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日的AAMA台北搖籃計畫10週年論壇上,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iKala董事簡立峰、iKala共同創辦人程世嘉、XREX共同創辦人黃耀文齊聚。在主持人的帶領下,透過對談方式交流「擘劃十年台灣新創生態系」一題。
台灣新創邁向下一個10年:「人才」是關鍵
關於台灣新創發展的下一個10年,所有講者都不約而同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認為,台灣本地的數位人才短缺,唯有讓新創走向國際市場、吸引海外人才進駐,才可能改善整個生態系統。
那麼政府部門採取哪些具體行動?高仙桂歸納了三種做法:
- 打造國家新創品牌Startup Island Taiwan,透過國家資源將有實力的台灣新創推向國際市場,比方說日本市場很需要信任感,「假設有台灣國家隊的背書,對於接觸日本投資人是很有幫助的」
- 第二個是鏈結國際的策略投資人,到海外市場發展一定會遇到文化轉譯的難題,如果有熟悉當地市場文化的人從旁協助,其實有助於拓展當地市場
- 第三個是建立國家級的國際新創聚落,比如在林口、亞灣都設立園區,也引進了很多國外加速器、VC進駐,讓台灣年輕人不需要出國就可以連結國際。
高仙桂表示,政府的職能在於促進新創業者與國際市場、企業之間的媒合。
iKala董事、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則是覺得,現階段不必一直要求政府為新創做很多事情,並且巧妙地用「棒球選手」比擬台灣新創發展,「明星選手到大聯盟發展,前面他或許應該感謝大環境,但之後更多的是憑靠自己的努力。」他表示,「如果(新創)想要打美國大聯盟(國際市場),謝謝政府照顧、讓你有飯吃,但你接下來一定要感受爹不親、娘不愛,因為你要離開這塊土地發展。」
簡立峰同時針對「人才稀缺問題」提出解方:100x100。
「台灣已經少子化了,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假設,再也沒有新生兒,但沒有新生兒卻還能存活的國家,邏輯上它才是organic(有機的),因為它還是有新生人口(來自世界各國的人),這就是北歐的邏輯。」簡立峰認為,未來10年的台灣新創生態系,會是一個沒有新生兒人口的新創圈,因此必須努力連結海外人才來維持動能;至於「100x100」,理想是每一家新創團隊都要培養能力聘用100位海外人才,而在100家創業團隊的基礎上,台灣就能夠獲得10,000人才,以此補足少子化的問題。
iKala共同創辦人程世嘉分享自己的觀察,「過去一年,大概就是大缺工的時代,全球各地的趨勢其實都差不多。」新創團隊除了要面對人才嚴重不足的情況,還要應付不斷上漲的人事成本。
程世嘉認為,新創要靠自己走出海外市場,但也期許政府能夠在人才相關政策上採取更加積極的作為,否則不利於吸引人才,「我們認識很多優秀的海外人才,即便在台灣(工作)待了3、4年,還是領不到身分證,最後只能離開,真的非常可惜。」
人才短缺的問題同樣擴及到Web3產業,XREX共同創辦人黃耀文對此瞭然於心。所幸Web3產業發展本就無國界,因此他對於「人才國際化」抱持樂觀想法。
黃耀文也將人才問題放回到自己身上進行反思,「10年之後我期待的是,我們(這一代創業者)為台灣創造了什麼新的經濟成長引擎?打造出多少座新的護國神山?到底我們這個世代對台灣的貢獻是甚麼?」且看10年之後,這群人會看到答案。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