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鄭州富士康員工因為聚集性疫情徒步返鄉」的影片在社交網絡上流傳。
有傳聞稱進入隔離點的隔離人員在10月29日被放出返工,其中包含陽性病例。隨後,有關疫情會如何繼續蔓延所形成的恐慌,以及針對富士康公司對疫情管控不力的質疑,成為被放大議論的重點。
鄭州富士康擁有數十萬工人,在這個「小社會」裡,面對疫情,不同角色有著各自複雜而充滿變化的心理認知。
10月31日,《第一財經》YiMagazine採訪到了富士康產線上的一名基層管理者王海(化名),他向下管理著一千多名工人。他講述了對富士康疫情管理、產能現狀的觀察,以及他個人對於造成大量員工「逃疫」混亂的原因分析。
王海表示,自己觀察到的事實,與上述傳聞不同。但他也指出,解決員工恐慌的方式,並不能只是「闢謠」。資訊不透明、資訊不對稱引發的誤會、園區物資和後勤能力不足導致短期內陽性病例和密接人員安置問題的顯現,以及公眾如今對於新冠病毒狀況的認知,都是造成恐慌的原因。在他看來,解決好這些問題,是平衡防疫和生產的關鍵。
- Yi:Yi Magazine
- 王海:鄭州富士康某生產線基層管理者
不透明的數據和因恐慌而離開的人
Yi:目前富士康園區的陽性病人和密接人員被隔離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開始被隔離的?
王海: 他們是從10月15日開始陸陸續續被拉走的。有一個集中隔離點,在恆大未來之光旁邊的一個小區,大概能容納2萬人左右。我還知道在機場往南有一個方艙醫院。另外,有一些人在員工宿舍裡隔離,做不到全樓層封閉,只能單個房間封閉。但在宿舍隔離的人不是多數。
Yi:傳聞恆大這個隔離點的一些陽性病例被放出來,帶病回廠正常工作。這個是真實的情況嗎?
王海: 被放出來的人不是陽性病人,可能是與陽性病人同管篩查的人或是密接。他們因為園區的空間太有限而沒法單獨隔離,這些人和陽性病人可能在一個房間裡隔離。
在被放出來之前,這些人做過抗原篩查,兩次抗原都是陰性才可以回到園區裡的宿舍。但是他們的風險還是比其他核酸結果陰性的人高一些,所以在快篩過、從恆大隔離點被放出來後,他們被送到園區的豫康北宿舍里二次緩衝。他們是10月29日下午從恆大隔離點出來的,目前(10月31日)還沒從二次緩衝中出來,沒有上班。
Yi:有大規模的員工離開園區徒步回家。據你觀察,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王海: 其實之前我們的員工管理一直很順,沒有什麼大問題,儘管有後勤不足的問題。不過有一部分人跳牆跑出去之後,抖音上有人爆出來這類消息。到了周六(10月29日)上午,工人圈子裡有傳言說園區即將封鎖,這裡要變成「躺平試驗區」了,員工因為這個謠言才開始恐慌,覺得如果不跑就沒時間了。
另外,園區旁邊的恆大隔離點在10月29日得時候放出一些人。據我所知,他們是做了兩次快篩、有了陰性結果之後,再轉到園區裡豫康北宿舍內的緩衝區,直到週一(10月31日)都沒有上班。但是當時有謠言說,這些人會直接上班。
這幾個消息疊加,導致周六整個園區的員工情緒恐慌,有人把閉環的圍欄踹了就逃了。他們認為被感染的機率很大,也不完全了解病毒的情況,認為感染了之後會像2020年年初武漢感染新冠的人一樣,不僅很難受、留下後遺症,甚至可能死亡。 當有一些員工情緒爆發,通過抖音和群組訊息傳播,一些原本沒想走的人,也在不完全知道事實的情況下跟著走了。
根本上,我認為還是因為資訊不透明,公司又太大、流程太複雜,員工對實際情況有一些誤解。
Yi:員工現在吃飯或者生活物資保障方面有問題嗎?
王海: 吃飯從在園區開始隔離到現在一直沒問題。一日三餐公司會發,早飯牛奶麵包,中飯晚飯是米飯和三個菜。
不過,網路上傳的有員工缺乏物資的情況是真實存在的。核酸結果異常的人需要去隔離點隔離。剛被轉運到一個地方時,後勤可能沒跟上。畢竟目前的配餐製度剛開始實行,還存在一些流程問題與不足。恆大隔離點第一天就是這個情況。
Yi:員工能否從公司的公開渠道及時了解到這些隔離防控政策,以及那些從隔離點被放出來的人的真實情況?
王海: 這個公司太大了,我們也很無奈。廠區幾十萬人,我講下去也就只有幾百上千人知道,說了他們還不一定信,該走還是走。
產能受到衝擊
Yi:你平時負責的車間一共有多少人?現在需要隔離的有多少人?
王海: 我負責的車間一千多人。現在能上班的有百分之五六十。剩下百分之三四十,包括核酸陽性、同管異常被隔離的,也有回家的或者在宿舍沒來工作的。目前留在車間工作的有五六百人。
Yi:這對產能的影響有多大?
王海: 影響很大的。只能達到原來目標的50%左右。
Yi:現在上級是否給你下達了生產量的指標?如果因為停工人數太多而延期生產會造成什麼後果?
王海: 那沒有。這種可能不是我這個層級的人來決定的。現在我們開工到什麼程度,取決於能來多少人,就是流水線能開多少就開多少。 我不直接經手招工的工作,但是我聽說最近富士康還在招人,並且把返費(臨時工結束工期前的一次性工資)提高了。
Yi:車間裡的工人是什麼心態?他們會擔心嗎?
王海: 有擔心。他們對這個疾病的了解是比較少的,可能是資訊渠道的原因,他們了解不到這種資訊。網上有一個謠言,他可能就認為是真的。
隔離點+緩衝區
Yi:你怎麼評價目前鄭州富士康的防疫管理?它存在哪些問題?
王海: 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有風險的人的轉移速度比較慢,因為人太多了,之前後勤的人手不足,政府確認的速度也沒跟上。比如說這個員工已經確診了,但他等待政府發來的確診資訊和拉走他的消息都要等一天左右。
Yi:目前針對園區內還在工作的工人還做核酸篩查、把結果異常的人拉去隔離嗎?
王海: 截至10月31日,已經有3天沒做過全員核酸檢測,最後一次是10月28日。現在重點是做抗原快篩,每天做,快速把陽性都挑出來。沒有快篩結果,就進不了工廠園區。 密接、同管異常、疑似病例,需要做核酸,完成單獨採樣並確診陽性後才會被隔離,但採樣結果沒那麼快出來。
Yi:你覺得現在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王海: 現在還是資源不夠,隔離的房間比較少。很多員工確實核酸異常,但一個管裡有陽性,並不是說所有在這個管裡檢測的人都是陽性,也有人只是被牽連、是密接,但他們現在都被隔離在一起了。需要把沒有感染的人和真的呈陽性的病人隔開。
目前也能隔離,但人口密度比較大,有時候一個房間可能好幾個人。可能中間只有一個是確診的,但另外幾個(與陽性同管或其密接)會被連帶。
如果在目前的隔離點以外的區域,能把人按照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隔離,逐步減少隔離時間,會有幫助。不然人在(恆大隔離點)那裡待著,本身也是浪費隔離資源,原本沒感染的人還可能有更大風險。
這(指設置更多緩衝區)是我們的第一個需求。第二個需求是,讓資訊真的公開透明,請求各地的醫療團隊來幫忙。點對點地支援,比如多少醫生支援這幾個樓層,多少人支援某個車間或者哪個區域。這樣可能很快就解決了疫情。現在就是人手和資源不夠。
Yi:再多一道緩衝,你擔不擔心你產線上的工人更少?
王海: 健康第一位,產量和工作第二位。但是目前,比如說隔離做成8人間,感染風險肯定很大。如果隔成單間,一個人一個帳篷,低風險的員工隔離三五天或一周,沒問題的情況下就可以安全返回崗位了。
沒有清零的資源,也沒有「躺平」的政策
Yi:你個人目前對被感染的風險恐慌嗎?
王海: 我不恐慌。隨著離病毒越來越近,我了解的資訊也比之前多了很多。我認為(出現混亂)一方面是因為觀念有問題,不能用像對待3年前武漢時期的新冠病毒時的態度對待現在的疫情。在我的觀察中,目前年輕人感染病毒的症狀輕,可能就是確診之後發燒一天,第二天就不燒了,然後嗓子疼,過後就沒事了。 但是現在資訊不對稱,然後導致恐慌。
我自己不擔心只是一個方面,但是這個東西誰都不想得,員工肯定不想。哪怕它就是個感冒,你也不想得感冒。當然,也有人擔心後遺症的問題。
園區內快篩試劑發放點
Yi:你既覺得現在疫情的症狀不如2020年年初的武漢階段,又覺得眼下富士康員工需要更多資源來完成更好的控疫。這是不是一種矛盾?
王海: 這個矛盾不是我們造成的。現在沒有「躺平」的政策。如果用武漢的模式,就是把陽性病人和密接都隔離起來,檢測沒問題後工人再上班。
Yi:你們現在最大的訴求是什麼?
王海: 我認為還是要資訊透明化,我們不僅不清楚整個園區的病例數量,對鄭州的數字也不確信。數字不透明,那外部醫療資源就不能進來幫我們,我們就會更恐慌。
第二,希望社會各界能伸出援助之手提供防疫物資的支持,為了降低被隔離人員交叉感染的風險和幫助確診人員康復,我們需要更多的帳篷、行軍床、藥物、消毒用品等防疫物資。
第三,我認為對這個病毒的認知可能需要調整,我們感覺到3年前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死亡率很高,但現在看起來重症率並不高。我們整個鄭州市從10月12日靜默到現在已經將近20天了,我們需要途徑傳達我們的聲音。
(因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王海為化名)
本文授權轉載自:網易科技
責任編輯:傅珮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