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有一則和許瑋倫一樣是有關英年早逝的新聞,然而卻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馬來西亞籍的華裔神童張世明因病過世,享年只有30歲。 張世明據說小時候做智力測驗,智商高達148,是萬中選一的奇才。張世明11歲從小學畢業,之後連跳數級,13歲就進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後來則是取得康乃爾大學的博士學位。據報導指出,張世明最愛物理學和哲學,夢想是有一天能得到諾貝爾獎。
少年得志,對於張世明來說卻是大不幸。學校畢業後,他因為無法適應美國的工作與生活,又承擔了太大的社會壓力,精神狀況出了問題,除了長期情緒低落,也有自殺的傾向,最後則是因糖尿病引發的敗血症,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 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天忌英才的感傷故事,但是很少人會想,張世明會不會其實不是個「天才」,連他自己都誤會了,也因此害了他呢?
在華人社會裡,家中如果能出一位讀書連連跳級,小學讀四年,國高中再四年,18歲就大學畢業的資優生,肯定是一件光耀門楣,甚至聲聞鄉里的大事。此等優秀人才,小時我們經常以「神童」稱之,長大些則改曰「天才」。
「神童」或「天才」,所指為何呢?通常我們說的是,這些人很聰明,「學習能力」遠優於常人的水平。學習能力強,當然是一種天賦。我們常人要花十幾年才能學得會、學得全的知識,他們或許只要折半的時間就可以有相同的成果。但是我們經常混淆了兩件事──學習的奇才,未必是創造力天才。
**莫札特畢竟是少數
**
學習奇才,是快速學會人類既有的知識;創造力天才,卻是要能於無聲處聽雷,開拓人類知識的疆界。學習力和創造力可能有關係,卻未必成正比。
莫札特這一類既學習早慧,卻又創造力源源不絕的奇葩,終究是歷史上的少數。愛因斯坦這一類的創造力天才,小時候的學習能力應該也不差,但也只是「正常人」水平而已,未見驚人之處。專業領域的諾貝爾獎,是頒給那些在知識的創造上有卓越貢獻的大師,不是學習能力很強的聰明人。
張世明和其他小時候讀書跳級連連的資優生,最多只是證明了他們的學習能力比常人好上許多。稱呼他們為「天才」,家長、社會或是他們個人期待他們在結束學校生涯以後,也能有一樣過人的事業或是創造力表現,只是徒然增加這些資優生不必要的壓力罷了。 學生時代表現普普的云云眾生,則是不宜妄自菲薄,誰說你不可能會是大器晚成的創造力天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