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12吋晶圓秘密基地
英特爾12吋晶圓秘密基地
2002.02.01 |

要說哪一家公司最善用矽谷、以色列和台灣三地優勢,非英特爾(Intel)莫屬。1968年在矽谷成立的英特爾,1974年就到以色列成立海外第一個設計中心,也奠下以色列設計微處理器的基礎。 IBM在1981年推出第一台PC,裡面採用的英特爾8088微處理器,就來自它的以色列設計中心。
英特爾在1995年推出整合多媒體功能的MMX技術,以及筆記型電腦專用的微處理器,都在以色列開發。英特爾第一顆P4微處理器,也是在編號18的以色列8吋晶圓廠生產出來。
在這座8吋廠內,目前也在試產英特爾第一批12吋晶圓,很可能會視產能需要改為12吋生產線。 「當英特爾要把新的研發工作放到海外,或新產品做首批試產,以色列通常是首選之地,」英特爾在以色列的策略投資部負責人施洛莫‧肯恩(Shlomo Caine)指出,「因為以色列的法規和美國很像,而且研究風氣非常盛行。」

**整合不同地區的優勢

**
另一方面,在PC的下游部份,英特爾需要台灣業者產能配合,台灣業者也需要英特爾技術協助,雙方互相幫忙。英特爾每推出新一代微處理器,從印刷電路板(華通)、主機板(華碩)、連接器(鴻海)、晶片組(威盛、矽統、揚智)到DRAM業者(華邦、南亞、力晶、茂德),都要跟著調整,一個環節出狀況,整條供應鏈就有問題。
舉例來說,去年第三季,英特爾推出P4微處理器,原本有3家廠商要供應P4專用連接器,結果只有鴻海一家能量產,急得英特爾和台灣PC業者跳腳,而鴻海則樂享獲利率從個位數跳升到兩位數。 由於台灣在PC業舉足輕重,英特爾雖未在台灣投資成立任何設計中心、蓋晶圓廠或封裝測試廠,卻把每年的英特爾亞太區科技論壇,放在台灣舉辦。
英特爾前後任執行長葛洛夫與貝瑞特也經常來台灣宣布新策略,順便進行固樁。 英特爾和以色列以及台灣關係深厚,當它3年前決定擴張版圖進入電信、無線通訊和網路設備等新領域,也在這兩地動作頻頻。「目前在以色列的投資,著眼於通訊相關技術,以擴大現有產品範圍,」肯恩表示。
1999年,英特爾買下以色列研發第三代無線通訊(3G)技術的DSPC公司,已跨出第一步。同樣地,英特爾選定台灣生產PDA技術最強的宏達(對手威盛轉投資,幫康柏代工iPaq而成名)為策略夥伴,是著眼手持工具及行動通訊產品市場。
企業到全球各地設點已不是新聞。但是能看清各地特色,整合不同地區優勢,才是全球化的真正意涵。英特爾的以色列經驗,說明一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