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老闆的眼中,六年級(60-69年次)是讓人頭痛的「草莓族」,他們頂著光鮮亮麗的外表,少了上一代「台灣牛」刻苦耐勞的特性。從六年級生的角度來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展現的是這個世代「選擇的自主性」。其中,六年級女生尤其自由,她們在工作、性別、感情以及家庭期望,都從傳統價值觀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六年級女生,可說是擁有自由工作選擇權的第一代。
在六年級女生的世界裡,求學時代就跟男性平起平坐,即使社會上仍有性別歧視,也都比較隱晦,成長環境的自由,讓她們對工作的態度與想法也比較自由。
**國際化的腳步讓她走得更遠
**
62年次的曹嘉琪,在選填大學志願時,雖然念的是社會組,卻很明白自己不適合唸文、也不想選商學院,於是選上了離家最近的銘傳資管系,念完研究所之後,順理成章進了台灣微軟擔任軟體開發工程師。
研發部門裡,女性工程師雖然是少數民族,但工作3年以來,曹嘉琪從未感覺性別是她的極限,跟同事間的競爭主要還是來自工作能力。她率性地說,「這個時代應該沒有人會在乎你是男生、女生了吧!」尤其在外商公司的績效評比裡,性別從不是考量重點。
每年夏天,曹嘉琪固定要飛一趟美國西雅圖微軟總部,跟總公司的工程師討論工作進度、研習新技術,在她看來,這些都是工作的一部份,她也喜歡出差,因為收穫比平常更大。
今年26歲的林旻儀,高中3年當了兩年班長,班上同學男、女各一半,男生並沒有因為她的性別投反對票,反而因為「能力」得到多數男同學的支持。
淡江西班牙語學系畢業後,林旻儀下定決心要到能講西班牙文的地方工作,她先在台中的機械公司,當了兩年的業務助理,學習貿易的實務經驗,兩年後,她如願以償前往尼加拉瓜,在台商紡織廠擔任翻譯外貿專員的工作。如今已在尼加拉瓜工作兩年,她決定等3年工作合約結束後,要到美國尋找下一個工作挑戰。
她的想法很簡單,學外文應該「學以致用」,國外的工作是磨練語文能力最好的選擇。
台商向外拓展的國際化腳步,讓六年級生選擇的範圍也跨出了台灣。可以做什麼樣的工作?到多遠的地方工作?六年級女生有很強的自我意識。
**灑脫卻積極的工作觀
**
「不快樂,工作就沒有成就感」,這是惠普業務部邱純玉的工作價值。27歲的第一份工作是進入旅行社,做了一年後決定離開,因為她看見將來的自己,如果5年、10年後還待在旅遊業,工作內容是不會改變的。因為沒有家計負擔,辭職之後,邱純玉將近一年沒有工作,靠著一點存款和家人的支助,不但出國旅行,還重頭學習電腦,試圖從中找到突破。
經過一年的沉澱與學習,邱純玉進了科技業,入行之後,她卯起勁來填補專業上的不足,如果不表明背景,很難猜得到她是半路出家的科技人。大學念的是口語傳播,第一份工作是旅行業,後來進了科技業;對六年級女生來說,做自己喜歡做的,比工作經驗的一貫累積還重要。
未婚的六年級女生,選擇工作有著前一世代沒有的灑脫。已婚的六年級女生,結婚也不是專業道路的終結,而是另一個開始。
61年次,有兩個小孩的劉碧華,研究所還沒畢業就踏入婚姻。然而,婚姻非但不是工作阻力而且是助力,她先在電視台工作,而後轉進網路公司、硬體製造商,如今是軟體公司行銷經理。每一次轉換工作,先生和婆婆都全力支持她的決定。
她是典型的職業婦女,傳統印象裡,這樣的女性應該是蠟燭兩頭燒,但劉碧華身上卻看到工作和家庭平衡的狀態。因為有家庭,她總是加快腳步完成手上的工作,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加班,萬一遇上工作和家庭兩邊的取捨,家庭會是她的選擇,不過在婆婆和菲傭協助照顧孩子的情況下,必須因家庭而捨棄工作,出現的機會並不大。
普遍擁有高學歷的六年級女生,早已不是老一輩所講的「油麻菜籽命」,她們跟男性擁有同等的受教權和自主性,比起同年齡的男生,又少了必須養家活口的使命,在人生規劃和工作選擇上,反而比六年級男生多了更大的空間。當很多六年級男生才剛退伍,面臨工作抉擇的矛盾,六年級女生已經跑在前頭,想好下一步要往哪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