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大的海底光纖電纜公司Global Crossing,在1月底援引美國Chapter 11破產法,正式宣告破產保護。離它1998年8月在Nasdaq上市以來,不到4年。
當年看好Internet時代中大量傳輸資料需求,Global Crossing從1997年開始,投資超過100億美金在全世界的海底,舖設了10萬英哩的高速海底光纜,連接世界200個城市,包括台北、香港、新加坡。困難的是:這些剛舖好、嶄新的光纖網路中,只聽到咕嚕咕嚕水聲,沒有資料(data)在滾動,Global Crossing一開業就入不敷出,拖到今年1月,欠下的124億美金債務再也付不出利息,只好宣告破產。
美國《華爾街日報》惋惜說道:Global Crossing沒有看錯趨勢,也夠努力,全是美國電信法規害了它。在美國,掌握Internet骨幹到企業與家庭用戶「最後一哩」(last mile)的電話、纜線公司、有線電視各擁執照,它們把寬頻接續費訂得其高無比,連帶使用者寥寥可數──反正Global Crossing又不關它們死活。一旦全球網路頻寬使用最高的美國市場都振作不了,何況是網路仍未發達的其他國家,能租下多少它的頻寬?
有趣的是,華人首富李嘉誠領軍的香港和記黃埔,與新加坡科技集團聯手,出價7.5億美金要買下Global Crossing的79%股權,頓時讓這樁破產案,陷入「知識與膽識、財力與風險」交相角力的迷離局面。對全球電信業而言,李嘉誠著稱的不是他深不可測的口袋,而是他「黃大仙」般、精準的眼光。他曾在無線通訊發燒前,買進英國第二大行動電話公司Orange股權,再於1999年脫手賣給德國Mannesmann電訊,轉手賺進146億美金。因此,也就在李嘉誠出手後,原先借錢給Global Crossing的債權銀行頓覺公司資產確實值錢,因此聯合起來反對李嘉誠入主,轉而要求「清算」(變賣資產)公司,雖然表面上它們說「如此可取回較多當年的借款與貸款」,但任何人都明白,他們是希望公司能賣給李嘉誠更高的價錢。
在這樁破產事件中,李嘉誠也是受害者之一,去年1月,和記黃埔借給Global Crossing一筆4億美金的可轉換公司債,雙方議定一定時間後當GC股價位於45美元價位以上,這筆債權就可轉換成股票。到了今年1月,GC股價僅剩0.3美金一股,要還錢嗎?口袋空空,和黃的4億美金等同沉入世界最深的馬利亞納海溝,唯有出奇的策略,才能再打撈上岸。而「李嘉誠」+「有資產實力的破產公司」,似乎就是勝利方程式,去年年初到年中,李嘉誠宣布投資美國競價網站Priceline.com,並更換新經營團隊,不出一年,不僅公司首度賺錢,股價也漲了3倍。
Global Crossing的老外債主看似反對李嘉誠,其實心中可拜服他不得了,千方百計要由他的東方算盤中擠出最大利益。話雖如此,一開春就要面對一家卓越企圖心公司的默哀式,也讓你不得不感嘆世事無常吧。


5G開台邁入第五年,戰場早已從「誰有5G」轉向「誰的5G好用」。夜市、演唱會、地鐵、商圈——這些人潮洶湧、訊號最容易卡頓的地方,才是檢驗網路品質的真實考場。要打造真正有感的5G體驗,靠的不是技術名詞,關鍵在於能否把網路資源變成看得見、用得到的流暢速度。
台灣大哥大擁有最大5G黃金頻寬,以及高覆蓋率的NRCA載波聚合領先技術,為網路傳輸佈局暢行無阻的地圖,打通每一個收訊死角,再加上OpenSignal權威認證背書,不僅是技術成績站得住腳,更讓用戶日常生活使用有感提升。
全台獨家最大頻寬100MHz,讓5G跑得快又穩
要解析5G效能優劣,關鍵在於「頻寬」配置。頻寬就像道路的寬度,直接決定數據傳輸的承載容量。頻寬越寬,越能支撐大量用戶同時連線,確保下載、串流、直播等應用維持順暢體驗,避免因流量壅塞導致服務中斷。簡言之,頻寬就是撐起網路用戶體感的關鍵。
台灣大哥大目前在全球主流5G黃金頻段3.5GHz上,獨家取得全台最大100MHz頻寬資源,達到頻譜配置的頂規水準。實測結果顯示,在理想條件下,此頻寬配置可擁有高達2Gbps下載速率。
同時,台灣大哥大也已在全台超過2,000處熱點完成5G黃金頻段基地台升級。因此即使遇到夜市商圈、大型演唱會、跨年活動等高密度人流聚集場景,當用戶數量暴增、頻寬需求激增時,完整的基礎建設布局仍能確保訊號不中斷、網速不卡頓。
打通收訊死角,體驗有感不只是口號
除了速度與流量,5G還有一項棘手難題——涵蓋死角與訊號穿透力。特別是在室內深處、地下室等場域,即使該處已有5G涵蓋,實際使用仍有可能無法完全避免的卡頓或不穩狀況。
原因在於5G高頻段雖速度快,但穿透力弱,容易因手機功率有限而發生不穩定的情況。對此,台灣大哥大結合700MHz低頻段的穩定性優勢,以互補式的高低頻協作架構,強化訊號深度與廣度。換言之,在戶外大場景跑得快,在室內密閉空間也能收得到。
NRCA自動切換最佳頻段,上網不怕訊號塞車
台灣大哥大的核心技術優勢,還有NRCA(New Radio Carrier Aggregation)載波聚合技術;NRCA讓行動裝置能同時使用多個頻段上網,如同多車道高速公路,讓資料流在不同頻段間靈活切換,兼顧高速率與深度覆蓋率。當某一頻段出現壅塞,系統能自動將資料流量轉至其他頻段傳輸,以提升整體承載效率與傳輸穩定性。
自2021年率先佈建高低頻NRCA,目前已有超過六成基地台支援這項技術,有效壓縮延遲、提升連線穩定度、強化訊號覆蓋與穿透。此外,合併台灣之星後,台灣大哥大更將全球主流5G黃金頻段3.5GHz的60MHz與40MHz頻寬合併,打造業界最大100MHz,為全台唯一同時整合5G高高頻與高低頻NRCA的電信業者,在5G網路體驗與穩定度領先同業,達到頻譜配置的頂規水準。
隨著短影音、直播、雲端工作等即時傳輸需求爆炸成長,用戶對「穩定滑順」的網路依賴不斷提高。台灣大哥大領先的NRCA載波聚合技術,正好回應用戶需求,無論是在捷運上滑臉書,還是在人聲鼎沸的夜市直播吃美食,都能享受多場景流暢切換的優質5G體驗。
優質有感體驗,經國際權威OpenSignal認證
根據國際第三方認證機構OpenSignal於2025年6月公布的行動網路體驗報告,台灣大哥大在「可用率」、「5G影音體驗」與「整體影音體驗」三項用戶有感的指標上獲得第一名。所謂可用率,意指用戶隨時隨地都能連上網路,關鍵時刻訊號不缺席,不論身處室內或移動場景,都能穩定連線不中斷;同時,良好的影音體驗指標,則代表用戶在觀看影片、雲端會議或滑短影音時,能享有畫質流暢、連線穩定、不易中斷的完整體驗。OpenSignal向來以實測數據為依據,其認證結果可視為對 5G 體驗品質的權威背書。
今年第一季,OpenSignal也針對合併電信後的網路表現進行評比。自2023年底台灣大哥大與台灣之星完成合併後,其在涵蓋體驗的評分顯著提升,並在品質一致性指標上維持82~84%的穩定水準。相較其他合併案例,台灣大哥大是體驗提升幅度最大、整體穩定性維持最佳的合併業者,顯見其網路品質、營運韌性與整合效率。
5G技術是否能成為使用者真正信賴的基礎,關鍵在於能否在生活場景中「被感受到」。台灣大哥大以完整的頻寬資源、彈性技術架構與佈建策略,從速度到穩定、從戶外到室內,打造順暢5G體驗,可期待在這場長期5G競賽中,成為用戶最仰賴的行動網路選擇。
有關更多相關資訊,請查詢網站:https://www.taiwanmobile.com/content/event/nrca/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