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中的以色列‧台灣‧矽谷三角戀情
萌芽中的以色列‧台灣‧矽谷三角戀情
2002.02.01 |

以色列、台灣和矽谷這三個各擅勝場的科技業區塊,成名時間不同,卻恰巧分散在歐、亞、美三洲,兩兩間直線距離相等,隱然有三分天下之勢。這三地如何競爭、合作、串連,左右了全球科技業走勢。
資格最老的矽谷,好比武林正宗少林寺,刀劍拳腳功夫都俊,後起之秀台灣和以色列則是武當和崆峒,身上都有一部份少林的影子,卻有青出於藍之處。矽谷和台灣、矽谷和以色列之間的雙邊關係,都相當密切,但是台灣和以色列的關係一向平淡,如同武當和崆峒之間對不上盤。
從產業來看,以色列強在通訊、軟體和生物科技,台灣強在PC相關產業和半導體,矽谷則涵蓋這些領域,導致三地關係就像水分子(H2O)結構,1個氧原子連結兩個氫原子,兩個氫原子彼此不連結。「以色列公司主要看美國市場,他們產品的競爭對手或客戶大多在那邊,」以色列SFKT創投集團駐台代表楊瑞臨觀察。
台灣的情況也類似,電子業不管是承接訂單或引進技術,來源通常是美國。「我們未來轉型發展,要走向矽谷以腦力知識為主的模式,」英業達集團總裁李詩欽在一場面對WTO衝擊的演講中,不經意就提到矽谷。

**從質變到彼此產生連結

**
台灣不認識以色列,以色列也不認識台灣。聽到以色列,台灣人的制式印象是以、巴(巴勒斯坦)又生衝突,到處都是自殺炸彈和機槍掃射。聽到台灣,以色列人覺得更危險,好像第二天中共就會射飛彈把台灣炸沈。「我來報到前,家人和朋友一再叮嚀我要多小心,來了之後發現這裡其實很安全,以色列那裡也是一樣,」台北以色列文化辦事處處長特維多說。
以色列和台灣的關係正在質變,彼此產生連結。
從價值鏈分工來看,把產品發展過程從頭至尾分為「制定規格」、「研究開發」、「工業設計」、「生產製造」、「運籌物流」和「通路行銷」6部份,台灣強在「生產製造」和「運籌物流」,矽谷強在另外4項,剛好和台灣互補,以色列則主攻「研究開發」,成為矽谷的競爭對手或收購對象。
至於台灣和以色列合作,雖然無法構成完整價值鏈,但以色列有技術,台灣有量產能力,彼此仍有獲益空間。
台灣在電子業生產累積多年經驗,不再只靠壓低成本競爭,而是結合下游的模具、系統和零組件業者串成供應鏈、加上本身技術,有本事短期內將新產品量產。任何想要快速搶佔市場的業者,都希望借重台灣的能力。康柏、戴爾把PC訂單交給廣達、諾基亞把手機訂單交給鴻海、新力把遊戲機訂單交給華碩,與其說是押寶個別公司,不如說押寶台灣的產業聚落(cluster)。
來自耶路撒冷、研發特殊晶片封裝技術的ShellCase公司,正是因此來到台灣投資。隨著各種電子產品(如手機和PDA)的體積愈做愈小,裡頭用到的晶片也要跟著縮小,整套晶片封裝技術跟著改,不能再像過去接上兩排導線架,用黑色塑膠殼封裝。ShellCase研發出用玻璃做封裝材料的技術,專門針對小型晶片。
以色列的專長不在量產,加上局勢時而動盪,ShellCase的客戶希望它到海外設廠,以分散風險。1999年,ShellCase到封裝業最密集的亞洲考察,原本想找日本合作,後來發現台灣雖然不大,卻有34座8吋晶圓廠和9座6吋晶圓廠,且下游封裝業完整,於是決定落腳台灣,投資位於內壢工業區做晶片封裝的精材科技(資本額5.5億台幣),取得13.5%股權,並移轉技術給精材。目前精材一個月可封裝4000片晶圓。
「以色列做研發很好,做生產則不利,台灣可以和它互相支援,」精材科技總經理盧桐秋觀察。ShellCase投資精材的金額不多(約200萬美元),卻是帶頭來台投資的以色列公司之一,有指標意義。或許是還不習慣對方做事方式,兩邊光是談合約,盧桐秋就跑了好幾趟耶路撒冷,「前後談4個月,我的頭髮也白了幾百根,」盧桐秋指著自己鬢間的灰髮說。
經常往來台灣和以色列的楊瑞臨預期,以色列公司到台灣尋求產能支援的例子會更多,「因為以色列半導體業雖強,但基礎建設不完整,」而台灣從晶片到多種電子產品,已是世界生產中心,像台積電、聯電、鴻海、華碩和廣達,已是市值達100億美元的企業。不過,楊瑞臨也擔心,以色列人習慣「有好價錢就把公司賣掉」,而不是跟著公司成長,但是台灣廠商在挑選客戶時,偏好可以長期合作的客戶。
另一方面,台灣積極投資在工業設計、研發以及行銷通路等更高附加價值的活動,向老大哥矽谷看齊。繼宏碁之後,明碁電通去年12月在中國推出自有品牌BenQ,就做了示範。而專攻快閃記憶體的旺宏,也遠赴以色列取經,與擁有先進快閃記憶體技術的Tower半導體公司,商談合作計畫。

**各有所長相互支援

**
台灣的創投業過去幾年在矽谷布局,現在也進軍以色列。中華開發就成立專門基金投資以色列,國泰人壽也投資以色列的創投基金,瞄準以色列在通訊和生物科技的爆發力。
以色列Infinity創投公司合夥人艾米爾.蓋歐(Amir Gal-Or)分析,以擁有同等技術的團隊比較,在以色列成立公司的成本比矽谷低,但是將來都是到那斯達克上市,創造的價值相同,投資報酬率更高。以薪資成本算,一個剛取得碩士學位到矽谷工作的工程師,不含股票選擇權,年薪是5.5萬美元,在以色列是3.5萬美元。為了鼓勵外資進來,以色列政府去年中宣布,投資科技業的資本利得不課稅。
過去,以色列總是跳過亞洲,直接看美國,台灣也很少注意到地球另一邊。這種情況隨著雙方的認識而改變。2月底,多家以色列生技公司執行長,就會來台探路,了解台灣本地的生技業狀況,以及可能的合作機會。蓋歐解讀:以色列業者很想進中國市場,而透過台灣,是他們認為理想的方式,因為台灣有產業基礎,又懂商業操作和中國。
當台灣政府為企業蜂擁到大陸投資所苦惱,好像不設限就會全部跑光一樣,以色列人卻在台灣看到機會。正如同許多外資因以色列局勢而猶豫,台灣人卻大膽跑去加碼。台灣、以色列加上矽谷,即將劃分全球科技業新勢力的鐵三角,正在形成。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