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前看,台灣頻回首
中國向前看,台灣頻回首
2002.08.01 |

身旁意氣風發的人群夸夸其談2008年北京奧運,甚至於2010年上海有機會主辦世界博覽會的璀璨遠景。夢想太遙遠,更增添了不真實的色彩。
同時間的台灣,星期日晚間綜藝節目「超級星期天」中,已然沉寂多年的城市少女組合,尋找著失散多年的摯友,這是台灣集體懷舊愁緒,始終方興未艾的眾多浪頭之一。但是實在年代太久遠,已逾而立之年的資深少女歌手唱著天真的歌曲,構築另一種不真實的氛圍。
面臨經濟谷底,兩岸微妙的集體情緒,反映了兩地的難題。目前中國雖然外資熱絡,但是動力是否能夠延續還在未定之天,缺乏過去的榮耀可以誇口,只好把希望寄託在未來;台灣則是竭力壓搾對逝去榮光的緬懷。其實無論是中國的向前看,或是台灣的回頭望,都是對經濟現狀的逃避。

**偏向投資忽略了消費

**
兩岸最大的問題,都在缺乏成熟的國內消費市場。經濟發展的兩具引擎是投資與消費,但是中國和台灣的發展,都是偏向投資而忽略了消費。
中國近來的發展固然令人艷羨,但是仔細分析中國GDP的成長數字,雖然或許未必如同歐美部份經濟學家揣測是假造的,但是毫無疑問其中有很大一部份是外資瘋狂投入中國支撐起來的。中國近10年的經濟發展策略,有一大部份歸功於「割地求款」,將有價值的地陸陸續續出售,換取可觀的外匯。
如今全世界各地的經濟都受到打擊,市場對於外資持續進駐的動力已經開始質疑,萬方期待的中國內需市場顯然還沒有展現威力。如果外資挹注的力量減緩,中國經濟的隱憂將逐漸浮上檯面。
台灣則是另一種扭曲。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蹟的發展是靠著外銷,從國外的市場換取外匯。而企業所需的投資,則是靠著不斷從股民身上藉由「現金增資」套取資本。
亦即台灣當初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是投資、投資以及投資,長期以來消費市場在台灣卻被忽略了,以至於過去台灣的消費市場一直都不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動力。尤其在台灣具有消費力的族群大量出走之際,又恰逢經濟不景氣,內需市場更顯乏力。
於是當兩岸的市井文化,具體而微的反映經濟生活的起落浮沉時,也是該有所作為的時候了。
值得做為借鏡的,有80年代的美國,當時是「日本第一」等書籍暢銷的年代,美國不但經濟不振,國內的消費市場,也充斥舶來品。但是後來「購買美國」(Buying America) 等重建美國內需市場的活動,不但扶持起威名百貨(Wal-Mart) 等以內需市場為主的企業,也奠基了90年代的榮景,韓國在97年起的亞洲金融風暴後重建國內市場,讓產業復甦,重新進軍海外。台灣與其繼續仰首企盼國際經濟翻身,美好時光重來,不如設法重建國內消費市場。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