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擬重新上市,CEO:公司獲利能力強!風靡千禧世代的它,能重振旗鼓嗎?
Yahoo擬重新上市,CEO:公司獲利能力強!風靡千禧世代的它,能重振旗鼓嗎?

Yahoo執行長 Jim Lanzone 近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表示,Yahoo正在考慮重新上市,公司在財務上已做好準備,資產負債表良好,以及盈利能力也表現良好。同時Lanzone 說,Yahoo的流量已擠身全球前五名,在搜尋市場上排名第三,並指出公司在私有化之後,進行了必要的結構調整,創建一系列業務部門。

Yahoo作為開創了Web1.0時代的網路企業,更是歷史上首個市值破千億美元的網路公司,現在為何沒落了?

2017 年10 月3 日,美國企業 Verizon宣布,收購網路元老級公司雅虎(Yahoo)。在中國,雅虎的存在感一直很弱,常常被視為阿里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配角。甚至在雅虎被收購之後,有評論稱:「投資阿里巴巴,是雅虎這些年唯一正確的決策。」

事實上,作為開創了Web1.0 時代的網路企業,雅虎經歷過野蠻生長、作為入口網站曾「手握打開新時代大門的鑰匙」,也有過一家獨大的輝煌時刻,只是在瞬息萬變的網路大潮中,沒有一直「佇立潮頭」,被後來者「拍倒在岸邊」。雅虎是歷史上首個市值破千億美元的公司,它的興衰故事里遠不止於投資阿里這一件事。

1. 雅虎之興

1994 年,台灣出生的楊致遠剛讀完電機工程碩士,擔心找不到工作,便直接申請了史丹佛大學工程學博士。準備博士論文期間,為了減輕學業壓力,楊致遠時常泡在網上沖浪。

楊致遠也在學校圖書館兼職。他看見網址頗多但雜亂不堪,就想做一個類似圖書館索引系統的東西。這主意並不新鮮,當時也有人開發出軟體,自動抓取、辨別網站類型,然而軟體粗糙,所得網站往往有誤。楊致遠和同學費羅一起,篩選了一大批實用且優質的網站,仔細分類,再把這些網站集中在一個網頁上,大大方便了上網的人。

他們把這個網頁命名為「傑瑞和大衛的萬維網指南」,並推薦給了校友。「指南」一經出就被校友們列為上網必備,每日都有一大批人先打開「指南」,進而繼續上網。

楊致遠和費羅都是學生,只能藉用學校伺服器和頻寬提供服務,可是「指南」太過實用,迅速流向了周邊大學,引得學校伺服器超負荷運轉,頻寬也被佔用。史丹佛大學一怒之下,勒令楊致遠和費羅將「指南」搬出去,自行營運。

1994年雅虎網頁界面
1994年雅虎網頁界面
圖/ 極客公園

楊致遠從未想到過,一時興起做出來的東西能造成這麼大的影響。比起有嚴格規則的博士論文,楊致遠更願意花時間在「指南」上,在這裡,他感覺到自己的創造力。他覺得「指南」為許多不了解萬維網的人打開了一扇簡易的門。人們對「指南」的喜愛程度也給了楊致遠底氣:也許創業才是他讀博士的最大收穫。

把興趣轉變為事業很不容易。「指南」的最初目的是為用戶免費提供優質內容,免費和優質是吸引用戶的根本要素,不能改變,那麼利潤從何而來呢?

楊致遠和費羅提出一種新模式:用戶繼續免費,但可以通過在網頁上提供廣告,向廣告主收費。這種模式依賴於網頁訪問量,如果用戶訪問量不能達到一定數量級,沒有任何廣告商願意花錢投放廣告,「指南」收費也就無從談起。

幾個月後,楊致遠和費羅決定將「指南」改名為更便於傳播和記憶的名字:雅虎(Yahoo)。這個名字來源於《格列佛遊記》裡一個粗魯野蠻的族群,與之相對的是慧駰,一個智慧善良、崇尚理性的族群。有趣的是,當時Yahoo 已經被一家燒烤醬工廠搶先註冊了,為了與之相區別,楊致遠在後加了一個驚嘆號,成為如今眾人所熟知的「 Yahoo! 」標誌。

1995 年1 月,當雅虎點擊量超過100 萬次後,楊致遠和費羅正式買下了域名 yahoo.com ,兩個月後,網路鼻祖企業雅虎正式登場。

雅虎成立離不開風險投資人士。儘管楊致遠和費羅兩個年輕人稚氣未脫,但雅虎獨一無二的產品,還是吸引了紅杉資本和日本軟銀的目光。在得到100 萬美元投資後,雅虎公司開始走向正軌,通過銷售廣告來盈利。

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在這樣一個免費提供內容的頁面鋪設廣告會帶來什麼收入,但雅虎很快顛覆了眾人認知。僅用1 年時間,雅虎頁面周平均訪問量從3200 萬躍升到4500 萬,成立不到2 年,這一數字已經驟升至1 億。當年美國人口數量為2.694 億,網路用戶數量僅為人口的16.4% 。用今天話來說,雅虎是一個響噹噹的「流量明星」企業,願意投放廣告的商家不計其數。

1995 年,雅虎還淨虧損超過63 萬美元,但1996 年雅虎IPO 上市當天就從發行價13 美元漲到33 美元,市值8.1 億美元,當時雅虎僅有49 名員工。1997 年,僅僅廣告業務就為雅虎創造了超過7000 萬美元的收入。此時,創辦人楊致遠和費羅早已悄悄退出了雅虎的實際管理,只保留一個形式上的頭銜。

手握重金的雅虎已經不滿足於單純做一個廣告展示板,上市後僅10 日,雅虎就在投資方軟銀支持下,遠赴日本開設「 Yahoo ! Japan 」,以幾乎一模一樣的方式推出了日本版雅虎,更重要的是,添加了本土化廣告。這是歷史上網路公司第一次在海外開設分公司,前期投入的高運營成本很快就帶來了高廣告回報。

上市之後,原本「指南」型頁面越來越不能滿足用戶迅速成長的需求了,雅虎開始大量招聘人員,根據原有的目錄型頁面進行擴張,力求提供大而全的網址服務。此外,雅虎還抓住了傳統紙質媒體轉化為數字媒體的空隙,大量搬運新聞置於網頁上,「入口網站」雛形由此誕生。

讓雅虎做出「指南」頁面的初衷,是楊致遠和費羅想設計出「搜尋功能」,只要用戶輸入字詞,就能彈出相關網站。然而入口網站大獲成功,雅虎不得不投入全部精力在完善網頁和更新內容上。與此同時,為了保證上市之後股價穩中帶升,雅虎又複製了雅虎日本的經驗,繼續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在全世界開設雅虎分公司。

雅虎全球版圖
雅虎全球版圖
圖/ 極客公園

1999 年,雅虎收購了網路公司Rocketmail ,開通了免費郵件服務。隨後,雅虎以35.7億美元收購了全球流量第三大線上虛擬社區GeoCities ,又用57 億美元買下在線電台網站Broadcast ,但令人不解的是,當時該網站用戶量僅為57 萬名。此外,在社交軟體MSN 啟發下,雅虎又推出了遊戲、群組、即時訊息服務、社交廣告和電子商務網站。

龐大的產品地圖耗費了上百億美元,讓投資者對雅虎信心十足。剛跨過千禧年,雅虎市值就衝到了1280 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家市值過千億的網路公司。當時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市值比雅虎還要少200 億美元。雅虎全球分公司也顯得前景遠大,僅就雅虎日本而言,股價已衝破了100 萬日元,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支股價過百萬的股票。

2. 雅虎之衰

當時雅虎可謂是「春風得意」,略微不順心的是,自己沒有精力開發搜尋引擎,只好靠收購來充實搜尋業務。

1998 年,楊致遠和費羅的學弟、兩位史丹佛博士找上雅虎,希望作價100 萬美元,賣出Google 核心技術網頁排名(PageRank),然而當時雅虎正忙著全世界圈地,拒絕了看似青澀的Google。等雅虎騰出手來,再想收購搜尋引擎時,Google 已經成為全美國最好的搜尋公司,這次兩位看似木訥的史丹佛博士出價50億美元。

雖然當時雅虎市價很高,但一年實際盈利不足10億美元,如果答應這個價格,無異於將雅虎全部押在Google 身上,主持收購的人是雅虎CEO、職業經理人塞梅爾,在大手筆收購了GeoCities 和Broadcast 之後,他對搜尋引擎這個目前看來毫無盈利可能的業務持保守態度,既然Google 咬緊價格不肯鬆口,塞梅爾決定換一家收購,當時排名第二的搜尋公司要價不過2.35 億美元。

雅虎以為放棄Google只是退而求其次,誰知這是「放虎歸山」。在雅虎放棄收購Google 後不久,Google在搜尋結果中插入競價排序廣告。這樣一來,Google 也實現了當初雅虎所做到的:對用戶提供免費內容,從廣告商/內容生產者那裡獲得利潤。

解決獲利管道後, Google 也成功IPO 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後來Google 和雅虎都對Facebook 出了價,儘管雅虎名氣更高,但塞梅爾卻在祖克柏的心理預期價位基礎上壓了1.5 億美元,雅虎因此與Facebook 擦肩而過。

這一年是2006 年,雅虎廣告成長率下滑了一大半,而入口網站模式也被各大網站競相模仿。在搜尋市場上,退而求其次得到的搜尋公司Inktomi 和Overture 並不足以抵抗Google。與Google 利用演算法驅動、日漸完備的競價排名不同,雅虎做出來的搜尋引擎允許個人審核廣告,這不僅僅給雅虎增加了大量的人力資源成本,還令廣告業務推展困難:人與人之間總有不一樣的意見。

此外,Google 搜尋和雅虎搜尋很不同的一點是,前者會把廣告所帶來的流量也列入影響因子,如此一來廣告會愈發具有針對性,而雅虎則沒有這一層考慮,於是展示在雅虎搜尋頁面上的競價廣告逐漸演變為價格昂貴、但所轉化效果並不明顯的純「贊助商廣告」,令雅虎搜尋聲譽大跌。

結果在後知後覺發力的搜尋市場,雅虎不僅沒有因為搜尋獲得更多利潤,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本的「網路中樞」的地位。

2007 年,已是雅虎「危急存亡之秋」,創辦人楊致遠再次出任CEO 。所有人都對楊致遠寄予厚望,是他慧眼看出了入口網站和搜尋引擎的重要性,也是他親自拉來投資,締造了這個龐大的網路帝國。

yahoo
圖/ shutterstock

沒有人意識到,當年楊致遠在雅虎上市後請辭並不是謙虛,他知道自己沒有管理一個龐大公司的能力,於是將雅虎交給了職業經理人。這次不得已的復出,雅虎在他手中卻沒能再次成為奇蹟。

2008 年2 月,微軟意圖收購雅虎,謀求成為和Google 相抗衡的搜尋業務霸主。微軟開價446 億美元,不高不低,剛好能保證雅虎股東的權益。可惜,由於楊致遠心中對「紫色血液」的堅持,雅虎拒絕了微軟,轉頭希望和網路服務商美國在線(AOL)合併。令人不解的是,雅虎在此後又和Google 建立起了非獨占搜尋廣告聯盟。

雅虎的紫色代表浪漫、想像力和創造力
雅虎的紫色代表浪漫、想像力和創造力
圖/ 極客公園

此後僅一年的時間裡,雅虎股價迅速下跌72% ,微軟再次提出200億收購計劃。這次雅虎沒有強硬拒絕,而是同意和微軟進行搜尋合作,利用雅虎搜尋引擎的全部入口來推動微軟自己的必應搜尋,並且微軟不用提前向雅虎支付服務費。

楊致遠回歸的兩年多時間裡,不僅沒有給雅虎帶來什麼新鮮血液,反而兩次拒絕了微軟的收購,有分析家為此痛心疾首:「當一家公司無力拯救自己時,賣掉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2009 年,楊致遠似乎預料到雅虎這艘大船終將沉沒。他辭去了CEO 的職位,同時退出了雅虎董事會,親手斬斷了自己與雅虎的最後一點聯繫。之後,雅虎迎來了CEO 卡羅爾·巴茲,他在職期間無功無過,但是在網路這條高速公路上,均速前進本身就是一種後退。兩年後巴茲被辭退,繼任者斯科特·湯普森僅僅在雅虎CEO 的位置上待了4 個月,就因為學歷造假而被迫辭職。

3. 雅虎之敗

2011 年,雅虎背水一戰,高薪聘來了最後一位CEO 梅麗莎·梅耶爾。這位外號「女王」的CEO ,前東家是Google 和沃爾瑪,世事就是如此難料,十年前雅虎拒絕了Google,十年後卻要重金聘請前Google 高管來拯救雅虎。

上任後不久,梅耶爾直言:「收購不是雅虎最好的選擇,但卻是必須做的事情。」為此,梅耶爾力排眾議拿出了雅虎不多的家底,以11億美元收購了圖片社交軟體Tumblr 。與此同時,還花費了大量精力,宣傳早已收購在手中的圖片分享社區Flickr ,「更大、綺麗、無所不在」乍一看是Flickr 的宣傳標語,實則又何嘗不是從未當過一把手的梅耶爾藉機表達出的期望和野心。

梅耶爾沒料到的是,雅虎和她所熟知的Google 完全不同。Google 以技術為核心,在搜尋引擎的絕對優勢之下,推出郵件、圖片、影片、社交服務,完全圍繞Google 搜尋本身進行擴張。而雅虎自確立入口網站發展模式之後,廣告銷售就一直是企業文化的重中之重。

雖然雅虎在最輝煌的時期,斥資百億美元,收購了一大堆產品和服務,然而和創辦人脫節的雅虎已不具備「上下求索」的史丹佛氣質,完全是為了將這些產品和服務的用戶數據遷移到雅虎本身,全然不在意這些產品本身的設計亮點和底層邏輯。

梅耶爾寄予厚望的Flickr 也是如此。在被雅虎收購之前, Flickr 靈氣十足,率先推出了授權登錄、利用#標籤識別圖片、分組可見等創意。但被收購後,用戶每次點開Flickr 都會被強制跳轉到雅虎的登錄頁面,那些靈光一閃的創意再也不見了。

2013 年,梅耶爾迎來了她在雅虎最榮耀的時刻:較之她到來前,雅虎股價翻了兩倍,儘管此時網路廣告市場已是Google 一家獨大,雅虎賴以為生的廣告銷售收入已經降到巔峰時刻的1/6 以下。

2014 年, Facebook 、 Insgram 和Twitter 持續發力,一舉讓用戶自創作內容站在了網路的前沿,儘管雅虎曾經斥資百億美元收購過類似產品,但自始至終,雅虎都沒能叩開這扇通往網路2.0 時代的大門。Yahoo.com 再也不是網路用戶們上網最開始的界面了。這一年,雅虎甚至連續幾週沒有接到過新的廣告訂單,而周平均訪問量已經不足900萬。

人們還對梅耶爾抱有幻想,但她接下來做的決定是讓雅虎避開Google 搜尋的強項,真正成為一家提供內容的媒體公司。為此,梅耶爾重金請來知名電台節目主持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時尚雜誌主編,力圖把雅虎做成一家原創優質、無所不包的媒體,但是沒有人能夠接受一家開啟了網路1.0 時代的公司,忽然放棄技術,成為一家包著網路外衣的傳統媒體。

在梅耶爾一意孤行3 年後,雅虎不得不承認她這一套是行不通的。也許在入口網站範圍內,雅虎仍然是做得最好的,但如今誰還看入口網站呢?早先梅耶爾用盡雅虎身家,花了50 億美元收購的業務,在這幾年裡已經有12 億美元的商譽減損,而Google、微軟乃至亞馬遜都已經開始做AR、AI、雲端服務,囊中羞澀的雅虎早就追不動了。

2017 年,雅虎以44.8 億美元的價格將核心業務「賣身」給美國行動網路運營商威瑞森(Verizon)。隨即梅耶爾辭職,獲得200 萬美元補償金。在威瑞森的運營下,雅虎真正成為了一家提供內容的媒體,這一年也是《格列佛遊記》誕生290年,那個橫衝直撞的野蠻族群終於消失在了一群慧駰中。

4. 一家前所未有的網路公司

回望雅虎的二十年,人們總是會把它和同一時代的Google 、亞馬遜作對比。然而最需要明確的一點在於,雅虎是一家前所未有的網路公司,用「入口網站」模式打開了網路1.0 時代,它最初的輝煌恰恰是人們擁抱網路時代的熱情堆積而成。

最初的雅虎同時有入口網站和搜尋業務,但比起技術門檻更高、對用戶要求也更高的搜尋引擎而言,入口網站實現起來更為簡單,對普通用戶也更為友好。創辦人楊致遠和費羅何嘗沒有技術,但他們最初設計出「傑瑞和大衛的萬維網指南」,目的就是讓網路變得有序、普通人也能夠自由衝浪。從這一點而言,雅虎先入口網站、後搜尋的戰略並沒有錯。

至於公司上市後,楊致遠和費羅退出管理層由職業經理人接手,這也是當時美國常見的現象。他們沒有料到的是,計算機領域的摩爾定律迫使傳統公司管理思維也要迅速迭代。

職業經理人固然諳熟於控制成本,卻對網路技術的發展一竅不通,以至於出現了塞梅爾因數億美元就放過收購Google 、 Facebook 的事情,而後花費百億美元收購而來的業務也是買櫝還珠,只利用了其中的用戶數據,反而對產品底層邏輯視而不見。

楊致遠和馬雲
楊致遠和馬雲
圖/ 極客公園

雅虎作為一家網路公司,最為致命的一點,就是自我定位長期不明,儘管獲得了Flickr 、 GeoCities 、 Broadcast 、 Tumblr 等龐大的產品矩陣,卻一直不明晰自己到底是一家科技公司還是媒體公司。

若說是科技公司,這些產品蓬勃的用戶成長量背後,是用戶生產內容模式的崛起,也是網路2.0 時代出現的先驅,雅虎盡數握在手中卻渾然不覺。若說是媒體公司,雅虎長期依賴的卻是廣告銷售,對真正下功夫創作好內容又興致缺缺。

在21 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雅虎有充足的資金和時間來抉擇、轉型,但一群碌碌無為的經理人們錯過了。雅虎也有機會被微軟納入彀中,借用其成功的商業模式,但由於楊致遠的紫色情懷,雅虎又錯過了。等到梅耶爾的到來幫雅虎下定決心,卻為時過晚,在股價上迎來一次「迴光返照」後,雅虎徹底被急速發展的網路2.0 時代拒之門外。

時至今日,人們提起雅虎,首先想到是它曾以10 億美元購得阿里巴巴40% 股權,最終卻被改名為AItaba 的戲劇性結尾。然而作為曾經以一個品牌代表一個行業的巨頭,更應該關注的是其如何在發展中失衡,最終沒落的過程。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說:「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的時間。」網路公司是如此,網路時代的人不又何嘗不是呢?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提供在地服務、鏈結全球網絡!KPMG台灣創新科技大賽,助新創躍登國際舞台!
提供在地服務、鏈結全球網絡!KPMG台灣創新科技大賽,助新創躍登國際舞台!

從2021年至今,每年11月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辦的Web Summit大會期間,都會有一場扣人心弦的「KPMG Global Tech Innovator」(以下稱KPMG GTI)全球總決賽。包括KPMG台灣、瑞典、巴西等各個國家的會員所,會在國內先經過激烈競選、推派出一組代表隊後,接著再由KPMG全額贊助,前往里斯本,一同展開一場新創間的「國際擂台賽」,「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新創賽事。」KPMG安侯建業創新與新創服務團隊主持會計師黃海寧強調。

KPMG GTI 規模最大新創賽事、創業風向球

她進一步解釋,由KPMG Global Private Enterprise創新創業服務網絡平台舉辦的KPMG GTI,一方面是為了提供各國新創產業在地服務,同時也是透過KPMG的國際網絡,為新創鏈結全世界。

如今,隨著賽事即將邁入第四屆,KPMG GTI幾乎已成為全球新創的風向球,每年進入決賽的隊伍,都是站在趨勢上創業。例如2021年有17個國家的KPMG會員與會,裡頭的主題包括AI和機器學習、金融科技與金融服務應用、零售和電商等,而台灣選出的代表隊,是投入AI、致力找出數據價值的InfuseAI;2022年增加至22個國家與會員所參賽,隨著ESG浪潮興起,在前三名中,包括能源跟潔淨科技、電商與零售的應用和健康科技等主題,台灣則由開發次世代眼動追蹤模組的見臻科技入選;2023年再度擴增至23個國家、隊伍與會,永續、AI和機器學習、金融科技一樣是熱門議題,黃海寧觀察,歐洲與中東國家的隊伍對「永續」議題著力甚深,尤其聚焦在像氫能等新潔淨能源解決方案的提供與應用,而耕耘永續、減碳的台灣代表活優科技,同樣不落人後,專注在植物肉油脂的研發。

特別的是,在KPMG GTI全球總決賽中,所有參賽隊伍需要在一周前抵達里斯本,準備事前採訪、與創業導師的三次一對一對談。所有採訪、短片錄製都採最高規格,由知名科技節目《Beyond Innovation》的主播兼製作人 Michael Bancroft進行訪談,Michael Bancroft也會在決賽的pitch時刻,擔任主持。來自全球知名創投機構、加速器和科技巨擘的評審,則會在團隊結束三分鐘的簡報後,針對選題、商業模式、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環節,提出簡潔但直指核心的問題,「這是一場體現『創業無國界』精神的賽事,尤其團隊都是以『革命性的高科技』為題,不只要解決台灣一小撮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地球的問題,每一個建議都會非常受用。」黃海寧說。

401262861_658074446472924_4133069903260611896_n.jp
圖/ KPMG

賽事結束後,由於KPMG擁有完整的創新創業服務網絡平台和資料庫,所有參賽隊伍的資料,都會被收錄到KPMG的平台和資料庫中,方便全球投資人尋找標的,等於團隊不需要到不同國家、台灣駐各國的辦事處一一叩門,「只要透過KPMG的平台,直接在全球23個國家,都能找到對的資源。因為每個國家背後,就是一個KPMG的新創服務團隊在支援他們。」

從第一屆至第三屆,台灣的新創代表在KPMG GTI全球決賽中都收穫滿滿。那麼,究竟要如何才能脫穎而出,成為「KPMG GTI台灣創新科技大賽」的冠軍,代表台灣出賽?

選拔台灣代表 著重前瞻性、創業的人文素養

黃海寧解釋,賽事鎖定創立2至5年的早期科技新創,團隊首先必須經過書面初審,接著在決選的pitch中,展現自己的主題、技術、產品與商業模式,最終由9位評審團共同做出決定,「我們挑選代表隊的考量點,並非是已經募到很多資金、開始有許多訂單、高營收的閃亮明星。評審反而更希望看到具前瞻性、充滿信心的團隊。」

由於評審團中,KPMG僅占2個名額,另外7位是創投、加速器的代表,因此也能推薦各自輔導的團隊前來參賽,目的是期望藉由多元的評審團組成,擴大參賽團隊範圍,找出遍布台灣的優秀隊伍。

即便新創最終沒有成為代表台灣出征的團隊,但只要是進入前10名的隊伍,評審團便會設計各式各樣的課程、資源,協助新創在未來一年中快速成長。近來,黃海寧就觀察到,許多在0到1階段團隊的主要投資人,其實是台灣的中小企業主,但由於投資人和團隊間缺乏理解、互信,對新創的未來走向、產品發展等問題的看法可能天差地遠,導致新創無法挺過死亡幽谷,最終不幸夭折。因此,包括信任關係、基礎會計財報知識、法律知識、股權結構等,都是KPMG會提供新創團隊的重要課程內容。

366809329_607452221535147_8304102715319474388_n.jp
圖/ KPMG

另外,過去KPMG的媒合區域較著重在北區,且多為幾間固定的大企業;今年,KPMG預計增加中小企業與新創間的媒合,會再將媒合範圍擴大至南部,建立與億載會、磐石會等團體的合作關係。

目前,第四屆的KPMG GTI台灣創新科技大賽已經開跑,對於有心參與KPMG GTI競賽、成為台灣代表隊的新創,黃海寧透露,她經常在國外的創業團隊身上,看到對技術和產品的自信、對夢想的擘畫、對技術的擁抱,以及愛護地球的態度。她建議團隊參賽前,可以向不同面向的專家虛心求教,讓專家將技術、產品、商業模式協助修整到對的樣態,再端上舞台,「產品、技術固然重要,但建立與利害關係人的互信、培養『創業的人文素養』,也會是新創能否走得長久的關鍵。」

第四屆的KPMG GTI台灣創新科技大賽,瞭解更多:
https://kpmg.com/tw/en/home/insights/2024/03/global-tech-innovator.html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