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突撤紫光投資,背後有何隱情?中國媒體曝當地解讀
富士康突撤紫光投資,背後有何隱情?中國媒體曝當地解讀

經歷5個多月的波折後,鴻海集團最終決定撤回對紫光集團的投資。

12月16日晚,鴻海集團公告,工業富聯旗下興微基金,以不低於人民幣53.8億元將所持有48.91%的晟粵廣州有限合夥(簡稱「晟粵廣州」)份額全數處分予煙台海秀積體電路產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簡稱「煙台海秀」)。處分後,興微基金對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北京智廣芯」)及紫光集團有限公司持有之股權為0%。

2022年7月11日,鴻海集團公告旗下子公司工業富聯擬出資53.8億元,間接收購紫光集團9.8%股份。

鴻海集團撤回對紫光的投資

鴻海集團在16日的公告中稱,興微基金持有晟粵廣州48.91%股權,將全數持股轉讓給煙台海秀,交易金額不低於53.8億元,或雙方一致同意的其他價格最高者,支付時間是在紫光集團2022年度估值報告出具後,但不晚於明年3月15日前。

據澎湃新聞,鴻海集團方面回應稱,之前工業富聯基於財務投資考量,通過「興微基金」轉投資「晟粵廣州」、再轉投「北京智廣芯」,最終投資紫光,但因時序已屆年底且程序上尚無法定案,為了避免此案延宕而可能產生之諸多不確定性,或影響後續投資佈局與資金運用彈性,因此興微基金將轉投資晟粵廣州之全數合夥份額,轉讓給予 煙台海秀 。待轉讓完成後,工業富聯將不再間接持有紫光集團股權。

而據天眼查顯示,煙台海秀已經出現在晟粵廣州的股東名單中,持股比例為48.90%,興微基金的名字則不再出現。國家企業信用公示系統則顯示,早在今年10月10日,晟粵廣州就已有合夥人變更,興微基金退出,煙台海秀加入。

值得注意的是,據環球時報今年8月援引媒體報導,台當局希望鴻海取消對紫光的投資。報導引述台當局一名防務部門高層官員的話說:「這絕對不會通過。」

鴻海集團佈局半導體板塊

鴻海集團是全球重要的半導體市場採購方。據統計,鴻海集團半導體年採購額已超過600億美元,佔全球半導體採購市場規模比重超過10%。在近年來電子行業「晶片荒漲價」帶來供應鏈危機下,鴻海集團以及下屬企業積極佈局半導體板塊。

去年11月,富士康科技集團首座晶圓級封測廠生產線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投產,規劃達產後月封測晶圓晶片約3萬片。

工業富聯在打造「第二增長極」的發展戰略中,已將半導體、新能源汽車、自動化及機器人作為公司重點佈局的領域。工業富聯計劃建立半導體工業互聯網生態,滿足公司對晶片的大量需求,提升公司在半導體各環節的影響力,並繼續通過投資向核心技術延伸,重點佈局先進封裝、測試、裝備及材料、EDA 軟件、晶片設計等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3日,鴻海集團宣布延攬蔣尚義博士擔任集團半導體策略長一職,並直接向劉揚偉董事長負責。鴻海稱借重蔣尚義博士豐富的半導體產業經驗,未來將為集團提供全球半導體佈局策略和技術指導。

蔣尚義年過七旬,已在半導體工業界打拼40年,曾在2016年至2019年擔任晶圓廠龍頭中芯國際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之後擔任武漢弘芯CEO,該項目停擺後,蔣尚義於2020年重回中芯國際擔任執行董事和副董事長,2021年11月11月辭職生效。

另外,據環球時報9月報導,鴻海集團和印度跨國集團韋丹塔簽署備忘錄,雙方將斥資195億美元在印度建造晶片廠,主要生產晶片和顯示器。工廠將建在印度總理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特邦,佔地約1.6平方公里。印度高級官員表示,鴻海集團將為該合資企業提供晶片生產技術,而擁有採礦背景的韋丹塔集團將為該項目提供資金,古吉拉特邦將為該項目提供基礎設施方面的支持。

本文授權轉載自:網易科技

責任編輯:傅珮晴、林美欣

關鍵字: #鴻海集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當前智慧製造與AI應用正加速深入產業現場,影像監控的功能已從單純的錄影與回放,進階為結合AI技術的即時感知與判斷系統,為產業升級提供核心助力。以伺服器管理晶片(BMC)站穩腳步的信驊科技,這回瞄準更具應用想像力的產品:全景影像處理晶片,並透過結合AI與邊緣運算的技術升級,推進為「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

「我們希望從『看到』進化到『理解』。」信驊營運長謝承儒說。回首三年半前,他帶著在半導體產業的深厚經歷加入信驊,接下當時仍在探索商業模式與初始階段的Cupola360全景影像晶片(以下簡稱Cupola360)。面對信驊在既有伺服器管理晶片領域的成就,想在這個明星產品之外開拓新天地,無疑是技術與營運思維的雙重挑戰。而這場轉型,不僅是產品的升級,更象徵IC設計公司在AI時代中角色的重新定義。

從「賣晶片」到「賣方案」,破格思維為產品找到新出路

過去的監控系統畫面多以分割格呈現,資訊破碎且不直覺,常讓管理者疲於辨識。信驊推出的Cupola360,試圖以更貼近人眼的視覺邏輯,重構監控系統的觀看方式。不同於傳統攝影機拼圖式的影像拼接,這顆晶片能即時整合來自多個方向的畫面,以最符合人體的視角,提供使用者一體成形、無縫切換的全景視覺體驗。

「Cupola360就是扮演眼睛的關鍵角色。」謝承儒說,晶片若是單獨販售,對於終端使用者來說不僅延長了產品落地時間,也無法將Cupola360的優勢有最大程度地發揮。「你不能用過去那套賣IC的方法賣Cupola360。」想打破框架,謝承儒不僅掌握產品特性,也從自身經驗洞察產業現場在視覺巡檢上的關鍵痛點,進而找到最佳切入點。

他進一步指出,在高科技製造業、傳統工廠乃至大型設施管理中,人工巡檢普遍存在低效、不易標準化的問題。人員巡檢耗時費工,且常因操作不一致、記錄不完整而產生誤差,嚴重影響管理者對產能、設備稼動率甚至異常狀況的判斷。謝承儒舉了一個例子,倘若工程師未確實記錄與機台互動的時間,管理者可能錯估產線使用率,進而做出錯誤的投資與調度決策,這無形中都將造成企業營運的巨大成本。

意識到這些痛點,謝承儒為Cupola360找到了市場的定位與價值,成為管理者的現場分身,同時亦可解決巡檢不便、人為記錄失真、跨廠區監管成本高昂的問題。為降低市場導入門檻,信驊團隊自己打造攝影機硬體與軟體平台,將360度視野、即時影像拼接與AI模組整合成一站式解決方案,讓潛在客戶能一眼看懂產品的功用,並快速理解如何落地應用。

AI加持下的現場分身,不是監控更是判斷與決策工具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圖/ 數位時代

如今,Cupola360不只能為娛樂活動現場帶來全景的體驗,更成功打進製造產業工廠端,如鴻佰科技AI伺服器燈塔工廠、臺鍍科技熱浸鍍鋅廠等,協助第一線人員提升管理效率。「但我們想讓Cupola360從看清楚邁向懂得判斷。」謝承儒說。正是這樣的推進,讓團隊必須整合AI技術,同步拉高產品開發所需的成本資源。因此信驊選擇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希望藉由計畫補助加速升級,並串連更多場域端的合作資源。

「我們是個資源相對有限的團隊,晶創IC補助計畫幫助我們打通開發節點,鏈結更多場域與合作夥伴,讓產品不只存在於實驗室,而能快速落地。」謝承儒說,即便是上市公司,面對新產品線的龐大研發投入與市場開拓,政府計畫的協助仍至關重要,尤其在建立產業生態系、提供資源整合方面,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

信驊在導入AI技術後推出的「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除維持即時全景拼接與低功耗優勢外,進一步整合AI推論能力與客製化模型載入平台。這意味著客戶可以針對不同場域,如車流偵測、人流分析、機台運作識別等,快速導入符合需求的演算法,並大幅減少對雲端資源的依賴。

謝承儒表示,信驊不是在做監控,而是在幫助產業看得更清楚並做出更精準的判斷決策。這些應用遠不止於人流統計或安全監控,更深入到營運管理的核心。例如,工廠產線上不同操作人員的互動時間、無效待機狀態,甚至是否專心工作,都能透過Cupola360搭配演算法清楚掌握。而在公共空間的場域中,它能精確計算人流密度、移動熱區;在智慧城市的街口,則可協助辨識違停車輛、交通瓶頸與車流動線,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這套解決方案具備極高的彈性與擴充性,對於強調資安保密的客戶,信驊只提供晶片與模組,讓系統整合商或客戶自行決定部署邏輯;對沒有開發能力的客戶,則能直接採用信驊設計的完整方案。謝承儒更透露,Cupola360未來將積極與混合實境(MR)技術結合,在全景影像上疊加即時數據,提供超越肉眼的感知與資訊視覺化,讓管理者能從遠端「親臨現場」,並快速掌握一切所需的資訊。

走入百工百業現場,加速產業轉型腳步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圖/ 數位時代

「我們讓邊緣運算最需要的算力留在最該發揮的地方。」謝承儒自信地說,只要有了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設備就能擁有一雙能處理各種外界訊息的眼睛。這項產品不只為信驊開啟第二成長曲線,也向業界展示來自晶片設計起家的台灣公司,也能走向平台思維與系統整合的道路,成為真正能解決痛點、創造場景價值的科技夥伴。

從晶片到平台,從靜態監看到即時判斷,從單一市場到百工百業,Cupola360不只是信驊的一次勇敢挑戰,更是AI時代下一場「重新定義看見」的產業實驗。隨著這雙「AI之眼」在各行各業加速落地,也讓人們對於一個更智慧、更高效的未來擁有更加清晰的想像。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信驊科技
- 創辦人:林鴻明
- 核心技術:伺服器遠端管理系統單晶片、電腦與視訊延伸系統單晶片、360度影像專用處理晶片
- 資本額:新台幣3億7800萬元
- 員工數:135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