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Cerebral Valley AI 大會非正式調查顯示, 與會者最看空的獨角獸為 Perplexity(試圖挑戰 Google 的 AI 搜尋瀏覽器),OpenAI 居次。
重點二:與會投資人與創業者多認同當前屬於 AI 泡沫周期,但認為泡沫本身不可怕,關鍵在於哪些公司能長期存活與做大。
重點三:《商業內幕》報導指出,Perplexity 近月頻繁募資、估值在140億至500億美元區間;另有消息稱 Anthropic 正尋求估值3,500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
在舊金山舉辦的 Cerebral Valley AI 大會上,獨立記者 Eric Newcomer 對超過300名與會者進行非正式匿名調查,詢問「你會看空哪家估值達十億美元的 AI 新創?」結果顯示, 主打挑戰 Google 的 AI 搜尋瀏覽器 Perplexity 居首位,OpenAI 位列第二。
雖然私人市場少有真正的「做空」機制,且公開點名新創在矽谷並不常見,但此次調查提供了少見的集體觀感樣本。Perplexity 發言人 Jesse Dwyer 對調查表示「這更像是審判谷(judgmental valley)會議」,OpenAI則未回應置評請求。
值得注意的是,會場另有一項相反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若要押注會成功的公司,OpenAI與Perplexity亦同樣在榜,反映市場對龍頭與熱門新創的兩面預期。
AI搜尋取代Google?趨勢仍不明朗
多位投資人現場表示,科技週期「本質上」常處於泡沫狀態,但重點在於篩選能長期生存與做大的公司。Kleiner Perkins 合夥人 Ilya Fushman指出,真正的問題是「哪些公司能走得久、做得大?」
獨立創投 Elad Gil 則將當前氛圍比擬為 1990 年代末的網路泡沫,認為最終會有「少數劃時代公司」與「少數做大」的項目,其餘大多數會消逝。
報導指出,在商業面上,Perplexity 近幾個月一輪又一輪募資、估值區間落在 140 億至 500 億美元。在基礎設施與模型訓練成本急遽上升的背景下,若收入與付費比重未能匹配投入,超高估值與後續資本開支承諾,正成為投資人衡量可持續性的關鍵變數。
同時,Perplexity 作為「挑戰 Google 的 AI 搜尋瀏覽器」,面對既有搜尋巨頭與其他生成式搜尋/助理的快速迭代,產品差異與長期護城河(資料、分發、默認入口、廣告/訂閱模型)也尚不明朗。
那麼,目前Google跟Perplexity的搜尋市佔比,有因為AI瀏覽器Comet的問世而縮小差距嗎?
根據搜尋分析公司 BrightEdge 的最新追蹤,截至今年9月,在整體搜尋市場中,Google約佔90.5%,且近期由90.54%回升至90.71%,連續九個月下滑後出現近一年來首次成長;AI搜尋整體占比仍不到1%,對總搜尋版圖影響有限。
而在AI專用搜尋的推薦流量中,Perplexity約6.1%,遠落後於ChatGPT的88.9%,顯見雙方影響力差異仍十分巨大。
AI泡沫憂慮逐漸浮現
OpenAI雖被視為消費端 AI 最大贏家之一,但其膨脹的估值與可能數以兆計美元的長期基礎設施投入,使部分投資人趨於保守。報導引述場邊對話,質疑「一家年收入 130 億美元的公司,如何承諾 1.4 兆美元的支出?」
雖然這類數字與承諾在非正式討論場合易被放大,但其背後折射的是真實的資本強度與雲端算力成本壓力。
總體來看,會場幾乎一致認為我們身處泡沫,但主流觀點並非恐慌,而是承認泡沫為技術迭代的常態,再由市場出清機制去驗證企業耐久度與商業模式可行性。
至於 Perplexity會是下一個 Google,或是 Altavista(早期搜尋引擎)?則是投資人與創業者必須在資本與技術路徑下持續判斷的命題。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