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硬體製造到自創品牌,這條路有多遠?台灣經營績效最好的掃描器大廠虹光,準備好好測量一下。它的兵法是:策略的創新。
如同台灣多數電子業代工命運,1991年成立,以製造生產掃瞄器及傳真機零組件的的虹光精密,多年來也是日本富士通(Fujitsu)、美國全錄(Xerox)重要夥伴,但隨著全球化競爭日益白熱化,虹光決定走一條與過去不同的路,以換取更多競爭機會,「虹光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虹光總經理盛少瀾豪氣地說。
電子業者要做品牌並非頭一遭,施振榮與宏碁的故事,早為各界所知,但台灣業者也清楚,絕對是件投資大、回收慢的苦差事,因此自宏碁之後的十數年,台灣業者都很專心地從事製造代工。但這兩年不太一樣,從華碩、威盛、明碁,到虹光,有愈來愈多的製造業者再度投入品牌之路,「只在台灣發展沒機會變大,由中國所帶領起的亞洲市場,給台灣業者很好的機會,」盛少瀾指出。
**把品牌打造交給專業
**
不過,相較於多數業者以自己的資源投入品牌的打造,採取專業分工的型態,「錢大家都很會花,但常常沒有花在刀口上,」盛少瀾表示,投入品牌行銷,不只是關心成本,更重要的是提升行銷效率,因此才會以策略聯盟方式,並以高於45元掛牌價的價格,取得加值行銷服務商上奇科技5%股權,將未來行銷工作,交由上奇科技執行。
以行銷電腦繪圖影像軟體起家,今年1月底上櫃的上奇科技,將純粹賣產品的代理模式,往上游環節延伸,轉型成為其他公司的行銷團隊,過去曾成功地替PDA第二大廠Handspring建立起亞洲地區的市場,執行長許少強表示,透過上奇在7個分公司,可替製造業者節省設點的開發成本。上奇也會根據市場反應,提供給虹光作為產品及市場開發的參考。
2家業者合作的第一步,是進攻大公司及政府單位的文件掃描應用市場,數位化社會中,許多歷史檔案必須掃描後存成數位檔,供員工或市民透過網路檢索,這塊利基市場就是虹光的機會。「我們很清楚,成熟的產品已經沒機會再打品牌,」盛少瀾說,過去台灣業者打品牌,多半從市場既有產品著手,雖然熟悉度高,但成功機率也低,盛少瀾表示,不是沒機會成功,只是別人已經做了很多年,拉高了競爭的門檻,加上避免產生與客戶競爭的疑慮,才會採取以大型企業及政府單位為主的利基型市場。
建立品牌不容易,但這正是台灣必須迎接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