科技、宏碁、和碩聯合科技、華碩電腦)組成的「台灣氣候聯盟」,就是發揮台灣科技業的力量,帶著供應鏈一起減碳,並建立國際鏈結。透過聯盟可以跟國際上的減碳組織/企業有更緊密交流,進而把資源共享給台灣科技業的供應鏈。
而台達文教基金會長期投入能源與氣候教育的推廣,讓一般民眾對於氣候相關議題可以更理解。企業除了把自己做得更好以外,可以思考把影響力向外擴散。
低碳轉型怎麼做?一次聽懂>>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