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看書,連Google都仰賴的「索引」系統,如何跨時代打造我們的知識體系?
不只看書,連Google都仰賴的「索引」系統,如何跨時代打造我們的知識體系?

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ler)裡,小說因為工廠裝訂錯誤而發展出的錯亂多重敘事呼應了人物角色的心理;其中一條線是小說家賽拉斯.佛拉納利迷上他理想中的美女讀者魯德米拉。

之後某日,女子拜訪佛拉納利,可惜她並非魯德米拉,而是雙胞胎姊妹的另一人羅塔利亞。這對患上相思病的小說家構成很大的問題。魯德米拉是《如果在冬夜》的讀者公認的女主角,她視創作過程為充滿生命力的果實,將作家比喻為瓜藤、作品是藤蔓結出的南瓜,甜美又多汁。知道女方這種觀點以後,佛拉納利的感情更加深刻。

相較於魯德米拉的豐潤想法,她的孿生姊妹則顯得十分尖刻,評論文學的角度切斷了作者與讀者之間曖昧動人的關係。佛拉納利覺得寫作是對讀者的挑逗或示愛,羅塔利亞卻無動於衷,因為她不讀書,而是分析書。更精確來說,她以機器代替自己「閱讀」,由機器輸出她需要知道的內容。佛拉納利將自己撰寫的小說借給羅塔利亞,後來詢問她是否讀過,羅塔利亞道歉說自己還沒機會,因為那段時間她沒回去使用電腦。

羅塔利亞解釋了自己如何閱讀:安裝了合適軟體的電腦,幾分鐘就能讀完一部小說,並將其中所有字詞製成表格,還會標示每個詞彙出現的頻率,「從表格一眼就能看出怎麼研究那本書。」稀鬆平常的詞語,像冠詞、代名詞、助詞,就不值得她付出時間心力。羅塔利亞進一步解釋:「以五萬到十萬字的小說而言……我建議立刻查看重複超過二十次的詞條。」舉例而言:

看這邊,重複十九次的詞有:血、子彈帶、指揮官、做、有、立刻、它、生命、看見、哨兵、開槍、蜘蛛、牙齒、一起、你的……
「十八次的有: 男孩們、棒球帽、來、死、吃、夠、傍晚、法國人、去、英俊、新、通過、期間、馬鈴薯、那些、直到……

「主軸很清楚了不是嗎?」羅塔利亞說:「毫無疑問是本戰爭小說,很多動作場面,風格乾淨俐落,有一定程度的暴力內容,表面的敘事比較多。」

shutterstock_410716918_bookstore.jpg
圖/ Likoper via shutterstock

《如果在冬夜》大部分的橋段是俏皮風格,反觀這個場景則沒有表面那麼簡單。讀者從中意識到自己不應該認同羅塔利亞和分析式閱讀,理由之一是孿生姊妹之間對比強烈。然而,卡爾維諾這樣聰明的作者又怎會不在這件事情做文章,挑動心理矛盾?看看羅塔利亞舉的例子,電腦輸出的詞彙表上有血、子彈帶、指揮官,讀者的預期完全如其所言;當她說「主軸很清楚了」的時候,大家確實心裡有數,想必講的是戰爭,有動作場景,表象敘述多過情緒深度。

我們不願意贊同羅塔利亞的做法,卡爾維諾卻營造了兩難情境—說不定她真的說對了。想要反對羅塔利亞得從別的角度下手:雖然機器或字母排序的詞彙表可以呈現書籍的部分內容,但那並非完整的閱讀體驗。不過這樣主張的同時,我們便與近世以來的批判者站上同一陣線,畢竟伊拉斯謨和格斯納都埋怨過索引導致學生不讀書,卡克斯頓也警告讀者別錯將地圖當作疆域。

Google自動搜尋稱霸,但沒擊潰傳統索引業

《如果在冬夜》出版於1970年代尾聲,當時機器生成的語彙索引、詞彙頻率表逐漸進入文學評論領域,「紙張」這種專業索引編輯運用了七個世紀的工具,慢慢轉換為「位元組」。

此現象有其科技脈絡,也反映出20世紀後期文學界遭電腦入侵所引發的不安。不過說穿了這種現象只是舊日情緒的重新演繹,一如基督堂學院古典派人士謾罵嘲弄賓特利博士和他的「字母讀書」,甚至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警告費德魯斯不專注的閱讀導致「徒具表象沒有實質的智慧」。我們對機器閱讀感到忐忑,還有部分是源於自古以來對於審查的焦慮。

即便現代社會也質疑Google演算法是否有黑箱作業,擔心搜尋結果並不清白,背後藏有我們不樂見的偏誤,放大某些聲音又打壓特定立場,就像約翰.奧彌森在艾柯德的書後面動手腳,18世紀小冊作家發現之後也無法接受。美國前總統川普在推特說:「Google 和其他平臺壓制保守派的聲音……他們控制了我們能看見什麼又不能看見什麼。」他無意間將古老的恐慌帶進數位場域,代表21世紀共和黨學著麥考利大叫:「我的《歷史》不給該死的托利黨編索引!」值得留意的是,搜尋引擎很快就被免除罪責了。

shutterstock_google_315236594.jpg
圖/ maxim ibragimov via Shutterstock

儘管如此, 觀察電腦與索引兩種技術結合的過程,不難察覺對於閱讀和專注、努力和便利、直接與間接體驗等等傳自先人的疑慮情結比以往更加浮上檯面 。而我認為,瞭解歷史脈絡才不會那麼糾結。

這種說法並非否認時代帶來改變。看看現在我們如何利用字串搜尋處理數位文件,本質與羅塔利亞的閱讀機器很接近,基本單位不是概念而是字母。 索引發展歷史的前面一大半都被主題索引給占據;到了21世紀的網路搜尋年代以後,卻反過來是自動化的語彙索引稱霸。 可是網際網路未能消滅所有實體書,主題索引和索引編輯依舊在閱讀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專業索引人員比起印刷術還早一個多世紀出現,教會紀錄裡自1320年代就有編纂索引的費用支付,家用電腦普及不但沒有擊潰這行業,反倒造就很多實務上的進步革新,簡化許多勞務以節省腦力資源。對本就隱身幕後的索引編輯而言,最重要的是工作方式變得乾淨清爽太多。

《索引,知識的鑰匙》立體書封
圖/ 商周出版

本文授權轉載自《索引,知識的鑰匙》,Dennis Duncan著,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