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品包到地攤貨都能接!包袋大王威宏「不踩客戶單」15年躋身全球前三大廠
從精品包到地攤貨都能接!包袋大王威宏「不踩客戶單」15年躋身全球前三大廠

手握Armani、LONGCHAMP、TUMI訂單,威宏挺過疫情迎來營運爆發期,這家成功躋身全球前三大的包袋大廠,背後來自一個50歲創業的決定。

「客戶今天要到巴黎香榭大道的老佛爺百貨賣精品包,no problem,我可以做,就算是要到路邊擺攤賣的包包,我也可以接!」說這句話的,是手握Armani、Longchamp、TUMI等一線品牌客戶,現居全球前三大包袋大王的威宏董事長洪永裕。

翻開財報,威宏今年上半年營收來到40.88億元高峰,EPS更交出4.67元,且第二季單季營業利益率達到9.07%,創下歷史新高,主要受惠疫情趨緩訂單回籠,加上先前併購後,資源整合效益顯著,這確實讓他說起話來很有底氣。

但其實,這個來自台灣的包袋大王,正因手握輕奢品牌的包袋訂單,全球實體店鋪受疫情影響暫時歇業,在疫情期間跌了一跤。

「前幾年營收做到60幾億規模,隔了一年(營收)剩下37億元,你說這樣營運不困難嗎?」洪永裕苦笑稱,2020這年,威宏面臨創業以來前所未有的營運困境,「當時也沒什麼事可以做,大家聚在一起開始重整腳步。」

奇襲! 紡織廠賣包袋 不踩客戶單 靠少量多樣練功

很難想像,從一家小紡織廠起家的洪永裕,先是15年來讓威宏成為全球前三大包袋大王,又順利經過疫情試煉,在今年進入營運爆發期。法人預估,全年更有機會拚出年營收80億元的新高。

他在50歲創業前,曾在鞋材大廠南良集團擔任執行長,擁有集團旗下多家公司從無到有的多年專業經理人經驗。所以威宏能快速崛起,首先和他創業之初,就懂得不和過去客戶搶單,抓出特殊的市場定位有關。

「你賣材料給他(客戶),現在也要跳下來做袋子,他肯定不開心嘛,所以我們就開始閃閃躲躲,盡量不要跟我的客人做同樣東西。」洪永裕坦言,從上游貿易切入生產,雖然手握客戶與資源,但創業後在市場上難免兵戎相見,他便開始從利基型產品出發找商機。

於是威宏從運動手套、護膝、腳架型高爾夫球袋等「冷門產品」做起,成功以少量多樣的策略避開大廠訂單,不僅生產上也較其他大廠更彈性,也成為威宏創業初期的「練兵」階段。

由於品項多、數量少,他得靠精準的管理才能握緊手中的訂單,也讓包袋品牌客戶見識到威宏代工與製造實力,「當時威宏畢竟不是大型的包袋製造商,但是在小項目裡面競爭者不多,我有信心打得過任何一個。」

「我們就在小貨色裡找大貨色,這樣產品種類就打開了。」洪永裕笑稱,這個走「偏鋒」的策略,奠定了威宏一開始的成功。

從Nike與潮牌Supreme聯名的袖套,到商務品牌TUMI的公事包,再到女士精品的Longchamp皮件,把威宏旗下的產品一字排開,它接下來能在技術與客戶上快速擴張,第二個關鍵,靠的是併購策略。

擴廠! 衝泰越創三贏 笑納行李箱、一線品牌訂單

 
「在包袋這個領域的代工廠,產品種類相當專一,但我要做到整合所有的品項!」練就少量多樣的實力後,洪永裕發現包袋代工產業,無論皮件、帆布、行李箱等代工廠都專精在各領域發展,少有人願意水平整合各類品項的資源,「所以我開始有個目標,當客人要做兩百美元的包包我有,要買3美元的袋子我也能做。」

而要快速實現擴張並整合資源,併購便成為威宏近5年來的主要策略。舉例來說,2017年威宏以新台幣5.45億元收購泰國TWT公司,不僅順利在泰國插旗,也一腳踏入行李箱市場,更接下TWT既有客戶TUMI的訂單,因此成功切入輕奢品牌,是場「一舉三得」的併購案。

2020年,威宏再以約1.58億元收購德御越南公司,其主要客戶包括Nike、TaylorMade、PUMA等,同樣透過東南亞的併購,再次擴張版圖插旗越南,也成功再藉此拿下更多國際一線品牌的訂單。

此外,今年2月威宏再新承租的柬埔寨廠房,初期規畫30條產線,搭配新舊廠產能可同時支應運動與輕奢精品包袋。洪永裕強調,這幾年生產基地南移,除了投入超過一個資本額增加產線,目前已有60%的產能集中在東南亞。

併購策略與南向布局奏效,2019年威宏交出EPS4.2元的成績,正當營收要進入爆發期時,沒想到2020年疫情爆發訂單腰斬,「反正沒有生意嘛,團隊就全部集結起來,想辦法升級調整。」洪永裕不諱言,疫情的營收低谷,反而逼出威宏的管理升級。

革新! 生產流程升級 滿足客戶對ESG的新要求

 
過去,威宏只有中國單一生產據點,南移後布局泰國、越南與柬埔寨,如何精準管理調控產能,成為一大挑戰。也因此,他趁機回頭檢視公司體質,由十多個員工組建團隊重新盤點生產流程,專門建立公司內部的「生產模組化」。

「現在要把一個袋子從中國生產,改到越南或柬埔寨來做,就會面臨到轉接的過程。」洪永裕進一步解釋說,包括物料、生產到出貨的管理都要仰賴系統,才不會需要那麼多的腦力跟人力去鋪排它的生態線。威宏在疫情期間,大動作將旗下各事業體都建置ERP(企業資源規畫)系統,節省作業上的溝通成本。

除了ERP系統應用在傳統生產上,過去人工打樣的時間,前後來回可能要花數個月,但透過線上打樣節省不必要的時間成本,甚至包括廁所離員工的位置不能超過兩分鐘在內,工廠動線上也一併重新設計。

不只改善工作環境,也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一個又一個細節的流程管理,就這樣逐步累積威宏內部的軟實力。

別小看這股軟實力的效應,在ESG浪潮底下,這些調整,甚至成了威宏讓品牌大廠離不開的關鍵競爭力之一。

「現在國際趨勢變化很快,一線歐美運動品牌也開始重視員工人權,甚至要求工廠要有周休二日,每天上班不能超過8小時等。」洪永裕直言,東南亞很多工廠跟員工是靠加班過日子,但威宏要拿下這些大廠訂單的前提,就是要符合對方要求,換句話說員工不能常態性加班同時,生產效率又要大幅提升,他在疫情期間在公司內部建立起「生產模組化」這時便發揮了功效。

「也因為這樣,我們今年營運會這麼凶悍,這些體質調整功不可沒。」眼看全球疫情趨緩,各大精品也開始線上銷售,甚至往下開發中高階產品的趨勢,洪永裕肯定地說,「現在可以說是谷底反彈了,現在比起一八年產能年增三成,陸續有六成的產能移往東南亞,目前手握的訂單很樂觀。」

法人也分析,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緊接著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這讓中國與東南亞許多包袋廠商無法因應環境變化退出市場,反觀威宏無論在中國或東南亞都有生產據點,加上近年在組織改善與成本控管得宜,有助營運成長 。

50歲後創業的洪永裕,經營事業的拚勁可不輸年輕人,不僅喊出將持續併購、明年營運至少要雙位數成長,甚至也替公司近年發展藍圖訂出年營收衝刺150億元的新高目標,看來這位全球前三大包袋大王還會繼續拚搏下去。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讓AI真正聽懂世界 ─ 律芯科技為機器插上「耳朵」

「不是我不理你,是有個頻段我真的聽不到。」律芯科技董事長薛宗智這麼說著,也就這樣一腳踏進了半導體產業的創業戰場。在創辦律芯之前,薛宗智早年在半導體大廠擔任工程師,長時間待在無塵室中機台操作,那些看似無害的低頻噪音,卻在這那幾年間悄然無息的侵蝕了他的聽覺神經,這種慢性且不可逆的損害,也成日後創業的契機。

2019年,Apple 首度發表 AirPods Pro,掀起降噪耳機熱潮,同年薛宗智也接獲一家聲學技術團隊的邀約,洽談抗噪耳機技術的投資合作。對市場極具敏銳的薛宗智卻反其道而行思考,從自身戴不住耳機的痛點出發,提出了「有沒有可能不塞入耳朵也能享受安靜?」的想法。也就是這個念頭引領律芯開展了新的研發賽道:聚焦開放式降噪晶片的開發。

瞄準開放式降噪,用「後發制人」技術創造靜音世界

薛宗智觀察到,目前市面上許多採用數位IC的抗噪系統,雖能有效降低環境音量,卻無法辨識聲音的「危險性」與「必要性」。他指出,像是火警警報、煞車聲、鳴笛等重要高頻警示聲音都可能被一併消除,造成潛在風險,「很多人戴著抗噪耳機走在路上以為很安靜,其實他們聽不到後面來車。」薛宗智強調。

因此,律芯決定聚焦難以處理、卻影響生活品質的「低頻噪音」,開闢不同於主流市場的創業賽道。該晶片採用硬體架構技術處理類比訊號,結合主動式降噪(ANC)原理,讓晶片接收到聲音時,能即時產出反向聲波,達到「以聲制聲」的抗噪效果。薛宗智認為,硬體架構在聲音處理方面具有即時反應與獨特優勢,律芯的第一代晶片便已能達到驚人的32微秒處理速度。

然而,空氣中的濕度、風向、溫度等環境因子皆可能影響聲波傳遞,這也成為團隊在開發晶片時的挑戰。薛宗智形容這就像武學邏輯中的「後發制人」,「我不是搶先出手,而是等你出招後,用最適合的方式接住再反擊回去。」這相當仰賴晶片所具備的高反應速度與精準度,才能在噪音抵達人耳前,完成複雜的偵測、分析、運算與反向波的發送。

薛宗智深知,這僅是律芯創業的開始。雖然第一代晶片已成功驗證技術可行性,但仍需透過人工進行被動式校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他觀察到,若要讓降噪需求朝更精細化場景邁進,晶片就必須能「自主適應」並理解環境。這也促使他決定開發第二代晶片,不僅強化性能,更是系統架構的重塑,所需資源遠超第一代的開發,也讓律芯的產品從抗噪,走向理解環境。

從降噪到理解環境,第二代晶片的 AI 進化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律芯聲學晶片再進化,提升邊緣智慧判斷力。
圖/ 數位時代

第二代晶片可說是律芯邁向智能聲學的關鍵躍進。它不僅整合了 AI 演算法,更以邊緣運算(Edge AI)為核心設計,能即時學習與感知聲源方向、反射環境與空間條件,主動判斷「哪些聲音該消除、哪些該保留」,使降噪從純物理抵銷進化為環境理解層級的智能判斷。

薛宗智以車內應用的場景舉例,這顆晶片不僅能與原有喇叭系統結合,產生針對駕駛與乘客座位區域的個人化降噪效果,更能與頭枕內建的聲學模組搭配,營造出安靜、舒適的座艙體驗。即使車輛行駛在嘈雜的高速道路上,晶片也能動態感知車內外噪音來源,並迅速調整反向波輸出策略,有效濾除不必要的聲音干擾。目前律芯也已與美、日多家車廠展開密切洽談,不久的將來更要往車用前裝市場邁進,並與整車系統商展開產品落地合作對接。

然而,技術升級的背後,往往也伴隨更高的開發門檻與沉重的資金壓力。「光是一輪投片,就可能讓新創公司資金鏈斷裂,」律芯科技執行長薛宗智直言。從晶片架構設計、模擬驗證、光罩製作到晶圓製造,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度專業與大量資源投入,對新創團隊而言是極大挑戰。

也因此,律芯決定在關鍵時刻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晶創IC補助計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座聚寶盆,」薛宗智強調。在這個以硬科技為本的時代,政府選擇將資源投入在IC設計這一環,不僅協助律芯跨越資金與人才的雙重門檻,更讓半導體產業鏈得以在台灣本地持續推動與深化。

從第一代靠自籌完成,到第二代獲得政府計畫支持,對律芯而言,這不只是產品的迭代,更是整體結構的轉捩點。薛宗智相信,透過政府資源的精準投入,將有效帶動半導體供應鏈上下游鏈結與倍增產業價值,協助本土IC設計業者站穩全球市場,同時強化整體產業生態系的韌性與競爭力。

從車用晶片到無人載具,讓聲音的應用無限延伸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律芯團隊從晶片到應用,每一步都走在讓聲音發光的路上。
圖/ 數位時代

對聲音的想像,不應止於消除噪音。薛宗智指出,聲音是機器理解世界的重要感知管道之一,相較於仰賴攝影機或雷達的視覺導向技術,聲學晶片在黑暗、遮蔽或空間複雜等條件不利的環境中,反而能展現獨特優勢。隨著律芯技術站穩腳步後,也吸引海外多家重量級組織主動洽談合作。展望未來,薛宗智透露,無論是在無人載具、機器人,或其他智慧系統領域,都有許多令人期待的聲音應用場景即將展開。

「我們站在一座聲音的金山銀山前,而我們手中握著鏟子。」薛宗智說。在他眼中,聲音不再只是背景,而是驅動未來機器感知與人機互動的起點。透過晶片,律芯要做的不只是消除噪音,更是讓世界聽懂聲音的價值。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律芯科技
- 創辦人:薛宗智
- 核心技術:主動抗噪IC晶片設計
- 資本額:新台幣9,993萬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