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退休,只是因為錢少,大家說不出口!
再怎麼企業文化溫良恭儉讓的公司,都有非人性的一面,因為企業就是靠逆轉人性,才獲得競爭力;它得有一致的目標、一絲不茍的紀律、一百分的品質滿意度,還得有一年365天的「被迫害妄想症」,才能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Intel董事長葛洛夫暢銷書《十倍速時代》的英文書名)。一家公司裡,大概只有創業家才能百分之百自得其樂,員工們的工作愉悅指數,一定隨職位高下而遞減。
如果你無法用人生「核心嗜好」來創業(譬如繪畫),你如何自處呢?
你和我鼎天立地活著,無非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考慮「競爭策略」、「上市時間表」、「辦公室政治」、「SWOT分析」……。但問題是:我的生活開銷怎麼辦?孩子的教育費用怎麼辦?我的房貸、車貸怎麼辦?
許多人只好摸摸鼻子,回到辦公桌前;但如果你只有25到30歲,你不必摸摸鼻子,但一樣回到桌前,我們現在就來演練一下「財務自由」計畫(Financial Independence Programme)。
大部份人都信誓旦旦說:我45歲要退休;說這話的人,多半都是到65歲被強迫退休,因為他們的立志沒有戰術和戰略來支撐;「財務自由」計畫則是倒過來,用戰術和戰略來決定退休日,你可以更早在40歲就「自由如鳥」(free as a bird),或者稍晚,但絕不會空等到65歲。
Let's just begin!
Action 1.理解計畫大綱:靈魂、金錢與夢想
這是一個「靈魂」與「金錢」的投資策略,你必須做的最難功課,就是預估你希望的人生,每年必須多少金錢來支應。這個數字,就成為你所有計畫的目標。
接下來,你有2個抉擇,必須細細思量。我必須選擇哪樣的工作,讓我投注的靈魂獲得最佳資產回報?我必須每年存下多少錢,輔助我的「靈魂所得」(所配得的股票),並且用最不苛刻的紀律,達成目標。
最後,你必須深信長期的股市報酬率,會贏過低風險的債券或定期存款,選擇一家信譽卓著的資產管理公司,二話不說投資它的共同基金。
當然,人生的不確定性相當高,你的慾望也應該會水漲船高;但這方法的好處就是:一旦你的目標改變,每年的工作與儲蓄計畫也可以變動,這個自動的蹺蹺板,確保著你的退休日一定可以到來,可以更晚,也可能更晚;但絕不會不知所然地不見天日。
**Action 2.標定你的「財務自由標竿」--How Much? **
退休日時,手上該有多少錢,才能使你毫不擔心生活?如果你還小於25歲,這工作實在有點難;但如果你過了25歲,人生其實已豁然開朗一半,你一年要多少花費,應該可以得出個數字(小說家王文興說,18歲以後的人生是多活的,因為18歲之前的經驗,就已囤夠了他寫一輩子小說的材料)。而即使你算不準也別擔心,正如前面所言,數字日後變動,僅需戰術水準跟著調整。
先從「大條」的支出開始。你希望退休後住什麼樣的房子,大概總價是多少錢?而你打算是貸款呢,還是一次付清?你預估退休後的健康醫療費用是多少?你退休後想開什麼車?每隔多久,就會換一部新車?你旅行的頻率有多高,每一次會花多少錢?你有(或要有)幾個小孩,他們的教育費用是多少?
算完大條,接著算小條的。你的家庭,每個月花在食物、用品、衣服、娛樂、運動健身、家具更新、維修房屋的平均金額有多少,然後把它乘以12,就是1年的總花費。在小條的花費上,最好是巨細靡遺,而且加上你退休後期許的興趣花費,例如聘請一個「廚師家教」的補習費等,同時別忘了,每次假日或度假都是超額花費的好時光,找出你的信用卡帳單,好好記錄下來。計算時,千萬記得把這些年可能的通貨膨漲指數算進去,可以參考行政院主計處發表的消費者物價變動(CPI),在1988到1996年,平均一年物價上漲3.5%;幸運的是,從1996年到現在的趨勢是靜止不動,你的購買力可一點都沒有貶值。
讓我們舉個例,假如你希望有2個小孩,住在台北附近一棟60坪的大戶公寓裡(總價1800萬,貸款1200萬),你希望開一部BMW525,過的生活還不錯,你一年的花費假如是表一圖列,你每年需要有400萬的現金,才能無憂度日。
《錢為人生》(Money for Life)作者羅柏‧薛爾德(Robert Sheard)指出:就把你的「年度支出需求×20」就好,如果你要400萬的花費,那也就是你遞上辭呈那一天,手邊可得有8000萬的現金準備。
為什麼是20倍,而不是15倍或25倍呢?這是假設你每年都至少有5%以上的資本投資收入,因此你拿回1/20的收入,完全不會折損到那8000萬的投資本金,明年這筆本金又將保證給你400萬的生活費用。薛爾德根據歷史資料顯示,美國指數型基金的70年年平均報酬率(經歷1929大恐慌、第2次大戰,石油危機,無一不是比911事件更大的衝擊)為每年11%,近20年報酬率為17.75%,台灣股市屬淺碟式經濟,短線波動更大,但假如10年前你選到建弘福元基金,你的年報酬也有13%(如何選擇一個好基金公司,下一動再說)。如果把你的11%報酬,減掉3%的可能通貨膨脹,再減掉每年資產可能付出的約2%左右稅金(台灣共同基金贖回時免稅),剩下6%的報酬實質所得,其中5%拿來花用其實十拿九穩。而且,你接下來每年拿到的那5%可是會每年遞增的哦--只要通貨膨脹率不上漲,政府不再加科稅捐(見表二)。
Action 3.將你的靈魂投入Nasdaq型公司--就業篇
談完了「財務自由目標值」的試算表,那我們如何到達那個門檻呢?由上面那個例子來說,如何先賺到那8000萬,先付掉房貸與車貸的頭期款700萬,便成為優先又緊急的事了!
在此,請相信瑞士蘇黎士投資公會的一句名言:「投資未必能叫人致富,但光靠薪水,卻百分百一輩子貧窮。」香港有700萬人口,只出了一位霍建寧,這機率比台灣樂透頭彩還低。
所以,你一就業,就得趕快選中一家好公司,把你起碼10年的靈魂貢獻給它,努力工作。要盡早取得財務自由,除了你「天賦奇才」(成為濱崎步、吳宗憲或胡瓜),你一定要選擇成為上市公司的股東,而且是在公司擺脫創業掙扎期時就加入,這也意味著你最好盡快成為公司的員工,你才能分到原汁原味的股票(往後的複利倍數才會多)。
為什麼這麼要這麼做?看看新竹科學園區開著BMW X5休旅車的30代工程師就好了,他們在公司領的薪水一點都不比同年齡的你多,他們財富的秘訣就是靠配股,以及配股再配股的複利效應。
讓我們先看看表二的例子,以去年五窮六絕的景氣來說,台灣科技公司配股卻一點也不含糊,光是聯發科技1家,每位員工平均配上50張(5月底市價2600萬),全公司340位員工中,已經有1百個億萬富豪,而它正是一家創業不久(1997)、上市不久(2001)的企業。
舉中庸一點的例子來說,假如你在1994年加入瑞昱半導體,一開始就分到20張股票,1998年成為小主管,分到40張,公元2000年因為表現優異,成為「50張」俱樂部成員,那你知道現在有多少張股票,而價值是多少嗎?答案是643張(1995~2001年瑞昱配股率分別是1.8、3.25、4.1、3.0、4.0、5.0、3.0),如果瑞昱今年度除權後填權到159元來計算,這些股票就值1.02億;即使你始終無法升官,一直只拿20張(低於公司標準值),總張數也達480張,年底填權後值7638萬,離我們剛才試算的那位「攝影愛好家」的8000萬目標不遠矣,而你只花了9年的時間就達到目標。
也許你會說,那是科技工程師的專利,假如我既非電機系畢業,也不是IC設計高手,那怎麼辦?那就努力爭取進入這些高成長公司的其他部門,例如財務(通常配股率僅次於工程師)、業務(超級sales配股率也不低)、行政(人力資源師也不低),你必須相信股市只會獎勵高成長的企業,一位銀行總經理的所得,也不會比一位主任級工程師來得高。
那如何在就業伊始,就辨別出個別企業的前途呢?有3個要素可考慮:這家公司所在的行業前景如何(瑞昱做的是網路通訊晶片,你相不相信世界以後會愈用愈多)?這家公司經營團隊的能力與誠信度如何(只是炒股票,還是真的有郭台銘般創業家堅此不拔之夢)?這家公司的文化,是否能爭取到你70%的同意(如果真的氣味不投,你肯定熬不過2年,就甭提複利配股了)?這條件看似很難,但只要你願意進到業界,資訊很快就紛杳而來,你可以在3到4個工作裡,輕鬆選中一家。
基本上,台灣要選公司的標準比起美國要簡單:這些公司一定做的是全球市場生意,公司才有長期成長空間;同時這家公司一定有獨門的技術或產品,才能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剩下的,真的就看你是否有7:3的「愉悅/痛苦」工作情緒比值。表四足以說明配股加複利的精采結果,15年時間,你就是一位有4349張股票的匿名大戶哦。
把你的靈魂投資到一家上市公司,是你累積財務自由資本的第一步;它對你取得自由的時程非常關鍵,一失足足以讓你慢上10年;而如果早選對了,退休時程反倒可大幅提前。說到這,但功課還沒完,你還沒有上儲蓄與投資課呢!
Action 4.將你的儲蓄,投到Nasdaq式的股市--儲蓄篇
如果我們選對了一家公司,為什麼還要管儲蓄與投資呢?
話雖這麼說,但你也總有算不準的時候吧。如果太慢選中上市的好公司,或者公司成長力趨緩,而你卻還找不到轉業對象。儲蓄金至少是你的後援,你可以把退休的年紀延後個幾年,但至少不必為當下生活的錢財需求,使你在選公司時被迫去選擇較高薪水、但卻毫無配股的公司。
更重要的,別忘了,財務自由的退休生涯,是靠著那筆「門檻資金」(如前例那位業餘攝影家的8700萬)的投資收入來過活;你必須及早學習透過股市投資,來明白投資理財的原理與方法,或者正如我們強烈建議,找到選擇理財專家(基金公司)的竅門。
說到要存錢,真是一件頭痛事,通常每個月想要存錢時,卻發現錢已經花掉了。為了平衡心理的被剝奪感、擊敗惰性,美國那位薛爾德顧問有個好方法,當你每個月要花一筆錢時,就相對提撥一定比例--比如20%--作為儲蓄,這是你給自己的「消費稅」。而且切記:絕對不要擴張信用,用借來的錢提前消費(例如信用卡年利率高達18%的循環信用借款),如果你遵行這不費力的小小紀律,每個月即使花到沒錢了,你也儲存了所得的16.7%(你花了83.3%,其中的20%就是總額的16.7%),你就知道再也沒有預算可花。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發薪日那天,用定時定額的方式投資共同基金。除非你在公司裡取得產業界的足夠資訊,降低你投資某些股票的風險(包含你自己的公司或供應商,但小心可千萬別觸及「內線交易」的法律邊界),否則你千萬別親身貿然入市親身操盤。
我們假定,你剛上班的薪水是3.5萬,3年後到5萬,6年後升到7萬,8年後晉升10萬月薪俱樂部;12年後月薪到13萬,逐步加到20年的18萬,透過這個理財術,你少說也積累到1400萬。
儲蓄投資,加上你的公司配股所得,減去你預設的「財務自由門檻資金」(如前例的8700萬),你就可在每一年裡得出「你還要工作多久」的年數。如果你是前面描述的那位瑞昱半導體工程師,在工作的第6年(2000年)就能領到456張股票,在今年初(除完2001年權值後)就可退休了,因為此時他已經擁有8208萬市值的股票(1月每股180元),再加上112萬台幣儲蓄(7年工作薪水,見20%消費額投資表),總共是8320萬;只要將就著現在的喜美或Nissan,你可以在25歲就業、32歲就退休了。
Action 5.光榮退休,每年花30分鐘,Review最穩的基金公司
正如前面所講的,「財務自由門檻資金」的達成,以及後續退休生活的延續,都是假定在「長期經濟持續緩步成長,股市也將緩步成長」的前提上(至少過去70年從無例外),因此掌握投資績效的共同基金公司(投信),便決定你大半輩子的成敗。
如何選擇好的基金公司與穩定的基金產品,便成為你每年花30分鐘考量的功課。30分鐘,一點都不多,因為基金資訊在你「儲蓄來投資」的前5年,應該就已自行設定在你的PC「我的最愛」網頁上,每年所做的功課,只是做出「轉換與否」的抉擇而已。
對一心只做長期投資、追求穩定報酬的你來說,單一產業、單一國家、債券型基金、期貨與選擇權基金、保本型基金、對沖型基金都不是好選擇,它們要不漲得兇跌得快,要不就是報酬低得可以。選擇績優外商,購買他們的「全球型基金」或「美國基金」,會是最理想的選擇。既然全球經濟終將長期緩步向上,全球型基金或美國基金(美國股市擁有世界各地上市公司,而且美國經濟佔世界GDP約25%~30%,具火車頭效應)既可以迴避單一國家長期不景氣風險,也可以不被某一產業榮枯所左右(例如各產業的道瓊指數,前兩年就遠勝Nasdaq指數)。這些擁有世界研究團隊的資產管理者,操作績效自然會貼近世界股市的平均值(趨近於11%~17%的長期報酬率水準)。更且對台灣不安的兩岸局勢而言,投資世界型基金也可以少掉些你擔心政治、匯率走勢而多出的白頭髮(台幣貶值時,往往造成外資匯出引發台股跌勢)。
如果你要投資國內的共同基金,切記注意匯率的走勢,在台幣貶值時投資往往投資績效不佳,同時你的資產購買進口產品的購買力也下跌。當匯率穩定時,選擇中長期績效穩定的基金公司和基金進行投資,是最保險的選擇。
專攻台灣基金研究的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邱顯比,在他的《基金理財的六堂課》中指出,在世界資訊流通的成熟市場,大型股基金排名常是隨機組合,今年的第一名往往就是明年的兩、三百名,因此選擇基金公司的標準,也就在於它的持久商譽;但如果是世界的小型股基金,特別用功取得稀少資訊的基金公司卻往往有較佳績效。台灣股市中,除了台積電、聯電等大公司擁有較佳透明度,率皆仍為中小型類股,依績效來選擇,邱顯比教授會建議以「2~3年績效前1/3」的基金來做標準。以今年4月份3年績效操作第20名的富邦科技基金(3年報酬率35.71%,共91檔)為例,歷經兩年空頭市場,每年的複合投資報酬率都還有10.7%。如果把投資時間拉長到10年,建弘福元的平均報酬率就有13%。
選擇國內基金公司除了看績效,公司經營階層的穩定(左右誠信水準)、經理人更換是否過於頻繁(左右選股水準),對基金績效影響最大,因此每年30分鐘功課的重點,就是注意你買的基金是否換手操作,是否為其他公司所併構。(基金績效評估與經理人資訊,可查閱邱顯比、李存修教授每月更新的網站http://www.fin.ntu.edu.tw/~chiu/)
至於股市的漲漲跌跌,不必太悲傷,也不必太興奮,更千萬不要因大勢的起伏而去短線殺進殺出你的基金。你只管去好好的拍照、上烹飪課、環遊世界、寫詩,多關心孩子與另一半,好好照顧健康--而你的錢,一定跑在你的人生前面!
財物自由檔案1.
黃靜中(遠東大聯投信投資研究部副總經理):
千萬別投資折舊比人快的房子
我是工作了5、6年,有了一點積蓄才開始投資的,到了遠東大聯,因為公司的規定不能投資股票,正好在高點的時候把美國股票脫手,這也是一種機運。
現在,我的資產分成兩部份:一半是台幣,一半是外幣,主要考慮在台灣的生活花費及未來小孩子出國的教育。我投資國內和海外基金,主要是看全球景氣復甦的情況,看哪個區域復甦得快,兩種幣值也可分散風險。至於房地產,台灣已經過了房地產增值的時代了,加上房屋折舊比人快,所以我選擇租房子,每5年就可以換房子住,而且還很新的。
小的時候,我們被父母、老師管,長大了以後,在職場上又受到了公司和老闆的限制,從小到大,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在為爭取更大的自由而努力。我欣慰現在已經有很多自由,我的薪水裡,有1/5用在租屋及日常生活花費,我不是個需要花很多錢的人,但是我的薪水和所做的投資,讓我可以自由決定是不是要買某些東西。
財物自由檔案2.
俞佩君(仲琦科技行銷企劃處資深經理):
40歲的時候,能在20樓的落地窗前……
我從開始做事就有理財計畫。可能因為是家裡唯一的小孩,我從小就很獨立,畢業後,我覺得自己該對人生有規劃,一旦生病了或是因為某些因素無法工作,必須有安全財務來防禦。以前我是自己一個人,現在有了家庭和小孩,規劃就有了改變。像是存小孩的教育經費,也多了儲蓄型保險。我只投資比較穩健的基金,像是美元基金和美國政府公債基金。我不投資股票,在股票上短線操作獲利,對資訊稀薄的散戶是天方夜譚,所以我選擇能穩定成長的投資方式。我現在年紀還輕,還能累積各種產業經驗,如果5年後我35歲,能對全球產業有所了解,到時候就會考慮投資股票。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貿易代理商,它旗下代理很多不同的品牌,看到很多不同生意的特性。出國念書後,科技產業已成時代趨勢,於是選擇到高科技產業做行銷。現在我只有一個可愛的想法,我希望我到了40歲的時候,能有一個在20樓上以上有落地窗的辦公室,雖然規劃不能強求,但我相信只要把握現在,每一天都對自己的工作付出努力,就會有結果。(採訪‧撰文=李雪如)
財物自由檔案3.
喻國麟(美商組合國際業務協理):
出身小康,只能靠自己擊出安打!
民國77年,我大二的時候,我爸爸就給我20萬讓我投資股票,但是因為不懂都賠光了,大三的時候,只好到IBM當工讀生,籌措出國念書的學費。
在IBM,我知道唯有知識,才能擺脫貧窮,而百萬年薪是進門投資的門檻。所以民國82年畢業後,我就選擇進外商公司工作做業務工作,之前待過Informix、Sybase,現在當個sales manager,雖然是受薪階級,但老實說:薪水不低。
由於處在的產業和所學類似,所以我現在的股票投資只選電子股,而且只看產業中排名第二的。資本額大、本益比小、獲利高的,像聯電、旺宏就會是我的選擇。它們追上來的股價報酬,會比龍頭大得多。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場球賽,工作就好像是待在球隊,你值多少錢?打第幾棒?薪水和佣金都會隨著職位和擊出的安打數上升。怎樣才能把自己或隊友送上壘呢?如果你有個有錢的父母,就能直接保送,像我出身小康家庭,就只能靠自己努力擊出安打。我今年35歲,目前比數「5:0」,仍領先同輩。至於哪一天,會想擊出「再見全壘打」,離開我的工作,以我這種業務的性格,根本閒不下來,即使賺夠了錢,我還是會想做個專業經理人。
**財物自由檔案4.
邱大剛(現觀科技/總裁):
如果要由A轉B,為什麼不一開始就瞄準B? **
對26歲的我來說,賺錢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透過創業--我才可以過我想要的生活。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想法,變成一個很實際的東西,可以讓很多人使用。所以所謂「退休」這件事,一直都不是我腦袋裡的重點,一般人談退休,通常指的是從「A生活」模式,變成「B生活」模式,但,如果B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朝B的這條路去走?
我很早就對科學或是科技這件事很有興趣,不過我一直認為我會成為一位科學家,創業的念頭,還是因為當年進麻省理工學院後才開始清楚,在那裡,每個同學都對自己的未來很有想法,每個人都想藉創業來實現自我價值,在那樣的氣氛下,人很容易受到感染,正好那時候我在做的一些有關通訊管理平台的研究,看起來很有商機,所以就決定自己出來創業。我在念台大電機的時候,就立下目標要進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Media Lab),跟其他人比較不一樣的是,我身邊有意出國的同學,多半將時間花在考試上,可是我沒有這樣做,我採取的方式是,掌握每一個與教授接觸的機會,所以在我申請學校之前,我先在網站上了解教授背景,然後把他所有發表過的論文都盡量找來看,並且寫下我的心得感想,再寄給那位教授討論,所以當我在申請的時候,自然就比其他同學有機會出線。
不管是讀書或創業,甚至退休,我一直覺得,行動力這件事很重要,像我們才2年的小公司,可以成為日本DoCoMo的事業夥伴,也是因為我們很積極地收集資料、找接觸管道的結果,所以如果說要怎樣才能完成人生目標,行動還是最重要的吧!
財物自由檔案5.
周玉琴(年代新聞台主播):
存到5000萬,去看鬱金香
我和我先生(阿波羅投信總經理丁學文)收入都算是在平均之上,我們自己有房子,不必付貸款,消費上不奢侈,約佔收入的1/3,但有個原則:不擴張信用、不用循環利息。其他的2/3,我都拿來投資,我是牡羊座的,所以在投資上比較喜歡短線操作,只要獲利超過6%,能打敗定存,我就投資,但買賣頻率不高,有把握才進場。國內股票,我除了看基本面,還會看它的價錢是不是夠便宜。投資基金,我主要看它是不是趨勢向上,還有幾個原則:不要陷入手續費優惠的迷思,省手續費不如買對基金;不要在一頭熱的時候追高;有時候要逆向操作,發現不對勁的時候,就要趕快退出市場。我曾經買過一支日本基金,剛開始獲利不錯,後來價格跌到原來的一半不到,打到公司問才知道是換了基金經理人,可是基金公司卻沒告訴投資人。
我跟我先生平常工作都很忙碌,所以他就設定了一個目標,希望存到5000萬以後能退休、到處旅遊,像是在4、5月的時候,到歐洲去看最美的鬱金香。現在我們的身體都還很健康,有一份樂於努力的工作,理財是一種保障,讓我們的生活有穩定的成長空間。
財物自由檔案6.
陳泓(采鴻軟體亞太區副總裁):
到中國創業,做出改變世界的技術
工作可以分成3階段,一開始是為生活而工作,再來是為興趣而工作,第三階段是為理想而工作,希望自己的技能可以改變世界。隨著工作的時間愈久,為理想、興趣而工作的比例也會變多。現在的我比較多是為了興趣而工作。人在剛工作的時候,不會在乎薪水的多少,等到工作一陣子了,就會想有能賺錢又能和興趣符合的工作,然後又會不再為錢工作。中國現在還非常落後,在技術上常常只是追隨者,如果我能不再為錢工作,我會想到中國去創業,做出能改變世界的技術。
在學校,我學的是財務,後來卻進了科技公司做行銷、業務。在公司裡,我負責過代理商的計畫、開發過業務,也參與過購併公司或合資的計畫。每一個不同的工作,我都把它當成是公司給我的不同任務,抓住每個變動所帶來的機會。如果你對工作有興趣,你會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當機會出現的時候,努力的人就會自己把握機會。因為工作需要到各地出差,我都會隨身帶著數位攝影機,拍些東西回去給我太太看。其實我對攝影很有興趣,如果我50歲能退休的話,我希望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攝影工作室,和我太太一起到處旅行。
財物自由檔案7.
楊正任(元智大學/電機系教授、正文科技/技術顧問):
光賺很多錢,不算成功
在我博士班畢業那年,剛好正文總經理陳鴻文離開了台積電,所以我和他一起著手創辦了正文科技。他是我大學和研究所的同學,同時也是室友,當時我們都有一個創業的夢想。我們看到電子業成長快速,施振榮可以藉著這個機會成功,人生歷程是不是有些夢想可以實現,走自己的路?不是當工程師,賺很多錢,實現財富累積就算成功。
雖然創了業,但歷練畢竟不夠,所以正文暫停營業了2、3年。停業期間,我同學到過幾家半導體儀器公司去做sales,也在IC設計公司做過企劃,學習各種經驗。我則是到中研院工作,學習一種民間沒有的微波技術。正文現在還是很小的公司,我們算是達成初步的夢想。我們希望WLAN(無線區域網路)不只是一種產品,還可以發展成產業。就像主機板造就了華碩,筆記型電腦代工造就了廣達一樣,我們希望正文能成為無線通訊的star,隨著產業水漲船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急著要上櫃?無線通訊技術的門檻很高,買門票很貴,小型公司技術團隊不夠。上櫃讓我們更有能力籌資,吸引人才,不是為了實現獲利,而是為了站在更好的位置。
財物自由檔案8.
張一明(保誠投信業務企劃部副總經理):
賺錢,不是為了要變成王永慶!
雖然是在投信工作,但我用的卻是一種「懶人投資法」,我都用定期定額買基金,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檢視一下績效。我投資主要目的是為了小孩的教育基金,所以在1999年投資的高科技基金跌到只剩50%的時候,也沒有贖回。因為我的投資目的是長期的,定期定額投資要累積扣款24次以上,才能看出它平均成本的效益。
我的投資信仰是,不要因為市場有了起伏而改變自己的投資計畫。賺錢不是為了變成王永慶,而是為了滿足未來的需求,透過計畫達成自己的目標。在保誠之前,我曾經待在投信業9年,也待過外商銀行。當初離開投信是因為覺得自己需要外商、通路(銀行幫投信等賣產品)以及投顧、銀行等經驗。雖然還是喜歡在投信業工作,但就個人生涯規劃來說,我覺得我有點自己的想法需要印證,同時學些外商公司的管理及獎懲制度。現在我負責公司業務和行銷,有過以前銀行的經驗,就了解什麼銀行有什麼樣的客戶、怎麼賣基金。在銀行的時候,我曾經跟記者提過想提前退休,做個投資顧問,一方面為自己理財,一方面也提供親友投資建議(當然是免費的)。現在我想多工作5到10年,到大陸去開發市場,至於退休後做投資顧問的計畫,依然沒變。
財物自由檔案9.
王秋鎮(美商宏道資訊大中國區金融服務業首席顧問):
別人要退休,我要IPO!
我們一生中會有一些可預期的消費和困難,像是買車、結婚、小孩的教育基金等,如果有剩餘的資金,就能做有效的運用。我從退伍後找到第一份工作,就開始投資,即使扣除生活花費後所剩無幾,還是持續投資,沒有間斷。我的投資分成基金、股票、存款3部份,分別是2:2:1。股票就只看電子股,因為自己在這個產業比較了解,而且只投資績優股;股票和存款是中、短期投資,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拿來運用,至於基金則是無論如何都不動的。去年,我曾經想過要創業,我覺得每個人一生中,要有一次創業機會,現在站在人生的轉折點上,有很好的試驗機會,要負擔的社會成本還能承受,應該要把握目前所累積的社會經驗去創業。
景氣好的時候,我的stock option(股票選擇權)價值1億台幣,那時候就想,自己是不是可以退休,再念個博士班,現在來看是泡沫化了。創業,是我現在最想實現的美夢。成功是全面的,我希望5年後能創業成功,把想做的東西做出來,IPO成功。
財物自由檔案10.
郭素君(宏泰人壽 寰一通訊處總監):
第2個10年,要為興趣而工作
我在民國83年的時候開始投資股票,當時是因為體認到「沒錢的人,錢給銀行(付貸款利息),有錢的人,錢給政府(繳稅)」,所以才會想要理財,讓財富變多,同時又能夠保有。賺錢的權利,是給知道資訊的人用的,我現在每天都會看盤半小時,回家也會花時間看財經、產經新聞,如果有什麼外資報告,也會先觀察市場動態再自己下判斷。例如暑假到了,遊戲機產業和運動器材公司的獲利可能就會成長,再設定獲利10%到15%的目標。投資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貪念,我不做投機股,只要獲利10%到15%,我就賣出,再尋找下一支標的。
在工作上,我從以前就會去上一些和本業有關的行銷或管理課程,現在則是試著把保險業務與法律、會計服務做整合。對我來說,畢業後第一個10年,是要努力工作,第二個10年則是要為興趣工作,還要能幫助別人。要成為富翁得要努力加上機運,但財務獨立卻是努力就能做到。(採訪‧撰文=李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