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搶人才超積極!凌晨兩點也願意回信,還有哪些留人密技?
馬斯克搶人才超積極!凌晨兩點也願意回信,還有哪些留人密技?

為了找到最適合公司的人才,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創立初期,前 1000 名員工幾乎都是他親自面試。他最愛問的問題,是一個近似腦筋急轉彎的題目:「你站在地球表面,往南走 1 英里,接著往西走 1 英里,再往北走 1 英里,最終回到原點,請問你在哪?」

凌晨 2 點半發信馬上回,看重專業用熱誠打動人

為馬斯克撰寫傳記的記者艾胥黎.范思(Ashlee Vance)指出, 馬斯克不太在意應徵者是否給出正確答案,他更重視對方消化資訊及解決問題的過程。

馬斯克在 2017 年的世界政府高峰會(World Government Summit)表示,每次跟求職者面談,他一定會請對方說一說自己遇過最棘手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真正解決問題的人,講得出所有細節,他們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鋼鐵人馬斯克》書中提及,馬斯克一直在尋找聰明的工程師,只要一發現人才就會積極爭取。布萊恩.賈德納(Bryan Gardner)就是一個例子,兩人最初是在一場航太盛會上認識,很快就聊到彼此的工作,布萊恩提到自己的學分是由美國軍火商贊助,馬斯克立刻承諾幫他償還所有贊助費,並拉攏他加入SpaceX,「當晚凌晨 2 點半,我將我的履歷寄給伊隆,結果他在 30 分鐘內就回信,並針對履歷上的事一一回應。」

另一個成功挖角人才的故事,發生在特斯拉(Tesla)Model S 的銷售階段。

當時馬斯克想要仿照蘋果(Apple)建立銷售中心的模式,因此需要接觸蘋果的前高管喬治.布蘭肯希普(George Blankenship),當他一聯繫上對方,馬斯克便直接在電話裡花了一小時講解公司狀況,更馬上約當天見面的時間。

馬斯克用「做點事幫忙地球」的切入點說服布蘭肯希普,最終也讓他成功答應領導特斯拉在全球開設門市。在行銷面上他非常尊重專業,他只希望門市長的像 Apple store,其他都讓布蘭肯希普決定。

有能力、肯實作,不論經驗都給舞台

為了組成最好的團隊, 馬斯克不在意對方經驗、頭銜如何,只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都很樂意提供舞台。

SpaceX 早期工程師傑洛米.霍爾曼(Jeremy Hollman)加入團隊時年僅 23 歲,他在《鋼鐵人馬斯克》裡提及,他發現團隊裡有些人被磨練到能夠在 3 天內製造出一台可以測試的火箭引擎,且同樣一批人還被要求精通軟體,以控制火箭,「這樣瘋狂的經驗會讓人欲罷不能,我們不到 25 歲,就被委以重任,給了我們這些年輕人很大的自信。」

《權力遊戲》指出,馬斯克希望特斯拉的 Model S 能成為目前最好的車,要做到這點,就需要一個不被過去束縛、不受傳統制約的團隊。

彼得.羅林森(Peter Rawlinson)原本在做汽車工程的顧問生意,他在《權力遊戲》回憶初次跟馬斯克會面的印象:馬斯克不斷問他車子的各個部件,他拿起空盤子當作道具解釋懸吊系統的運作原理,然後馬斯克又問了材料、焊接技術,他在馬斯克身上看到熱情,也因此決定加入團隊。

但當他進到公司,實際勘查專案進度與內容後,卻發現不得不暫停 Model S 的整個企畫案。當時,特斯拉(Tesla)已經投入一年時間、6000 萬美元,他擔心馬斯克會因此發怒而解雇自己,沒想到他卻點頭答應, 「馬斯克在汽車行業是個異類,他不關心以前怎麼做事,他只關心是不是能做出最好、最酷的車。」

當馬斯克看上一位人才,他會盡可能地接觸你、說服你為地球及社會工作,讓你有發揮的舞台。而他也是一位不怕弄髒雙手的領導者,願意跟著同事站在第一線工作,前提是大家都必須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被動等待上面發號施令。

【延伸閱讀】:
飯碗丟了,要馬上找下一份嗎?中年被裁員,他卻投入一件跟求職無關的事
如何克服挫敗感?Google 首席工程師:比起「沒關係」,我們更想聽到的是這句話
美企「大裁員潮」來了!PwC:科技業的輝煌歲月,為什麼恐怕要結束了?

本文轉載授權自:經理人

責任編輯:黃翊禎、錢玉紘

關鍵字: #特斯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