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台灣燈會在台北盛大舉行!今年以「光源台北 Light up the Future」為主題,規劃 4 大展區、串連 12 個行政燈區,於 2/1 起試營運,並於 2/5 至 2/19 正式營運,為期 15 天。
而「湖光悠遊燈區」是中央展區唯一的水域生態展區,坐落於國父紀念館翠湖周圍,以「林隙天光」為主題,希望以「透進森林之中的天光」傳遞出一種未來的溫暖與希望,邀請 11 位藝術家以「水、木、風、雲、光、地」各個森林元素,共有 13 組作品點燈,象徵著光與森林中各元素的交互作用,傳達生生不息的永續精神,適合在台北的夜晚走入森林的寧靜,以下為作品亮點介紹。
13 件燈光裝置藝術作品
01 〈滴光〉—禹禹藝術工作室
作品「滴光」造形以水滴、花苞待放的姿態呈現,外層佈滿如鱗片一般的裝置,表現出有機生物感;展現出「光」成為注入生命的能量,揉合著空氣、陽光、水和周遭萬物,像是泉湧中的水滴、綻放中的花蕊。
02 〈住在城裡的妖精〉—宮城有加
台灣的天氣總是濕氣很重且變化快速,就像是在森林裡一般,因此日本藝術家宮城有加想像,在這濕氣重、愛下雨的氣候環境下,穿上各式各樣雨衣的我們,就好像「變身」成住在森林裡的妖精一樣,面對下雨天時或許也可以幽默應對。
03 〈向陽魔幻〉—成若涵
紙雕藝術家成若涵這次以金屬雷雕的材質製作數朵巨型花朵,鏤空的設計讓人聯想到線條在太陽的照耀下,灑落於地面上的光影,吹著林蔭中的徐徐微風,帶來如夢似幻的希望與幸福。
04 〈彩雲之亭〉—賴建源
地景藝術家賴建源在國父紀念館湖畔的「翠亨亭」上搭建了一朵巨大的雲,他認為雲紋的符號傳統上代表者祥和與安逸的意像,也有著尊重自然與生態永續的象徵意義;更在作品中加入數位點陣的概念,讓「彩雲之亭」不只代表過去的「祥和與安逸」,更有「科技與領先」的意涵。
05 〈揹著月亮的女人〉—黑色特工隊
此作品源於部落中流傳的一個故事:婦人揹著生病的孩子到山中尋找耆老,耆老為孩子祈禱祝福,願上天醫治孩子的病痛,使他平安長大。作品的月亮本體以細竹片及藤芯編織,路徑則以棕櫚葉材堆疊於結構表面,以鋁線編織呈現婦人與孩子的意象輪廓,再以樹枝於兩側排列,象徵山路的樣貌。
06-08 〈森靈系列〉—吳騏 57
藝術家吳騏以雲、木、水、光、風、地元素為主圖,創作出 3 組「森靈系列」,分別為水木共生、風雲齊心、光地輝映,自然萬物間相互之間是密不可分的羈絆,也重新檢視我們與環境的應有關係。
09 〈花之森〉—國吉滿
「花の森」由日本藝術家國吉滿創作,以海中的珊瑚為靈感,剪造出一片繽紛的大型紙花,讓這個作品可以生長在這片市中心的土丘之上,期待以花朵生生不息的能量,帶給人們愉快的心情。
10〈浪的終點是白花〉—賴彥勳
這件作品背後的想法可以用一個畫面來表達:開著車往近郊駛去,建築相隔漸遠、綠山愈見愈多,車窗外的電纜線以電線桿為節點,彷彿是海浪,一波又一波。
藝術家賴彥勳思考著,隨駕駛時間越長,線上的那些鴿子變得越多、越是密集,會不會在山深處裡有浪的終點?那終點的浪上站滿了白鴿,如靜止不動的浪花,靜靜地注視著訪山的人,因此呈現了這幅〈浪的終點是白花〉,而來賞燈的民眾也正被白鴿相互觀看著。
11〈水行之都〉—曾煜譡
在過去臺北城市發展依水而生,藝術家以水與風為創作靈感,作品像是依附在地平線上的露珠,水珠的表面張力,依稀透出模糊掉的地景與天光。藍天、樹影與綠地的顏色,是臺北隨處可見場景,作品成為失焦的濾鏡,模糊了平面與立體的邊界,將現實轉化成抽象的空間通道。
12〈我像風一樣〉—王振瑋
在風的牽引之下,我們在生活之中尋覓與土地連結的緊密關係;在時間的牽引之下,我們堆疊記憶認同,在生活之中創造與土地精彩的情感故事。藝術家設計這件四方形的穿透作品〈我像風一樣〉,讓我們遊走在環境作品中,重新思考並認識我們與腳下這片土地的關係,並將風、水(水霧)相互柔和成為一個微觀世界。
13〈風動石〉—胡縉祥
作品嘗試尋找無形能量、訊號,在有形的結構上顯像、發光、反射等,以圓形結構做為收集能量的載體,承載發光與轉動的單元,靈感來自於漫畫「龍朝大都」中之「永動機」概念,其複雜的結構為能量表現方式。
2023 台灣燈會|中央展區「湖光悠遊燈區」
地點:沿國父紀念館湖畔
燈會時間:2023 年 2 月 5 日至 2 月 19 日
試營運:2023 年 2 月 1 日至 2 月 4 日(除中央展區以外)
活動時間:週一至週四 14:00-22:00,週五至週日 10:00-22:00
官網:https://tw-light.taipei/
本文授權轉載自:Shoppi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