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找到最適合公司的人才,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創立初期,前 1000 名員工幾乎都是他親自面試。他最愛問的問題,是一個近似腦筋急轉彎的題目:「你站在地球表面,往南走 1 英里,接著往西走 1 英里,再往北走 1 英里,最終回到原點,請問你在哪?」
凌晨 2 點半發信馬上回,看重專業用熱誠打動人
為馬斯克撰寫傳記的記者艾胥黎.范思(Ashlee Vance)指出, 馬斯克不太在意應徵者是否給出正確答案,他更重視對方消化資訊及解決問題的過程。
馬斯克在 2017 年的世界政府高峰會(World Government Summit)表示,每次跟求職者面談,他一定會請對方說一說自己遇過最棘手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真正解決問題的人,講得出所有細節,他們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鋼鐵人馬斯克》書中提及,馬斯克一直在尋找聰明的工程師,只要一發現人才就會積極爭取。布萊恩.賈德納(Bryan Gardner)就是一個例子,兩人最初是在一場航太盛會上認識,很快就聊到彼此的工作,布萊恩提到自己的學分是由美國軍火商贊助,馬斯克立刻承諾幫他償還所有贊助費,並拉攏他加入SpaceX,「當晚凌晨 2 點半,我將我的履歷寄給伊隆,結果他在 30 分鐘內就回信,並針對履歷上的事一一回應。」
另一個成功挖角人才的故事,發生在特斯拉(Tesla)Model S 的銷售階段。
當時馬斯克想要仿照蘋果(Apple)建立銷售中心的模式,因此需要接觸蘋果的前高管喬治.布蘭肯希普(George Blankenship),當他一聯繫上對方,馬斯克便直接在電話裡花了一小時講解公司狀況,更馬上約當天見面的時間。
馬斯克用「做點事幫忙地球」的切入點說服布蘭肯希普,最終也讓他成功答應領導特斯拉在全球開設門市。在行銷面上他非常尊重專業,他只希望門市長的像 Apple store,其他都讓布蘭肯希普決定。
有能力、肯實作,不論經驗都給舞台
為了組成最好的團隊, 馬斯克不在意對方經驗、頭銜如何,只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都很樂意提供舞台。
SpaceX 早期工程師傑洛米.霍爾曼(Jeremy Hollman)加入團隊時年僅 23 歲,他在《鋼鐵人馬斯克》裡提及,他發現團隊裡有些人被磨練到能夠在 3 天內製造出一台可以測試的火箭引擎,且同樣一批人還被要求精通軟體,以控制火箭,「這樣瘋狂的經驗會讓人欲罷不能,我們不到 25 歲,就被委以重任,給了我們這些年輕人很大的自信。」
《權力遊戲》指出,馬斯克希望特斯拉的 Model S 能成為目前最好的車,要做到這點,就需要一個不被過去束縛、不受傳統制約的團隊。
彼得.羅林森(Peter Rawlinson)原本在做汽車工程的顧問生意,他在《權力遊戲》回憶初次跟馬斯克會面的印象:馬斯克不斷問他車子的各個部件,他拿起空盤子當作道具解釋懸吊系統的運作原理,然後馬斯克又問了材料、焊接技術,他在馬斯克身上看到熱情,也因此決定加入團隊。
但當他進到公司,實際勘查專案進度與內容後,卻發現不得不暫停 Model S 的整個企畫案。當時,特斯拉(Tesla)已經投入一年時間、6000 萬美元,他擔心馬斯克會因此發怒而解雇自己,沒想到他卻點頭答應, 「馬斯克在汽車行業是個異類,他不關心以前怎麼做事,他只關心是不是能做出最好、最酷的車。」
當馬斯克看上一位人才,他會盡可能地接觸你、說服你為地球及社會工作,讓你有發揮的舞台。而他也是一位不怕弄髒雙手的領導者,願意跟著同事站在第一線工作,前提是大家都必須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被動等待上面發號施令。
【延伸閱讀】:
飯碗丟了,要馬上找下一份嗎?中年被裁員,他卻投入一件跟求職無關的事
如何克服挫敗感?Google 首席工程師:比起「沒關係」,我們更想聽到的是這句話
美企「大裁員潮」來了!PwC:科技業的輝煌歲月,為什麼恐怕要結束了?
本文轉載授權自:經理人
責任編輯:黃翊禎、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