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森.布朗(Ethan Brown)2009年創立植物肉公司Beyond Meat時,懷抱著解決從心臟病到氣候暖化等各種「肉類弊病」的雄心壯志,這個理想成功打動了各大投資者,包括麥當勞(McDonald's)前執行長唐.湯普森(Don Thompson)、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甚至美國肉類大廠泰森食品(Tyson Foods)都為了植物肉的未來掏出荷包,使得Beyond Meat在2018年估值達到13億美元。
而同樣獲得比爾.蓋茲投資的Impossible Foods,則主打能夠像真肉一樣「流血」的素食漢堡,在正式推出產品前就籌得近2億美元資金,創辦人派翠克.布朗(Patrick Brown)也發下豪語要顛覆肉類產業,曾看好2024年在牛肉市場奪下超過10%的市占率。
但植物肉似乎在躋身主流前,熱潮就已經開始冷卻。 截至2022年12月初的一年裡,冷藏植物肉在超市銷量大跌14%;而截至2022年11月的一年裡,各家餐廳銷售的植物肉漢堡也較疫情前下降了9%。
Beyond Meat最新的財報中,幾乎所有銷售管道都表現不佳,過去一年裡更裁掉20%員工,損失超過半數高階主管,中止了多項研發中的新產品,現在的股價也不到歷史高點時的10分之1。
Impossible Foods則情況較好,靠著新產品繳出亮眼的營收成長,但合作夥伴仍然注意到消費者對植物肉的熱情正在冷卻,其估值也面臨腰斬危機。
現況顯示, 植物肉與其說是改變世界的創新,更像是熱度快速消退的食品風潮 。在看到食物成份標籤上的高含鈉及大量加工物,消費者也開始懷疑植物肉是否真的是更健康的選擇,特別是植物肉比真肉還要來得貴。
同時,Beyond Meat和餐飲業者似乎也過了熱戀期,最大合作夥伴、連鎖咖啡業者Dunkin已經從菜單中下架了植物肉香腸三明治;墨西哥餐飲品牌塔可貝爾(Taco Bell)測試了其產品後,也坦承結果好壞參半,短時間不太可能登上全國門市菜單。而漢堡王(Burger King)僅推出了一款Impossible Burger,並沒有採用雞塊、香腸等任何後續的植物肉產品。
食品公司對待植物肉的態度也有所降溫,泰森放棄了自行研發的植物肉漢堡,家樂氏(Kelloggs)、雀巢(Nestle)雖然推出了數款植物肉產品,並且有的銷量還不錯,但沒有一款能夠稱得上是顛覆性的熱賣產品。
無論是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新創,或者進軍植物肉領域的大廠都了解到,撼動肉類產業並沒有那麼容易。
當植物肉的「時尚」消退,這些產品最終的歸宿仍是素食主義者,尤其許多餐廳訂購植物肉,便是為了提供素食客戶更多樣化的選擇。
與此同時,在實驗室培育生長的細胞肉,代替植物肉成為顛覆肉類產業的新熱點,該領域的新創公司成功從比爾.蓋茲等投資者手中,獲得26億美元的資金。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