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單兵注意!萬安演習除知道要躲哪,該練的是斷網下的生存能力
【觀點】單兵注意!萬安演習除知道要躲哪,該練的是斷網下的生存能力

萬安演習,是依據國防法、民防法、與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每年由國防部辦理,驗證中華民國的動員作戰與緊急應變能力的重要準備。

根據《民防法》第21條規定,每年演習時需要演練30分鐘的防空疏散避難,發放緊急警報起,實施人、車疏散和交通管制至發布解除警報信號為止。在經歷2020與2021,因COVID-19疫情為避免群聚感染不直接進行人車管制演練後,上週因俄烏戰爭擴大舉辦了「萬安45號」演習,台北市更是首次試辦「車停人疏散」操演(不配合最高可開罰新台幣15萬元)

2019年台灣第一批改裝出廠的F-16V「6811」,在漢光35號演習期間,於國道一號彰化戰備道執行
2019年台灣第一批改裝出廠的F-16V「6811」,在漢光35號演習期間,於國道一號彰化戰備道執行實機操演起降任務。

但,住在被《經濟學人》喻為地表最危險的地方,這樣的演習夠嗎?我們還能不能多準備點什麼?

不止資訊戰!網路、算力與遍佈全球的志願開發者,讓現代戰爭開源化!

從近日金融時報觀察俄烏爭端,已經轉變為一場開放原始碼之戰,深度討論了現代數位網路新時代下,人類戰爭已經從原始的武力比拼、動刀動槍,轉換成資訊戰、科技戰,甚至看到新型態的「軍民合作」及「數位韌性」(digital resilience)的重要性。

文章中談到,許多旅外從事科技業的烏克蘭公民,選擇在回鄉拿槍與同胞共同禦敵的時候,反被烏克蘭政府邀請參與另外一個時空的作戰:利用他們在美國矽谷的工作經驗,號召全球友好的開發者,解決烏克蘭方在戰爭期間的軟、硬體需求,甚至參與軍事作戰的協作(例如偵測或攻擊俄方無人機),被喻為「史上第一場開源大戰(open-source war)」。

相較於俄軍仍以二戰以來,傳統「中心化」的階層式指揮作戰(operate in a hierarchical manner)模式,烏軍的戰法相對具有「去中心化」的特質,被允許有「自主性」與各方友軍甚至民間協同作戰,是一種整合度較高的「網絡化作戰」(a networked war)。

2022年桃園市民安8號全民防衛動員暨災害防救演習
2022年桃園市民安8號全民防衛動員暨災害防救演習

許多工程師或是網民被號召協助烏克蘭政府,利用資訊與通訊技術,解決傳統戰時需要大量溝通、調度的後勤支援工作,例如透過政府發布的APP「Diia」,讓民眾可以即時通報目前轟炸的災損情況,隨時查詢避難場所,快速獲得身份證明文件(跳過大量的文書作業與繁瑣的行政流程),甚至協助紀錄、定位俄軍的動向並將相關訊息傳給相關單位,構成雙向回饋的訊息網絡。

真正的現代戰爭:考驗比爾蓋茲口中的民主自由國家級數位神經系統

事實上,俄軍並非不了解資通訊技術於現代戰場的重要性。從戰爭之初,俄軍就試圖透過攻擊通訊網路節點,以導彈摧毀烏克蘭的資料主機及基地台;只是烏克蘭此次的軍民合作模式所展現出超強的數位韌性,遠遠超乎俄羅斯方面當初的評估。

例如烏克蘭副總理兼數位轉型部長Mykhailo Fedorov在開戰之初,直接在 Twitter向Elon Musk徵求Starlink衛星網路的支援,並取得鋼鐵人的善意回應,在戰爭初期透過演算法調整,調度原本預計在波蘭地區提供的衛星服務,並運抵地面端接收天線,交付給具備相關經驗的軍民合作夥伴。藉此讓烏克蘭方進入戰爭中期,可有效、安全地快速部署網路到醫院、政府部門、鐵公路站與其他關鍵基礎設施,避免俄軍以武力強制中斷烏方聯繫。

另外,烏方也透過專門的網站與社交軟體,向全世界直接傳播戰況,並動員徵召相關的資源與人力,為烏軍提供源源不絕的後勤資源,同時取得國際自由民主陣營公民社會的輿論支持。

單兵注意!萬安演習要練的,是被斷網下的台灣還能活下去!

2022年蔡英文總統出席桃園市民安8號演習
2022年蔡英文總統出席桃園市民安8號演習

住在自由民主陣營的各位,位處第一島鏈的台灣,聽說是全世界最危險區域的「抗中第一排」;所謂「軍民聯合」的萬安演習除了路邊停車、躲好躲滿不要亂吵免得被罰錢之外,我們是否可以多練點什麼?請讀者一起設想以下兩個情境:

如何迎戰可能斷網、斷電的第一擊

如果戰事一起,共軍犯台之初,除了摧毀台灣的軍方設施以外,網路通訊與電力系統一定是中共首批試圖癱瘓的目標。各位不妨想想,在最糟的狀況下,可能在台灣本島多數地區的電力、電話、網路都無法正常運作。

這時候,大家(包含各位讀者與你的家人們)無論在家裡、學校或辦公室,要如何快速、有效地進行避難?你真的清楚最近的疏散避難所在哪裡嗎?那裡有網路、有電嗎?

在網路跟電話都不通的情況下,你要如何找到你的家人、確認大家是否都平安躲過開戰的第一擊?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更不用說有地圖和導航,請問你有把握進行中長程距離的移動、疏散嗎?

2019年蔡英文總統視導「漢光35號」彰化戰備道起降實兵操演
2019年蔡英文總統視導「漢光35號」彰化戰備道起降實兵操演

躲過第一擊後,軍民間如何維繫雙向聯絡

當各位順利撤退到避難所後,請問後續能夠該做什麼?是靜靜地等待轟炸,要吃什麼、喝什麼?又,在整個避難前、中、後的過程,我們要如何接收官方資訊,確認中華民國政府的戰時指令佈達、甚至要怎麼確保資訊網路能快速、有效地運作?

進一步思考你就會發現,數位時代的社會,政府 → 民眾的單向訊息傳送恐怕是不夠的,政府要如何能維持雙向訊息傳輸,凝聚所有非軍事人員的民心與士氣?當電力、電話、網路都可能處在癱瘓的情況下,政府要怎麼確保避難所能有持續、穩健(Robustness)的訊息傳輸?讓處於水泥叢林地下室的避難群眾、持續與政府訊息保持同步(on the same page),恐怕才是各位都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從目前媒體與網路上所呈現的資料,可看出臺灣政府在進行萬安演習的規劃,仍將戰爭防衛動員的概念比擬在前一個世代,並沒有將ICT資通訊動員、數位韌性等概念納入真實的演練計畫裡。此次俄烏之戰所揭示的現代戰爭,已是一種混合戰(hybrid)的概念,是不分境內境外、線上線下的全方位作戰方式,

衛星網路
圖/ Shutterstock

外媒分析談論軍民如何透過資通訊工具的協同合作,更是要倚賴強韌的資通訊基礎設施和平常的演練準備。我們相信,台灣政府與軍方在如漢光演習此類的軍事演練,或許已經納入上述的資通訊因素,但戰爭並不僅是軍方的事,一但開打,如何指揮、動員廣大的台灣群眾,更是會直接影響戰事發展的關鍵。試想,若戰爭一但開始,後方民眾的處置與動員呈現一片混亂、哀鴻遍野,我們的政府又如何能專注指揮與處理前線戰事?

「超前部署」不該只是口號,總不能等到真正緊急狀態時,展現出「任性」與「無所適從」。下次的萬安演習,也許除了路邊「離車、疏散」以外,可讓民眾多參與演練沒電、沒電話、沒網路會發生什麼事,為台灣做好更萬全、但希望永遠別用上的準備。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侯品如

關鍵字: #烏克蘭 #俄羅斯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