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獲利看,去年營收7億的茂達,十足是個小公司,不過,專注類比IC技術本領的茂達,帶來的卻是產業的另一個希望。
由於類比訊號(聲波、光波、溫度等)就像海波浪一樣,具有連續性的特質,每個細微的變化,都會影響最後產品的表現,因此在設計時,必須經過相當複雜的計算,不像數位訊號只需區分出0與1的差別,相對運算較簡單,比的是產品推出的速度與彈性,在設計上,類比IC更仰賴經驗,加上毛利高,因此類比IC往常都是歐美日大型整合元件廠的天下。
這也是觸動陳善南創業想法的最大原因。
原是漢磊科技廠長的陳善南,曾經多次到日本等地拜訪松下、三菱等客戶,試圖爭取IC代工的機會,在聊天中發現,日本客戶雖認同台灣降低成本的能力,但類比的獲利驚人,客戶並不願意為了小成本,讓技術外流影響更大的獲利機會,「當時一片4吋的類比IC晶圓可以賣到3000美金,而DRAM只有400美金,價差很驚人吧,」陳善南說。
**高毛利的機會
**
除了產品具有高毛利誘因外,晶圓廠出身的陳善南也觀察到,台灣IC設計業成功的主因在於晶圓代工廠的全力支援,而1996年時,台灣晶圓廠正由6吋廠轉型至8吋廠,「6吋廠的產能,一下子會閒置不少,這對需要特別製程的類比IC來說,是個利多消息。」
陳善南分析,不像數位IC追求更先進的製程技術來降低成本,類比IC講求的是製程準確度,所以必須花費較大的工夫與晶圓廠進行協調,空下來的產能,正好可以協助業者做新產品的開發,「我當時就在心中醞釀,也許這是個機會。」
製程出身的陳善南坦承,對於IC設計,他是個門外漢,因此在創業之初,許多朋友並不看好,陳善南還記得,他向一位朋友募資時,朋友跟他說:「那我就投個20、30萬試試看。」輕蔑的口氣,讓陳善南只跟他說了句「這點錢我自己拿得出來,我不需要你同情」,從此再也沒跟這位朋友連絡過,連他的太太,也是在陳善南向漢磊遞出辭呈的那天,才知道陳善南準備創業,想反對也來不及。
不像多數IC公司往往以拉出某一公司內團隊的創業模式,沒有設計團隊班底的陳善南,改從強調產品規劃及市場潛力入手,先吸引實力雄厚的股東,再尋找人才,「做生意是很現實的,有了錢再找人相對容易,」曾待過台積電、工研院、並負責執行工研院次微米建廠計畫的他,靠著在半導體業界的多年經驗,最後找到東元及台達兩大股東的支持,開始投入音頻放大及電源管理的市場。
**先求有業績表現
**
茂達最早推出的音頻放大IC,主要功能就是控制調節聲音訊號的放大,可應用於CD-ROM、隨身聽、NB 的耳機產品,終端產品看起來不是那麼新奇,卻讓茂達得以站穩創業的腳步,並在去年開始轉虧為盈,還搶下國內5成以上市場,「我一直相信簡單就是美,能賺錢就是好東西,而且小公司一定是先求業績,」陳善南說,創業最怕的,就是讓員工及投資人陷入無盡的等待。
目前茂達共有員工100多人,其中工程師就佔了8成,陳善南也了解台灣技術仍居於落後的現實,近期也積極在美國矽谷設立據點,以縮短技術落差。
除了茂達之外,IC設計的重量級廠商如聯發、瑞昱、威盛無不投入資源在類比的領域,面對強龍的動作,陳善南並不十分擔心,「大公司有大公司的成長瓶頸,我們有我們生存的考量,」他指出,重量級廠商由於資本大、資源多,可以花時間培養高毛利的通訊基頻與射頻市場,但對茂達來說,「我們必須有可以立即獲利的產品,兩者在市場的選擇上並不衝突。」穩定電源管理的IC產品,正是茂達今年的重頭戲,線性穩壓的IC產品,已經獲得國內一線主機板廠商的青睞,至於未來的產品規劃,陳善南說,還是以電源管理為核心。
**成功,急不得
**
英國保誠投信研究員黃耀德分析,IC設計的核心競爭力不外乎產品及技術,在市場缺乏明星產品刺激的情況下,具有前瞻性或新題材的公司,自然會受到矚目,茂達投入的電源管理市場雖然比較缺乏爆發力,但市場相對穩定,也因此目前吸引包括茂達、立錡、沛亨等業者投入。
「雖然我們也很希望很快成功,但像聯發這樣4年內就大成長例子畢竟太少,做類比IC真的急不得,」陳善南指出,由於類比IC具有設計和測試難度高、產品認證及生命週期長、人才養成不易,同時在設計少有標準型產品,加上所採用的雙載子製程(Bipolar)並非台灣晶圓代工廠的主流(台積電及聯電多為CMOS製程),整體資訊產業發展也不過20年的台灣,類比IC算起來還在起步的階段。
**累積拼戰的動力
**
雖然技術上仍有待克服,不過,陳善南對未來仍是信心十足,他指出,台灣資訊產業所採用的類比IC主要都是以進口為主,由本地廠商提供產品所佔的比重仍少之又少,在台灣產業聚效應的帶動下,加上至少比國外便宜10%的成本優勢,成長的空間仍很大。
日前推出一系列電源管理整合型IC,與茂達正面競爭的立錡科技,內部人員表示,就目前的技術層次,茂達並不十分突出,但打著「第一家公開上市的類比IC公司」,的確在股市內創造出一個好題材,有助於吸引人才及資金,擴大營運格局。
「上市也是策略運用之一,」陳善南說,IC設計公司沒有技術,是不可能在市場上存活,但要給投資大眾還有員工一個明確的方向願景,「這樣大家才會有拼戰的動力嘛,」陳善南笑笑地說,「我的任務就是讓公司及股東都賺錢。」
在茂達的身上,又再次看到「有速度、夠勤奮、善拼價」的台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