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13作品亮點一次看!沿國父紀念館湖畔點燈綻放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13作品亮點一次看!沿國父紀念館湖畔點燈綻放

2023 台灣燈會在台北盛大舉行!今年以「光源台北 Light up the Future」為主題,規劃 4 大展區、串連 12 個行政燈區,於 2/1 起試營運,並於 2/5 至 2/19 正式營運,為期 15 天。

而「湖光悠遊燈區」是中央展區唯一的水域生態展區,坐落於國父紀念館翠湖周圍,以「林隙天光」為主題,希望以「透進森林之中的天光」傳遞出一種未來的溫暖與希望,邀請 11 位藝術家以「水、木、風、雲、光、地」各個森林元素,共有 13 組作品點燈,象徵著光與森林中各元素的交互作用,傳達生生不息的永續精神,適合在台北的夜晚走入森林的寧靜,以下為作品亮點介紹。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延伸閱讀:台灣燈會2023在台北!4大展區在哪裡?怎麼去?何時亮燈?廁所怎麼找?

13 件燈光裝置藝術作品

01 〈滴光〉—禹禹藝術工作室

作品「滴光」造形以水滴、花苞待放的姿態呈現,外層佈滿如鱗片一般的裝置,表現出有機生物感;展現出「光」成為注入生命的能量,揉合著空氣、陽光、水和周遭萬物,像是泉湧中的水滴、綻放中的花蕊。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滴光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02 〈住在城裡的妖精〉—宮城有加

台灣的天氣總是濕氣很重且變化快速,就像是在森林裡一般,因此日本藝術家宮城有加想像,在這濕氣重、愛下雨的氣候環境下,穿上各式各樣雨衣的我們,就好像「變身」成住在森林裡的妖精一樣,面對下雨天時或許也可以幽默應對。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住在城裡的妖精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03 〈向陽魔幻〉—成若涵

紙雕藝術家成若涵這次以金屬雷雕的材質製作數朵巨型花朵,鏤空的設計讓人聯想到線條在太陽的照耀下,灑落於地面上的光影,吹著林蔭中的徐徐微風,帶來如夢似幻的希望與幸福。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向陽魔幻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向陽魔幻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04 〈彩雲之亭〉—賴建源

地景藝術家賴建源在國父紀念館湖畔的「翠亨亭」上搭建了一朵巨大的雲,他認為雲紋的符號傳統上代表者祥和與安逸的意像,也有著尊重自然與生態永續的象徵意義;更在作品中加入數位點陣的概念,讓「彩雲之亭」不只代表過去的「祥和與安逸」,更有「科技與領先」的意涵。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彩雲之亭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05 〈揹著月亮的女人〉—黑色特工隊

此作品源於部落中流傳的一個故事:婦人揹著生病的孩子到山中尋找耆老,耆老為孩子祈禱祝福,願上天醫治孩子的病痛,使他平安長大。作品的月亮本體以細竹片及藤芯編織,路徑則以棕櫚葉材堆疊於結構表面,以鋁線編織呈現婦人與孩子的意象輪廓,再以樹枝於兩側排列,象徵山路的樣貌。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揹著月亮的女人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06-08 〈森靈系列〉—吳騏 57

藝術家吳騏以雲、木、水、光、風、地元素為主圖,創作出 3 組「森靈系列」,分別為水木共生、風雲齊心、光地輝映,自然萬物間相互之間是密不可分的羈絆,也重新檢視我們與環境的應有關係。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森靈系列 水木共生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森靈系列 風雲齊心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森靈系列 光地輝映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09 〈花之森〉—國吉滿

「花の森」由日本藝術家國吉滿創作,以海中的珊瑚為靈感,剪造出一片繽紛的大型紙花,讓這個作品可以生長在這片市中心的土丘之上,期待以花朵生生不息的能量,帶給人們愉快的心情。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花の森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花の森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10〈浪的終點是白花〉—賴彥勳

這件作品背後的想法可以用一個畫面來表達:開著車往近郊駛去,建築相隔漸遠、綠山愈見愈多,車窗外的電纜線以電線桿為節點,彷彿是海浪,一波又一波。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浪的終點是白花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藝術家賴彥勳思考著,隨駕駛時間越長,線上的那些鴿子變得越多、越是密集,會不會在山深處裡有浪的終點?那終點的浪上站滿了白鴿,如靜止不動的浪花,靜靜地注視著訪山的人,因此呈現了這幅〈浪的終點是白花〉,而來賞燈的民眾也正被白鴿相互觀看著。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浪的終點是白花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11〈水行之都〉—曾煜譡

在過去臺北城市發展依水而生,藝術家以水與風為創作靈感,作品像是依附在地平線上的露珠,水珠的表面張力,依稀透出模糊掉的地景與天光。藍天、樹影與綠地的顏色,是臺北隨處可見場景,作品成為失焦的濾鏡,模糊了平面與立體的邊界,將現實轉化成抽象的空間通道。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水行之都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12〈我像風一樣〉—王振瑋

在風的牽引之下,我們在生活之中尋覓與土地連結的緊密關係;在時間的牽引之下,我們堆疊記憶認同,在生活之中創造與土地精彩的情感故事。藝術家設計這件四方形的穿透作品〈我像風一樣〉,讓我們遊走在環境作品中,重新思考並認識我們與腳下這片土地的關係,並將風、水(水霧)相互柔和成為一個微觀世界。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我像風一樣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我像風一樣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13〈風動石〉—胡縉祥

作品嘗試尋找無形能量、訊號,在有形的結構上顯像、發光、反射等,以圓形結構做為收集能量的載體,承載發光與轉動的單元,靈感來自於漫畫「龍朝大都」中之「永動機」概念,其複雜的結構為能量表現方式。

2023 台灣燈會「湖光悠遊燈區」
風動石
圖/ 圖片來源/原物創意

2023 台灣燈會|中央展區「湖光悠遊燈區」
地點:沿國父紀念館湖畔
燈會時間:2023 年 2 月 5 日至 2 月 19 日
試營運:2023 年 2 月 1 日至 2 月 4 日(除中央展區以外)
活動時間:週一至週四 14:00-22:00,週五至週日 10:00-22:00
官網:https://tw-light.taipei/

本文授權轉載自:Shopping Design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