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培養社會責任的起點
北京奧運,培養社會責任的起點
2007.03.01 |

奧運為北京帶來的不止是商機,還帶來新事物與觀念。去年所開始的奧運志願服務者甄選活動,在年輕學子中就掀起一陣熱潮。比起奧運場館的建設來說,很多人會覺得只是小事一樁,但志願服務的洗禮,正是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最需要的一種公民素質建設。

動機千百種
學生想當奧運志願者的動機各有不同,但少不了學英文、見世面、湊熱鬧、一窩蜂、和看免費比賽等。想想在你我讀大學時若有這樣的機會,恐怕沒有興趣的同學為數不多。在北京,因為報名太熱烈,所以先從奧運志願者的種子開始,這個時候參與學生工作的(類似台灣的學務處與輔導體系)同學往往可以搶得先機。這些種子會先接受訓練以及擔負一部分組織工作,隨著需求的日漸增加再把後加入的新手帶上來。
對大陸的年輕一代來說,志願服務是這幾年才開始的新事物。學生當志願者就好像在台灣,參加學校服務性社團或服務隊,或是參與一般社會團體組織當志工或義工。
在大陸過去很缺少這樣的機會,學生就是當班系級幹部或參加學生工作系統來為人民服務。隨著社會的進步,商業活動大量增加,年輕人追求自我個性張揚,個人重視自己的的權利;一時之間好像所有人都往錢看,不論在台灣或大陸都有人在搖頭,難道中國的年輕一代心中只有功利嗎?

一樣年輕的心
我所接觸的大學生並不都是這樣。這幾年有了志願者服務的機會,他們有的利用寒暑假跑到農村去教小朋友,有的在課餘時間幫助弱勢人群,有的就在校園裏幫助貧困同學。
在台灣,中原資管系的老師帶著年輕同學們在縮小數位落差的努力已經好幾年,他們把網路帶到原住民部落與海外。
雖然是不同的時空,可是年輕的熱情卻非常相似,只是台灣學生要幸運多了,大陸學生常常缺乏足夠的條件實現熱情。
志願者在大陸非常不普及,年輕人從志願服務中所得到的社會教育還可以更受重視。比如師長應該如何,甚至應不應該在學校建立幫助志願服務的制度都還是問號。
很多學生也還不知道要怎麼當好志願者;有的是好心卻不會用好辦法,有的是熱心過頭幫忙也過頭,有的是找不到學生義務與服務熱心的平衡點。他們之中很多不熟悉學生社團該怎樣運作,怎樣和外界打交道,拿捏商業利益與公益服務的分寸。
不論有沒有準備好,北京奧運不能沒有志願者的年輕身影。不管參加的年輕學生是為何而來,他們都會學到人生中寶貴的一課。
比起他們從小所接受的”學雷鋒”教育來說,當奧運志願者的目標與結果就在眼前。
在中國,志願服務好像投向水池的一粒石子,在人群中激起一波一波的漣漪,在點滴之間帶動著人們,影響新興的中產階段,更快造就許多現代社會的國際公民。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