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浮屍太震撼,消防員自費百萬研發水域專用遺體袋,讓救援更有溫度獲總統創新獎
打撈浮屍太震撼,消防員自費百萬研發水域專用遺體袋,讓救援更有溫度獲總統創新獎

彰化縣消防局隊員宋明哲,自掏腰包並串聯民間資源,完成水域專用遺體袋發明, 一舉改變台灣水域救援的作業模式,榮獲今年「總統創新獎」青年組殊榮。

消防員的工作不只是冒險深入火場,風災、震災、斷橋等急難事故救助,也是他們的責任範圍;除了拯救性命,有時也得與不幸身故的亡者近距離接觸,想完成任務,必須同時擁有優異的體能表現,以及強大的心理素質。

今年40歲的消防員宋明哲,從不畏懼救災風險與驚悚場面,唯獨無法忘懷那些在任務中難免遇見、遺體未獲得尊嚴對待的罹難者。基於罹難者理應與倖存者獲得同等「協助」的初心,宋明哲運用下班時間,靠一台老舊筆電的小畫家程式,一筆一筆勾勒出讓救難人員方便使用的「遺體袋」設計圖,期望協助意外罹難者得以尊嚴姿態,走向生命終點。

這位不具設計背景、也無充裕資金的基層公務員,足足花了3年時間才完成可用的設計圖。他自掏腰包找廠商試做,讓「水面作業型遺體袋」從腦中構想化為現實;隨後又說服公益團體訂購產品,再捐贈各地方政府消防隊使用,達成將發明落地應用的目標。

這項以人為本的發明與鍥而不捨的過程,讓宋明哲獲得第五屆「總統創新獎」青年組肯定,評審讚譽:「面對處處想改善的環境,他不走衝撞體制的激烈道路,而是透過消防員身分、發明作品與獎項光環,讓更多廠商從純然做公益、推廣企業形象,支持個人研發回饋國家社會等動機,發揮產研合作的民間力量潛能。」

「所有事情最難的都是踏出第一步,我沒有亮眼的學經歷與地位,曾寄40幾封信給大企業,請他們支持研發都沒有下文,但我沒有放棄……。所以我相信,只要勇敢去努力,小兵也能立大功。」從沒想過能憑發明獲獎的宋明哲,語氣有些激動。

一場打撈作業 萌生研發念頭

消防員宋明哲
消防員宋明哲是台灣消防史上由基層獨立研發裝備,撥發全台救難單位的第一人。
圖/ 今周刊

投身消防體系前,宋明哲的身分是聯合後勤司令部陸軍少校補給官,負責八軍團救災人員服裝與寢具調配。擔任軍職時,他就因漢光演習任務,而研究過國內外多款遺體袋,結果發現這項配備多缺乏特殊功能性,且帆布材質放置多年後,易因脫膠沾黏無法使用。

2009年,宋明哲曾參與莫拉克風災的救災後勤任務,卻因無法親赴災區救援而感到遺憾,心中萌生轉換跑道從事消防工作,進而在2013年決定告別軍旅生涯,於2015年到彰化縣消防局服務。

進入消防體系後的第一次打撈浮屍任務,就令宋明哲深受震撼,畫面至今歷歷在目。那是2016年溽暑,他獲報轄區內水域出現浮屍,抵達現場後,看見一具遺體趴在水深達大腿、不到二坪大的灌溉水閘門間,「跟假人模特兒一樣全身僵直,旁邊是瓶瓶罐罐的垃圾,還有一隻翻肚的烏龜在漂。」

接下來的打撈行動,是促使他研發遺體袋的主因。

「我們3人跳進水中,徒手用抱的,另外兩人在水面上拉,5個人費盡一番功夫才將遺體放在岸邊,但因葬儀社、警方還沒到,遺體連白布都沒蓋,就直接躺在柏油路上。」宋明哲回憶,「這對罹難者是尊重的嗎?如果是我的家人,我會很不忍心。」他坦言,過往消防訓練只教育如何救活人,沒有教過如何處置遺體。回家後,他反覆思忖,該怎麼設計更好的屍袋來執行打撈作業,保留他們最後一絲尊嚴。

顧及亡者尊嚴 救援更有溫度

利用下班空閒時光,宋明哲抱著一台N、A、T按不出來的二手筆電,構思半年,用小畫家繪製出水域專用遺體袋草稿,再靠存款與信貸上百萬元,自費產品的樣品、模型、找專家繪製立體3D圖、專利申請費用等;接著,他翻出過去研究遺體袋時,留下傳統遺體袋的西華企業老闆李錦昌的聯繫方式,又花了兩年時間,共同將設計圖化作產品。

「李老闆是個70幾歲的長輩,他一開始跟我說搞這沒有意義、沒有市場。」宋明哲笑說,當時吃了好幾回閉門羹,靠用心交陪才獲得認可,讓老闆願意自行吸收製作成本,測試他設計的遺體袋到底可不可行。「一開始做出來的很糟糕,排水網一直破,我們又修改設計,不斷實測到完全不會破為止。」宋明哲說。

水域專用遺體袋發明
彰化縣消防局隊員宋明哲,自掏腰包並串聯民間資源,完成水域專用遺體袋發明, 一舉改變台灣水域救援的作業模式,榮獲今年「總統創新獎」青年組殊榮。
圖/ 今周刊

歷經半年反覆下水測試,輕型、強韌不破網,可用於浮水、沉水、拖帶、吊掛的「全功能水面作業型遺體袋」才終於完成。完成品的拉鍊設計在袋體邊緣就能打開,方便水中裝袋,內層是排水網格;下方兩側各有三條固定帶,可以綁魚雷浮標,以便水面拖帶容易浮上來,船拖也不會有太大阻力,比較好拖行。

新型遺體袋研發成功後,下一個問題是,該如何將產品大量生產提供各地消防局使用?宋明哲尋思,遺體處理一向是不被重視的業務,「最佳方法就是直接把裝備送到他眼前,讓他會用、習慣用。」

宋明哲本身負擔不起大量生產遺體袋的資金,只能尋找可以出資合作的團體。恰好2019年,台北普濟寺有捐贈遺體袋計畫,於是他主動聯繫說明這項新發明,廟方同意出資製作660個遺體袋,捐贈給各縣市消防隊;同年暑假,高雄岡山暴雨,一名女騎士在上班途中遭水沖走殞命,高雄消防隊首次利用新型遺體袋,將女騎士從圳溝中吊掛上岸,遺體在過程中均受到完整保護。

緊接著同年10月,宜蘭南方澳發生跨港大橋崩塌事件,有6名移工的寶貴生命逝去,救援單位也是使用水面作業型遺體袋完成任務。曝光的救災畫面,無形中也教育了全台救難人員更有溫度的救援方式。

隔年出現新冠疫情,為減少救難人員碰觸未知可能染疫遺體的風險,全國逾7成縣市更將「使用遺體袋」列為打撈作業必備裝備與程序。如今,每年普濟寺會固定捐贈50萬元向西華購買一個750元的水面作業型遺體袋,宋明哲再協助與消防、海巡統計需求,辦理捐贈相關的行政程序。

消防署署長蕭煥章指出,「水面作業型遺體袋」的發明改變了過往數10年來消防、海巡的水域救難模式,更引導出救難人員必須使用遺體袋的概念。在2021年太魯閣號列車出軌案中,所有罹難者在第一時間都能安置於遺體袋,更成為台灣災害應變史的里程碑。

救難人員不再需要親身接觸遺體,遺體也不再因拉扯造成受損、斷肢,讓第一線救難人員很有感。轄區為淡水河畔的新北市消防局第三大隊滬尾分隊,平均每月會使用一個水面作業型遺體袋,隊員林嘉楷說,「有別於一般遺體袋,在水面上可以直接將遺體裝進屍袋,又有扶手可以拉,對我們作業很方便。」

Fireman
圖/ 截圖自Twitter

持續優化救難裝備 走出國際

今年2月,宋明哲籌措各界善心人士的捐款,將6百個水面作業型遺體袋捐贈予日本國際救難組織「Asia Pacific Alliance」,紙箱上貼著「Taiwan Can Help」,送愛到日本廣島、斯里蘭卡救難基地,讓宋明哲為之振奮。「過去台灣救災產業以進口、代理為主,我們有機會成為專業救難裝備出口國,活化救難專用產業鏈,讓世界看見台灣消防軟實力。」

相較於水域救難,消防員的火災任務更為吃重。近期,宋明哲正與台灣開廣公司合作研發有獨立供氣、防火、隔熱材質,給火災受困民眾完整保護力的「火場人命救援攜行袋」。預計整合其他廠商的智慧產品,讓受困火場的民眾可以利用健康手環、GPS準確定位與備援通話,讓消防員隨時掌控受困者的位置與生命徵象,增加獲救機會。

有了幾次研發經驗後,宋明哲更確定自己是個熱愛創新實踐的人。今年4月,他透過大台中發展協會輔導成立「消防研發辦公室」,期許未來能持續研發、精進消防裝備外,也能將研發知識傳授給更多消防員。「過去我們要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但我想用更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他說。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責任編輯:傅珮晴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

傳送門點這裡

關鍵字: #創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用眼神操控未來!見臻科技如何打造全球最小眼動追蹤技術,踩在AI浪潮下搶攻人機互動新契機
用眼神操控未來!見臻科技如何打造全球最小眼動追蹤技術,踩在AI浪潮下搶攻人機互動新契機

隨著眼動追蹤技術(Eye Tracking Solution)的成熟,讓智慧穿戴裝置邁向更精準、個人化的互動體驗。晶片不僅驅動產業升級,也將改變與世界互動的方式。2024年,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鼓勵業者開發具國際高度信任,以及可促進產業發展之晶片。其中,見臻科技以全球最小的眼動追蹤技術脫穎而出,將AI與影像感測技術導入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以下簡稱AR/VR)與智慧眼鏡領域,開啟智慧穿戴裝置的新篇章。

「如果滑鼠、觸控能變成一種控制方式,那麼眼睛為什麼不行?」見臻科技執行長簡韶逸一開始便點出了團隊創立七年來的技術主軸,團隊的核心命題,正是要全力打造一種可以用眼神交流的互動介面,為市場與產業帶來全新可能性。

回首創業之初,曾是臺大電機系教授的簡韶逸,帶著一群學生、拿著第一筆資金,跳脫舒適圈勇敢創業。他捨棄了市場上常見的多紅外線光源角膜反射定位方法,轉而採取鏡頭與自家AI演算法的搭配,瞄準AR/VR並可導入智慧眼鏡,力求產品能更輕、更簡單,以期在未來進行各種場景應用。短短數年間,見臻科技就獲得到奇景、仁寶與緯創等大廠的青睞與投資,也讓過去只出現在《復仇者聯盟》電影的場景,變得不再遙不可及。

以眼球追蹤為關鍵技術,見臻科技搶進AR/VR市場

簡韶逸表示,見臻科技的眼動追蹤技術已是一套能走出實驗室、嵌入日常眼鏡的解決方案。團隊以「最小化」、「最易整合」為目標,透過自研演算法與攝影鏡頭組成的模組與感測器元件,在維持精準度的前提下,大幅降低體積與功耗,成功打造出目前市面上體積最小、最適合眼鏡整合的追蹤模組。

以他們於2022年推出的首款穿戴式產品「Sol穿戴式眼動追蹤裝置(SOLGlasses)」為例,內建高達120Hz眼動資料取樣頻率的感測器、1.6M超廣角前鏡頭、陀螺儀與麥克風模組,不僅能即時捕捉視線與周邊環境的交互資料,更能協助研究者進行行為分析與情境推估。「我們也在商業市場之外為這項解決方案找到了不同切角,」簡韶逸表示,包括心理、教育、運動科學等不同領域,都有採用這項技術,掌握受測者、消費者的眼球移動,是開啟所有後續研究或商品應用的關鍵起點。

而正是這些來自研究場域的實測回饋,讓見臻科技累積了大量真實數據,能不斷優化演算法準確度,最終使得小型化模組在效能上,與傳統大型方案不相上下,甚至更具效率與彈性。「我們的模組只用了四顆零組件,卻能實現與傳統十幾顆LED方案相近的追蹤準確度,這就是AI模型訓練與架構優化的成果。」簡韶逸說。

不過,要讓眼動追蹤技術真正從單一模組擴展到大規模裝置應用,還有一道無法忽視的門檻:晶片。簡韶逸深知,若要進一步降低功耗、加快反應速度、提升模組整合性,自行研發AI晶片會是邁向下一階段的關鍵。只是對新創團隊來說,開發一顆專用晶片的難度與資源門檻,從來都不是輕鬆的挑戰。此刻的他需要對外尋找技術與資源上的實質助力。

爭取政府主題式研發計畫資源研發第二晶片模組,實現穿戴裝置AI邊緣運算

見臻科技以全球最小眼動追蹤技術,打造下一代智慧眼鏡互動體驗。
見臻科技以全球最小眼動追蹤技術,打造下一代智慧眼鏡互動體驗。
圖/ 數位時代

正因台灣具有完整的ICT產業鏈與研發人才,方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從設計、驗證到打樣的整合流程,見臻科技憑藉著這樣的優勢,在和以AI晶片為技術強項的奇景光電合作下,開發出第一代通用型晶片模組,透過自研演算法搭配市面通用晶片,實現眼動追蹤技術的小型化與即時運算功能,「想讓終端應用與演算法深度結合、並具備低功耗、高整合特性就必須研發AI晶片」,簡韶逸說。

簡韶逸知道即使供應鏈資源易找,但身為新創仍有募資規模不大的挑戰,想要開發晶片對見臻科技來說仍是沈重的負擔。「所幸有晶創IC補助計畫的幫助,才能讓這個想法加速實踐。」簡韶逸以穿戴式眼動追蹤解決方案作為提案,成功獲得計畫審查委員的肯定,讓團隊在研發二代AI晶片的路上可以走得快也走得穩,做好資源與風險管理。

在這個第二代晶片模組中,搭配自家AI模型與低功耗運算架構的嵌入,打造出邊緣裝置,能同時將AI晶片、感測器與鏡頭巧妙的隱藏在眼鏡的不同角落,包括鼻墊、鏡框或是鏡腳,這個穿戴式眼動追蹤解決方案的產品,成了一個既省電、體積又小、算力也足夠,且不需任何雲端傳輸就能完成眼動資料推算的設備。

簡韶逸表示,2023年AppleVisionPro的發表,讓眼動科技正式跨入了主流使用者介面(UI)設計,過去觀望的業者也紛紛積極詢問。而早已投入眼動追蹤技術的見臻科技,也在這個第二代晶片模組引領下,瞄準未來AR/VR的商業應用,預計將於2025年下半年完成第二代晶片模組開發,並在2026年進入市場推廣與應用階段。

加入優勢晶片研發應用生態圈,共同打造人機互動新藍圖

見臻科技之所以卓越,來自一群專業且默契十足的堅強團隊。
見臻科技之所以卓越,來自一群專業且默契十足的堅強團隊。
圖/ 數位時代

為了與更多潛在供應鏈夥伴交流,見臻科技也加入了「優勢晶片研發應用生態圈」,成為其中一員。簡韶逸興奮的說,這讓團隊得以參與更多產業對話與商機媒合的機會,並期待能透過生態圈的助攻,串連更多AR/VR供應鏈夥伴,建立從晶片、模組到整機的快速整合能力。

對簡韶逸而言,眼動追蹤技術從不只是輔助功能,而是迎接AI浪潮下一個重要的感知與控制介面。伴隨著晶片、模型與整合技術的逐漸成熟,他也預期接下來的兩到三年,將是眼動追蹤技術全面進入消費市場與垂直應用的爆發期。在趨勢浪潮與團隊資源的推動下,簡韶逸正逐步實現他所描繪的人機互動新藍圖,而政府計畫資源的挹注與自身的技術實力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見臻科技
- 創辦人:簡韶逸執行長
- 核心技術:眼動追蹤技術(Eye Tracking Solution)
- 資本額:新台幣2.7億元
- 員工數:30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