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沒有人氣的元宇宙,我們真的需要這場「沉浸式幻覺」嗎?
【觀點】沒有人氣的元宇宙,我們真的需要這場「沉浸式幻覺」嗎?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這陣子又爆出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問題,前陣子全球第二大交易平台FTX,在幣安拒絕收購之後隨即申請破產,而根據路透社的報導,其中至少10-20億美元的資金去向不明,受害者不光是全球加密貨幣的散戶,還有那些知名機構,包含紅衫資本,軟銀,三星,但馬習控股等,都受到牽連乃至損失慘重。

至於為什麼曾穩居神壇上的FTX會一夕崩盤,一言以蔽之,就是短期內出現了「想脫手的人」大於「想接盤的人」,或稱之為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無獨有偶,不久之前的LUNA穩定幣暴跌,Celsius破產事件,或許各自的引爆點不盡相同,但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與投機心態卻是相似的。

誠然,所謂區塊鏈科技、元宇宙與虛實整合、智能合約、加密貨幣與交易所、Web3.0、數位資產、NFT等,彼此雖有關聯,但也完全可以各自獨立發展,並非運用了區塊鏈技術的商業模式,就一定要發「幣」或搞什麼元宇宙,反之那些把NFT當成電子憑證或數位藝術品的項目,也不盡然就是建立在去中心化的機制上。

至於這幾年琳瑯滿目的區塊鏈/元宇宙題材,到底有多少真正解決了傳統世界的問題,或提升了日常生活與經濟活動的效率,似乎還沒有很具體的方案,反倒是在哲學層次 (嘴砲?) 上的討論不勝枚舉,舉凡「典範轉移」與對「虛擬世界」的憧憬,總可以在各大新創雲集的科技活動上,聽台上的專家與大佬們侃侃而談,描繪那個充滿後現代感的未來世界。

對元宇宙的想像已經成形,但能夠解決問題了嗎?

目前所謂的元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極致一點可以想像成1997年的電影駭客任務,當所謂「沈浸式」的載體可以完美對接人體的所有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自然我們可以永久地「活」在某個由代碼與程序組成的世界裡。

駭客任務4預告截圖20.jpg
電影駭客任務。
圖/ 螢幕截圖自 WhatIsTheMatrix.com

而跟現實貼近一點的,不妨拿2009年上映的阿凡達,可以在某個地方客製化一個虛擬化身(Avatar)或頭像,並利用加密技術來認證他的唯一性,進而還能持有數位資產(例如虛擬土地),至於取得這些虛無飄渺的「資產」到底可以用來幹嘛,則莫衷一是。

只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可預見的時間裡,為了「浮誇」「炫耀」或「信仰」而買單的用戶確實存在,但要在人與人之間串連與互動場景中扮演必要的角色,例如多邊會議與教育培訓...即便沈浸式的效果再逼真,但又有多少人真的會對虛擬世界如此欲罷不能?

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毋庸置疑,然而那些把元宇宙吹上天的論述,多半仍是把十幾年前就存在的MR/VR技術,加上所謂的Avatar,弄成一個3D版的臉書,好似這樣就變成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如果再加上可以用虛擬代幣進行交易,讓用戶自己生成的內容加上某種NFT的認證,把數據上到某條區塊鏈上(管他到底有沒有實際需要)...就是「元宇宙」與Web3.0了,但這到底解決了Web2.0中的什麼問題?除了好像變得更新奇更好玩一些,大眾的生活有因此躍升到另一個層次嗎?或許見仁見智。

Google Meet和Zoom作為遠端會議平台,難道加載了MR/VR技術就可以號稱是元宇宙了嗎?又或是用Avatar遊戲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開會,一定比單純視訊更有效率?抑或,疫情讓遠距教學成為特殊時期下的解方,但隨著解封生活恢復正常,有多少家長或學生是甘之如飴透過「設備」來上課?

要是創造更多的互動與良好的學習體驗,實體教室中絕對可以納入相關的科技與元素,但元宇宙如果是想創造整個教育行業的「典範移轉」,把一切的一切都搬到線上,我不認為這夠實際。

shutterstock_1287132415_learning.jpg
圖/ Solis Images via shutterstock

當世界可以無限擴充,我們真的需要元宇宙嗎?

科技不斷在進步,使用科技的方法也會推陳出新,但有些東西與感覺,仍然難以被「虛擬」的事務所撼動。

台灣活水影響力投資基金共同創辦人鄭志凱,在《元宇宙為我們帶來什麼?讓我們失去什麼?》的文章中就提及,生命因為「侷限性」而珍貴,「人的生活最根本的現實就是有限性。我們能夠使用的時間、身體可以行動的距離或能夠負荷的重量,在生存的空間裡能夠置放、用手能夠觸碰到的物質,都有一定的極限...」。也正因為如此,元宇宙與虛擬空間所有的一切都能打破侷限,你可以無限累積與複製(即便有NFT又怎樣),不停地創造,抹去與再製,也可以很輕易的去突破許多物理限制,如此一來,「...極大的自由便失去了妥協的必要,無窮的選項便喪失了價值的淬煉...」

我們花多少時間在這樣的一個世界?元宇宙時代的到來,是必須,還是作為輔助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工具即可?

我相信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大部分人還是願意「親自」參與或被參與實體的互動的。本來因疫情而選擇在線上舉辦的許多活動,也並未從此就放棄了線下經營,反之,隨著生活恢復正常,絕大部分的主辦方仍希望回歸以往的模式。更別說典禮,婚禮,演唱會等活動勢必更講求當下的體驗,而非只是透過科技,許你一個「沈浸式」的幻覺而已。

我特別喜歡一部老電影「型男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 中,那段描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當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將裁員從面對面改成透過網路視訊的方式進行,結果完全適得其反。因為有些細膩又難以描述的溫度,終究還是得面對面才能體察出來,科技可以帶來方便,但也帶來了疏離與冷漠,而偏偏在有些重要的場合,最該避免的就是疏離和冷漠。元宇宙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模擬真實?讓人甚至忘了自己是透過一個Avatar在與他人交流?

由臉書創辦人祖克柏一手打造的虛擬世界Horizon Worlds作為Meta元宇宙的入口,經過一年多的開發,以及砸下數十億在Web2.0的行銷預算後,卻仍在用戶數、以及用戶參與度卻都不如預期,連自家員工都忍不住吐槽。

meta 微軟 合作 元宇宙 vr
Meta元宇宙會議場景。
圖/ 微軟

當然,或許現階段不適合蓋棺論定,誠如祖克柏自己的看法:「耐心的人總是會有回報。」,或許再過個10年,技術與商業環境乃至消費者的習慣,都會與現在有所不同,且當真正具有「剛需」的應用出現時,元宇宙的領域就可以更好的概括VR/MR、AI(人工智慧)、blockchain(區塊鏈)、5G(搞不好已經需要6G了)等,成為真正影響人類生活的關鍵。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元宇宙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