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了近三年的國門,終於在10月正式大開,防疫旅館取消、入境改0+7、全面開放免簽入境,經濟復甦似乎指日可待,是否企業主們都磨拳霍霍想補足這三年來的經營空窗期?!
根據經濟部數據統計,2021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59萬家,佔全體企業達98%以上,中小企業就業人口數高達920萬人次,佔全國人數八成,在經歷了近三年的疫情後,即便還存活的中小企業,狀況也不理想,中小企業總會在今年3月的調查顯示,26%中小企業預期今年上半年營收衰退3成,18.7%企業恐減4成,甚至13.8%業者營收恐大減逾5成,需要長期性的數位轉型操作,與調整內部營運模式,提升整體競爭力的規劃。
看得到的紅利,未必會成為吃得到的業績
防疫期間,企業內傷已經造成,雖然經濟正在復甦,消費者正逐漸回籠實體進行消費,但這種短期紅利能否延續企業整體營收,仍有待觀察。
筆者在產業中看見的現況是,民眾已經養成線上購物與外送習性,要讓消費者因政策而改變還需要長期性的觀念調整,就像是口罩規定雖已放寬,但民眾還是為了安全延續戴口罩的習慣一樣。而剛結束的雙十一,也能看見電商業績持續火熱,實體零售業該如何吃到這個消費紅利,是現階段零售業者勢必要思考的。
從學生族群習性為例,學校大專校院及高中,現在時常可以看見吃飯時間的外送車隊進行外送服務,學生午餐已經不侷限於校內營養午餐或是走出校園購買,開始習慣讓附近商家搭配外送服務將餐點送進校園;又如過往飯店業的營收來源之一——遊客在飯店內的餐飲消費,現在也變成利用外送平台購買外部的餐點。
因應這樣的變化,可以看見不少實體零售產業因疫情期間進行經營上的調整,將經營方針調整主攻線上或封閉式的通路,如:台灣鞋業龍頭阿瘦皮鞋,就提供了型錄、電商、封閉式通路銷售..等通路,不再侷限於實體店面中。中長期來看,消費者很可能已經養成線上購物的習性,回不去實體購物,在這波經濟復甦中,走向虛實融合經營操作的零售業者更有機會獲得消費者青睞。
市場上大型零售業者早已動起來了,如全聯、統一、全家…等民生消費零售通路,就善用集團資源整合,創造許多縱向的跨界服務。例如在經營方面,開始併購競爭者(統一買了家樂福),開拓不同會員族群通路;或是研發自有商品增加營業額(全聯的自有產品「善美的」);擁有龐大會員的通路,更開發自家電子支付系統(全家的全盈PAY),實質掌握消費者的消費習性;或是與知名外送平台進行運送合作,進入消費者「餐桌上最後一哩路」。
這些大型零售業者擁有龐大的資金、資源與龐大的媒體曝光操作,就算擁有上述的資源整併,我們從市場上依舊看見,零售產業還是百家爭鳴,在人口較不密集的區域,也看見許多民生消費零售通路屹立不搖(如:美廉社、萊爾富、OK…等),在疫情階段這些中小型通路也進行了相關的數位操作,如萊爾富主打異業會員導流,分析跨平臺、跨通路會員消費行為;三商家購則從最遠距離鞏固最近距離,拓展全客層操作。
雖然資源無法與大型零售業者拚資本拚資源拚商品數,卻因疫情最嚴峻的狀態下善用自身民生消費零售通路的各自優勢創造出市場區隔,而這些操作更提升整體競爭力的,開拓出不一樣的經營新市場。
從三商加購案例看四大零售轉型重點
從上段的案例,以三商家購為例,筆者觀察到三商家購藉由旗下連鎖社區型民生消費零售通路美廉社,因應疫情期間民眾需要多元安心的新消費模式(零接觸經濟),經營端也必須朝服務數位化、需求在地化調整,提出了三大智慧應用服務
1.美廉便利架運補作業智能運算服務
2.電商Go美廉行動支付
3.線上預購門市取貨
不只如此,從政府公開資訊數位轉型典範案例中可知,三商家購參與了經濟部所推動的中小企業行動智慧應用計畫,藉由政府的輔導協助規劃,加速發展符合三商家購所需的行動智慧應用服務,如建立辦公室微團購雲平台、美廉微團購雲平台與供應商數據共享平台,至於會員與消費者間帶來更便利舒適的購物環境,從中創造了以往在線下預購、團購的消費者,都能藉由美廉社APP進行線上購買、線上結帳,透過APP一鍵購買立即開團的消費模式,最終整合線上、線下消費,不僅節省人力、物力,也能透過數據來進行市場評估、提升行銷效益。
三商家購雖無法與大型零售業者一樣擁有龐大的資源與資金,卻懂得善用政策的協助,搭配原有的商業模式進而換取到這些大型零售業者沒有的零售新契機操作。
補充說明:
筆者體驗過,擁有美廉便利架的商辦,針對美廉便利架服務,合作的商辦員工可選擇自己想要的商品進行進貨,並且無接觸的直接掃描貨架商品進行手機付款,同時美廉社可以透過數據蒐集,讓門市可掌控庫存、隨時補貨上架,不只降低要花高昂費用進行APP推廣與行銷費用,有如中小企業的員工福利社,也降低中小企業額外的商品員工服務的商品購買成本,創造商辦無形的行動零售體驗服務。
而從三商家購中案例中可以規劃出四個新消費體驗零售新契機重點
一、檢視經營模式與消費者的購物習性是否符合
近3年的疫情,消費者在線上購物的習性已經養成,從今年雙十一可以觀看到國內電商相關的數據,明顯不因解封而業績下滑,反而業績更上一層樓,這也意味者,實體零售業者,更需要加強新零售相關的操作,增加與消費者購物習性的零接觸經濟操作。
二、善用政府公開的計畫案,加速數位轉型商轉落地
企業要從自身內部進行數位轉型或發覺新商業模式,不只勞心又勞財,找外部顧問協助又擔心輔導不到位,與其從獨自規劃,不如善加利用政府部門公開計畫案,藉由政府提供的經驗豐富的團隊進行符合企業所需的需求規畫,不只可快速商轉落地,更能解省企業不必要的勞心又勞財。
三、開拓新客源,主動出擊找出新消費通路
從三商家購美廉社的例子可以看見,在企業規模或商品數上雖然無法與大型零售業者相比,主動出擊的中小企業零售業者,卻可以針對企業與企業的消費者接觸點,發展數位預約、數位促購等服務,不只可減少高昂的經營成本,更可以因為掌握彼此所需,進而提升零售服務業重視的服務滿意度,創造全通路的新消費模式。
四、借鏡成功案例,從中找尋可運行的方法
成功未必創新,企業首重經營條件不是獲利而是生存,若遇到經營上的困難,不是急者開拓,而是借鏡成功案例,前人已成功,我們只需找尋可運行的方法進行符合自身企業優化它即可,偉大的創新來自於模仿。
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新零售紅利正在釋放
近3年的防疫造成消費者習性偏重於線上購物,隨者全面解封的生活,擁有解封後的市場將屬於懂得新消費體驗的企業主,至於如何進入這個新消費體驗零售新契機,只要善用成功案例借鏡,懂得找到自身企業的優勢加強它,不管消費者是否還沒回歸實體消費,只要拓大消費軌跡的操作,就算消費者習性養成線上購物,也可以全面接觸消費者,就算企業內部尚且不清楚如何運作,找尋可以搭配的符合自身企業營運的政府計畫案,勢必不怕被時代洪流給淘汰,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新商業模式。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