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花蓮讓數位力被看見!縣長徐榛蔚強調,縣府與創作出《太空鱷魚AstroGator》的在地人才蔡沛希(Daniel Tsai)合作,集結將近20所縣內小學逾兩百名孩子集體創作,產出4,000張獨一無二的NFT耶誕賀卡,「科技加持藝術,成為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花蓮縣地理資訊整合應用平台」榮獲第十八屆金圖獎「智慧國土年度特別獎」、「最佳推動服務獎」雙料冠軍,而NFT人才也領先全國,接軌國際產業,徐榛蔚縣長說,縣府青年發展中心以及去年創立的青年新創基地,在中心執行長明良臻領軍下,陪伴創業者、輔導、徵選,打造花蓮數位藝術與NFT,為智慧城市跨出一大步,花蓮數位轉型將面面俱到。
NFT鳴炮示範,新創沙盒實驗場域在花蓮
剛與徐縣長共同主持「數位孿生、花蓮來了2022花蓮數位藝術」聯名NFT啟動儀式,明良臻緊接著來到青年新創基地,關心今年第二年青創申請進駐的情況,他指著白色的精緻窗花外牆說,這棟已有40的建物經縣府整修與活化而變身新創基地,已經是新創青年旺盛活力的大本營,青年發展中心正推動培才、場域實踐、政策落實多管齊下,數位轉型不只創造更多文化內容IP,打造時下最夯的「NFT數位收藏品」,也關注「元宇宙」發展、「區塊鏈」技術應用,發揮創意帶領智慧城市邁入數位時代商模的新里程。
「正如蔡沛希的NFT創作從《The Sandbox Hong Kong》大獎脫穎而出,揚名國際,青年新創基地也把沙盒當作青創的重要環節。」明良臻指出,首次產官學三方合作,帶給偏鄉孩童創作的舞台,更將導入科技力量推進花蓮學生與青年藝術與美學教育,這在新創基地就能得到印證。
他舉出,花蓮青創基地與一般的青創基地不一樣,更看重數位質量,有如孵育加速器的創業基地,在教育面來說,有系統的計畫與輔導方案首重培育正確的商模,其次是創造沙盒概念,做生意不難,但如何教給青創們有關稅法、法律等各方面關鍵能量而能因應殘酷的挑戰,是基地必要的課程,青創們在基地實驗、交流,加上基地傳授符合未來趨勢的ESG,把環保、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融入永續影響力,也扣合花蓮縣的獨特永續力量,就能引領青創貼合未來30年的主導力而前進。
花蓮新創基地輔導團隊獲獎項肯定,大展新創好身手
明良臻舉例,進駐青創基地的蒔煦文化創意公司剛代表花蓮縣以「綠材包裝蔬食數位行銷」榮獲數位部產業署主辦的第四屆創業歸故里競賽,讓更多人看到花蓮的魅力,蒔煦使用月桃葉、芋葉為包裝材料,比如替代鮮花束的塑膠包紮紙,不但環保、減塑,美感也渾然天成,目前更已走出蔬食野菜箱的發展通路,青年創業的條件除了要有在地團隊,同時需要技術、精準的商模且須達到模組化,還要符合時代趨勢,因而花蓮的數位轉型格外著重在教育面,以數位方式扶植在地青年團隊。
值得注意的是花蓮縣擁有大專生17,000人,全縣每18人當中就有一位是大學生,醫療、資訊工程、資訊管理系的學生為數甚多,明良臻提出,青年發展中心打造輔導創業的生態系,包含資金貸款、商模課程、沙盒實驗,都照顧到他們的需要而能投入於新創,青年發展中心認為自媒體轉型是工具,有助數位轉型即刻啟動,搭配挖掘人才、建立商模、供應資金、提供沙盒實驗場域,讓青創、新創都能大展身手。
在明良臻倡議並獲縣長支持下,臺灣首見的創新創業法律團將於明年中成立,囊括律師、會計師、稅務專家等等相關權威達人的單位是所有青創、新創的「防火牆」,力助他們安心創業,先對創業可能遭遇的法務、專利等等問題打好預防針,有備無患,花東基金天使投資人更樂於投資:「我們歡迎大學生畢業後留下來,我們也為所有移居到花蓮的新創、青創團隊服務。」
扶植青年創業,農業、觀光呈現數位進行式
他也指出,縣府扶植在地青年團隊,進駐數位創生聚落同時可解決住宿問題,以大學生為例,只要有數位專長者,縣府給予獎勵補助、由縣府補貼薪資敦促業界開缺,打造花蓮硬體、軟體兼備的產業生態;如果是外漂族返鄉,同樣也以數位化模式號召青年回到花蓮共創人文、藝術、產業、軟體的深耕發展。
花蓮是「有機首都」,有機農業耕作面積高居全國第一,明良臻強調,智慧科技同步應用在有機農業上,譬如智慧農業兼有商模與人才,舉凡田間管理、病蟲害、施肥、防災與企業風險管理,都透過數位化的方式擴大發展,縣長正大力建置網路系統,打造軟硬實力俱優、生態平衡而能永續發展的有機生活,尤其4D地理資訊整合應用平台發揮動態監控、輔助救災機能,幸福宜居的智慧城市讓鄉親樂活有感。
花蓮是無煙囱產業的觀光旅遊大縣,明良臻說,縣府明年將推出因應WEB3.0數位趨勢的區塊鏈,帶動線上導覽、線下體驗的VR生動觀光,數位化能吸引大家更加認識花蓮,全面性地感染花蓮天與地、人與時的美感。
數位時代,遠距工作也可行,這讓花蓮淨土備受青年們嚮往,青創、新創的成功起點,從花蓮開跑,距離最短,續航力最長的創業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