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zam推出20週年,累積辨識超過700億首歌!哪些歌最多人想查?
Shazam推出20週年,累積辨識超過700億首歌!哪些歌最多人想查?

1999年由當時在網路顧問公司Viant任職的Chris Barton與Philip Inghelbrecht共同創立,並且在2017年由蘋果收購的音樂識別軟體Shazam,在去年達成每月使用次數超過10億次的記錄後,目前也正式迎接服務推行滿20週年,同時宣佈在本週累積達成超過700億首歌曲識別量,每月平均全球使用人數更超過2.25億人。

蘋果表示,Shazam讓人們與音樂互動方式改變,當使用者聽到一段音樂時,可能感覺熟悉,卻難以想起是哪一首歌曲,或是被旋律吸引,想要進一步知曉是哪一首歌的時候,就能透過Shazam服務進行識別。

shutterstock_766885282_Shazam.jpg
圖/ shutterstock

而在服務推行20年以來,透過Shazam服務識別最多次的歌曲,分別包含美國加州另類清新搖滾團體—追隨者合唱團 (Train)的《Hey,Soul Sister》,以及澳大利亞創作歌手Sia的《Cheap Thrills》等歌曲,蘋果也透過Apple Music服務建立過去20年來廣受音樂愛好者搜尋的歌曲清單。

藉由Shazam服務,蘋果更讓許多音樂創作者、新人能被關注,同時也能使其創作歌曲更容易被聆聽,例如登上2021年Shazam「值得關注的五位藝人」名單的澳洲饒舌歌手Masked Wolf,其創作的《Astronaut In The Ocean》,便成為當年透過Shazam服務識別最多次的歌曲。

至於英國歌手在1985年的歌曲《Running Up That Hill》,因為在Netflix熱門影集《怪奇物語》穿插出現,因此成為透過Shazam服務識別次數創新高的歌曲,並且在Shazam服務全球前200大榜單中連續維持10天榜首記錄,更在25個國家排行名列前茅,超越2022年所有歌曲排名。

此外,Shazam服務也協助讓各地藝人歌曲推廣至全球地區,例如在2021年蟬聯全球排名第一最久的歌曲,是奈及利亞藝人CKay的《Love Nwantiti [Remix]》,並且成為第二首在一週內透過Shazam服務識別超過100萬次的歌曲。

過去20年間,Shazam持續致力創新,並且持續開拓新方式,藉由新工具將樂迷拉近他們喜愛的音樂和藝人,例如使用者現在僅需透過Shazam服務識別歌曲,或是透過Shazam app、網站進行搜尋,即可透過演唱會探索功能顯示附近的演唱會,以及演出售票資訊。

Shazam仍全心專注於音樂探索的未來,而今天的週年紀念是回顧其20年歷史中重要時刻和里程碑的好機會。

重要日期

  • 2002年8月:Shazam 以簡訊服務形式在英國推出。當時,使用者可以在手機上撥打「2580」,並在歌曲播放時拿起手機來辨識歌曲。然後他們會收到一則簡訊,告訴他們歌曲名稱和藝人名字。
  • 2008年7月:Shazam在全新AppStore上推出。Shazam隨後於2008年10月推出Android版本。
  • 2015年4月:Shazam可在第一款Apple Watch上使用。
  • 2018年9月:Shazam加入蘋果大家庭。
  • 2021年6月:Shazam的每月辨識量超過10億。
  • 2022年5月:Shazam安裝次數超過20億。
  • 2022年8月:Shazam慶祝探索音樂20週年,自推出以來累計達到700億次Shazam辨識。

值得紀念的第一次

  • 第一首Shazam辨識的歌曲:T.Rex的《Jeepster》(2002年4月19日)1
  • 第一首以Shazami OS app辨識的歌曲:Aimee Mann的《How Am I Different》(2008年7月10日)
  • 第一首達到1,000次Shazam辨識的曲目:Eminem的《Cleanin’Out My Closet》(2002年9月)
  • 第一個達到100萬次Shazam辨識的的曲目:Ke$ha的《TiKToK》(2010年2月)
  • 第一首達到1000萬次Shazam辨識的曲目:Gotyefeat.Kimbra的《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2012年12月)
  • 第一首達到2000萬次Shazam辨識的曲目:LillyWood & ThePrick和Robin Schulz的《Prayer In C(Robin Schulz Radio Edit)》(2015年10月)
  • 第一位達到100萬次Shazam辨識的藝人:Lil Wayne(2009年2月)
  • 第一位達到1000萬次Shazam辨識的藝人:Lil Wayne(2011年6月)
  • 第一位達到1億次Shazam辨識的藝人:David Guetta(2015年5月)

累積Shazam辨識次數最快的曲目

  • 最快達到100萬次Shazam辨識的曲目:BTS的《Butter》(9天)
  • 最快達到1,000萬次Shazam辨識的曲目:Ed Sheeran的《Shape of You》(87天)
  • 最快達到2,000萬次Shazam辨識的曲目:Tones And I的《Dance Monkey》(219天)

Shazam史上之最

  • Drake是有史以來Shazam辨識次數最多的藝人,在該藝人主唱或合唱的歌曲累計超過3.5億次Shazam辨識。《One Dance》是Drake最受歡迎的曲目,累計超過1,700萬次Shazam辨識。
  • Tones AndI的《Dance Monkey》是有史以來Shazam辨識次數最多的歌曲,累計超過4100萬次Shazam辨識。
  • Gnarls Barkley的《Crazy》是使用「2580」簡訊服務Shazam辨識次數最多的歌曲。

按音樂類型分類的最佳Shazam歌曲

  • 最佳嘻哈/饒舌歌曲:Macklemore和Ryan Lewis feat.Ray Dalton的《Can’t Hold Us》
  • 最佳舞曲:LillyWood & ThePrick和Robin Schulz的《Prayer In C(Robin Schulz Radio Edit)》
  • 最佳R&B/靈魂樂:John Legend的《All of Me》
  • 最佳拉丁歌曲:J Balvin和Willy William的《Mi Gente》
  • 最佳流行歌曲:Passenger的《Let Her Go》
  • 最佳另類歌曲:Tones AndI的《Dance Monkey》
  • 最佳創作歌手:Hozier的《Take Meto Church》

本文授權轉載自:mashdigi

責任編輯:傅珮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健康知識普及,卻未讓選擇變得容易。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與建議,加上網路上碎片化、標準不一的資訊,反而讓判斷成本提高,許多人因此在起步階段就裹足不前。

「很多人其實想掌握健康,卻在資訊洪流中忘了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VITABOX® 營養師溜溜觀察,當選擇焦慮與資訊混亂成為常態,人們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事——傾聽身體的聲音。VITABOX® 因此在 LINE 推出 「AI 健康配速員」,透過對話幫助消費者重新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從內在需求出發,打造簡單好上路的保健起點。

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開啟健康對話第一步

「大眾常見的保健問題其實高度重複,但過去客服量能有限,我們常常得讓客戶等上兩三天才回覆。現在有了 AI,能即時解答基礎問題,營養師則可專注處理較複雜的個案。」溜溜說明,VITABOX®「AI 健康配速員」是一套全年無休的對話系統,平均每日處理超過 600 筆提問,其中約 90% 可由 AI 即時解決,僅有 10% 需轉由真人營養師接手。常見問題如「孕婦能吃哪些益生菌?」或「睡不好該補什麼?」等,AI 均能提供清楚、專業的建議。

若遇到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問題,則可透過機器人自動回應+AI+營養師的分層機制,轉接給真人營養師進行後續諮詢,有效縮短等待回覆的時間,也提升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單純導入 AI,而是選擇用 AI 互動來實現我們相信的一種陪伴方式,讓對身體的好奇與理解,不必等待。」

VITABOX
VITABOX® 營養師溜溜表示,「我們希望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陪伴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需求。」
圖/ 數位時代

啟用方式也極為簡單,加入 VITABOX® 的 LINE 官方帳號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先詢問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若使用者無法清楚描述問題,AI 也能進一步拋出問題、比對歷史紀錄,或透過選擇題的方式,引導釐清隱性需求與個人目標。

「像是近期討論度較高的 NMN,不少人打成 NNN、MNM,所以我們也特別訓練 AI 的語意理解與錯字判讀能力,能親切引導確認:『請問你是想問 NMN 嗎?』即使輸入有誤,也能繼續獲得正確資訊,讓使用者感受到 AI 的理解與體貼。」溜溜指出,AI 的價值不只解答問題,還要能夠預判可能的模糊與錯誤,比使用者先想一步,做到主動理解、精準回應。

整合知識圖譜,打造 AI 與營養師的雙軌協作

這套 AI 系統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結合 VITABOX® 多年累積的產品資料、CRM 數據、真實客服對話、營養學與醫學期刊,建構出可持續學習的健康知識圖譜。不同於傳統「問一答一」的機制,AI 採用語境分層邏輯,先從作息與飲食習慣切入,層層推進至保健建議,再進一步提供產品推薦,並不直接導向消費,反而強化使用者信任與參與感。

「我們不是在打造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夥伴。」溜溜強調,VITABOX® 延續 Make it Simple 的核心精神與一貫的品牌語調,講究準確,也講究陪伴與信任。

VITABOX
有了「AI 健康配速員」多問一點,營養師也能專注處理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專案。
圖/ 數位時代

為強化資訊安全與建議品質,AI 系統由營養師與產品團隊共同把關,建置完整的風險識別與回應邊界。當提問涉及藥物、疾病診斷等超出 AI 處理範疇時,系統即自動提醒使用者就醫或真人諮詢,避免誤導。

為了讓整體設計貼近使用者,VITABOX® 將 AI 健康配速員直接整合在 LINE 平台上,無需額外下載 App 或開啟網站。「我們並不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在他們最自在的地方,陪伴他們開始健康對話。」

「AI 健康配速員」於 2024 年九月正式上線,初期封測滿意度不到五成,經三個月優化調整後,2025 年第一季提升至 98.7%。溜溜分享:「我們收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回饋,有顧客表示被『一秒就收到回覆』嚇到,覺得回覆既『精準』又『貼心』;也有顧客雖然猜到是機器人,卻仍感謝 AI 的『悉心回應』,甚至有人說:『你們的服務系統真的很好,跟真人營養師一樣厲害!』這些回饋顯示,AI 的回覆品質已能與真人營養師無縫銜接,讓顧客在體驗上幾乎沒有落差。」

最令人驚喜的,是品牌導入 AI 後,整體轉換率提升了 13%。「原本只是想減輕客服壓力、解決顧客的問題,沒想到竟然也助攻銷售轉換,真的是意料之外!」

愈簡單、愈不容易,VITABOX® 的選擇與堅持

AI 強大而即時,那還需要營養師嗎?溜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它能處理多數標準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臨床判斷,是 AI 做不到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一開始以為是退化性問題,後來經過營養師協助釐清生活與補充習慣後,才發現另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類交叉比對與個別化觀察,仍需仰賴營養師的經驗和引導。

因此,VITABOX® 保留「一鍵切換真人諮詢」的設計,當問題超出 AI 範圍,系統會即時轉由專業營養師接手。AI 專注於初步引導與問題分流,營養師則投入更具判斷力與價值的個案管理與產品研究。

VITABOX® 也是目前業界少數以 AI 提供「專業智能健康輔助」的品牌,跳脫傳統 FAQ chatbot,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對話設計。「健康的選擇,就是多問一點。多問一點,就能往健康的理想更靠近一點。」溜溜笑說,有了 AI,就不用擔心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能安心提問。「當營養師不用再回答重複問題,就能更聚焦在專案開發、營養規劃、檢測優化等工作。」

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與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相呼應。不上通路、不靠代言的 VITABOX®,始終專注於天然成分(A.A. Clean Label 無添加)、加乘配方(VITASYNERGY®)、安全驗證(SGS、BSI)與永續包裝(FSC 紙材、環保油墨)。從產品研發到服務設計,一以貫之地實踐「Make it Simple」的初衷。如今,「AI 健康配速員」更讓「今天開始享受健康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踐的行動起點,把保健變簡單,也更容易開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