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壽
台灣人壽
2002.04.01 | 科技

如果有投資人得意地告訴你,他買了一家傳統金融類股,但去年公司自結EPS卻超過5元,比許多科技公司都還高時,別以為聽錯了!
原屬公營事業,1998年6月才轉為民營的人壽,就是這樣一個讓投資人眼睛發亮的公司。過去3年,它一直都是資本市場的保險悍將,也連續3年拿下保險類股的獲利冠軍寶座。
不僅在股市中表現亮眼,台灣人壽也得到不少信用評等機構肯定。去年12月,美國標準普爾公司(S&P)給予台壽財務實力與信用評等為「BBB+」,展望為「穩定」的評價;而中華信用評等公司也同樣給它「財務安全性非常強」的「twAA-」評等。中華信評分析,台壽為一中型壽險公司,1990年公司保費收入市佔率為3%,在國內高度集中的壽險市場中排名第七,市佔率雖只算中等,但由於保戶多為公務人員,卻擁有客戶結構整齊的優勢。

**老公司煥發新活力

**
而這個成績,是熬了3年才調整過來的企業大轉型。
從公營事業單位蛻變,到民營化初期的虧損,轉型至今交出民營化後的好成績,除了一般眼光關注的投資獲利外,「企業文化與體質的逐步轉變,更是打底的工作,」資產管理事業部副總經理林欽淼,與業務行銷體系副總經理許星鴻,都不約而同說出這段「打底」過程的艱辛。
成立於民國36年的台灣人壽,在南京就已籌備成立,來台接收日本14家保險公司在台業務後,可說是台灣歷史最久的壽險公司,「我們手上現在還有日文保單呢,」對公司產品線如數家珍的許星鴻說。
原本以辦理政府政策性人身保險如公務人員、勞工、礦工乃至學生平安保險為重點的台壽,在公勞保陸續轉至專責單位負責後,民國50年開始將營運重心轉為一般商業壽險。
但台壽最大的轉型,則是民國87年6月底正式改制民營。公司也在發源於台中的龍邦開發成為最大股東後,逐漸從公家機關,轉變為市場上頗具競爭力的民營企業體質。

**一年賺8.8億的秘密

**
根據中華信評觀察,以國內標準而言,台灣人壽的投資組合可說是流動性佳、分散性高且品質良好。由於積極從事資產配置,固定收益有價證券佔60%,因此在近來不利的投資環境中,資產價值一直維持不錯韌性。
一般壽險公司獲利來源,多可分為「保險本業」與「資產管理」兩部份,前者是要透過保險商品規劃,努力「把保費帶進來」;而後者的任務則是要像滾雪球般,負責「把保戶的保費倍增」,「這兩者像連體嬰,密不可分的,」許星鴻形容,經營保險公司有如跑馬拉松,「背100公斤重物跑兩分鐘,跟背100公斤跑一整天,所花的力氣絕對不同,」壽險公司背著保費多得要長跑個10年以上,因此投資從長期著眼,「資產配置」是資產管理事業部主管林欽淼極端強調的。
隨著新經營團隊第一天起便加入台壽的林欽淼,把當時只有10多人卻得管理將近400億金額的財務部,擴大為今天60多人規模,直屬於董事會與資產管理委員會的資產管理處,並把部門執掌做了更細緻的規劃。如專責股票基金投資的證券投資部與研究部,負責創投與未上市投資的專案投資部,處理消費性房屋貸款、有價證券質押等的放款部。甚至在國外投資上,都有國外名校畢業的高材生負責,專門到各國尋找品質良好的債券,目前總掌理金額已有800億,足足是3年前的一倍。
林欽淼回憶,他記得1998年9月剛進來時,整個台壽的資產配置相當保守,是把56%資金放在定存的「懶人投資法」;但現在,台壽的定存不到6%,主要資產都放在特別股、公債、國外投資、創投、股票等積極或固定收益上。
但即使如此,談到證券部門的股票投資,林欽淼也一再強調「投資水位與股本息息相關,絕不能為了追求短期獲利而大幅加碼操作。」
林欽淼回憶,剛到台壽時「公司股本才9億,股票投資卻買到60多億,」其中有一檔銀行股一口氣就買了3萬張約18億,「多恐怖啊,足足是股本的兩倍!」為了幫助公司財務體質轉型,雖然這檔股票買在高點,當時也不得不忍痛認賠殺出,也難怪林欽淼現在談到股票投資比重,一定會考量股本大小來決定。
不僅在短期的投資水位上有所堅持,在長期資產配置上,由於尋覓了許多專業人才,因此也早在兩、三年前,就開始在可轉債與國外公債等海外投資上布局,這些成果也在去年逐漸呈現。
如3年前多數壽險公司還未感受到可轉債(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的好處時,台壽就開始不斷尋找績優的可轉債購入,目前已累積約20多億,去年光這部份就替公司賺了3.8億,若加上股票獲利的5億,證券投資部門就賺了8.8億。
再以公債來說,兩年半前定存利率都比買公債利率要好,一般人根本不會想要買公債,但台壽在資產配置與判斷未來利率可能下跌的考量下,也買了200多億公債;加上過去台壽從未曾觸碰國外投資,但目前卻已投注14%資金約120億台幣的國外金融債券,以及已投資近20家科技公司,鎖定IC設計、上游材料、通訊、晶圓等的創投業務,像義隆、信邦及頎邦等掛牌企業,都有台壽的資金挹注,貢獻了許多長期的未實現利益。

**轉型之路,首重人才

**「人才真的很重要,」林欽淼說,這些績效都是專業人才拼出來的,而人的素質更直接影響企業競爭力。除了致力網羅人才,台壽還有鼎盛在職進修的風氣,政大企研所、政大企家班甚至政大EMBA的「政大幫」學生特別多,許星鴻屈指算算,竟然十個指頭都還不夠用,連在政大授課的財務管理學教授,也時常拿台灣人壽的投資成績作為活教材。
而這種學習的風氣,不僅在中高階主管流傳,即使業務員也不乏「苦讀有成」的例子。
許星鴻舉例,像最近在保險業務員掀起話題的投資型保險,由於要銷售這類型保單,一定得通過保險發展中心的資格考試,這對許多老資格業務員來說是個大考驗。高雄地區有位年近60歲,高中畢業後便加入台壽的業務經理,原本大家都不看好她能通過考試,但過年期間,她在家發憤用功,花了8天時間,硬是通過了這項考試,不但讓大家跌破眼鏡,也讓許星鴻有了鼓勵業務員的最佳教材。
曾經,台壽歷經許多陣痛,例如,既有公務員無法適應民營化的高度競爭,總公司有近8成員工請調其他政府單位;未來,如中華信評分析,以目前偏低的利率,台壽要支付過去高預定利率的舊保單,將面臨可能產生負利差等經營壓力,但不可否認地,歷經3年體質調整的台灣人壽,也總算在股票市場與企業評價上,演出民營化後第一幕有掌聲的好戲。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