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科技媒體這樣坦承有點不好意思,但大家會不會覺得,每年都要認識一個即將改變世界的新科技,其實有點累了?
拿我自己來說吧,大概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好不容易才知道區塊鏈(blockchain)大概是分散式的帳本,每個地方都有備份,所以很難竄改,還沒搞懂不同鏈之間如何串連,朋友又提醒:「你做內容的應該了解一下NFT。」原來區塊鏈上的NFT是非同質化代幣,雖然跟.jpg檔案可能長得一樣,但其實並不一樣,在我慢慢摸索加密貨幣(crypto)世界的時候,很快地,元宇宙(metaverse)又來了。
記得好像吵過一陣子「元宇宙」是不是個好翻譯,只知道它似乎像以前玩的線上遊戲,但是個更沉浸的虛擬世界,而且還可以在裡面工作賺錢休閒與交易等,還沒真的弄懂呢,又側耳聽到Web3這個新名詞。好像有人說,光聽你講「Web3」還是「Web3.0」就可以分辨你是不是經歷過Web2.0的老人吧!
還沒來得及好好認識Web3這位去中心化的新朋友,又換人工智慧ChatGPT橫空出世。各界試用報告出現,科幻作家姜峰楠、哲學家齊澤克(Slavoj Žižek)到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都發表評論。趕緊註冊排隊,所謂大型語言模型(LLM)、AI生成繪圖是不是也該略懂一些?
面對不斷登場的新科技,就像每年到6月就要熬夜看蘋果(Apple)年度開發者大會(WWDC,附帶一提今年是6月6日凌晨),準備好又有哪些服務要被「重新定義」、又要迎接哪些「殺手級應用」。每年上線的科技新名詞,也像手機不斷更新的作業系統,上次的新功能還沒上手,下一波更新又已經上線。
追逐新科技剛開始就像初戀一樣興奮,久了之後激情變親情,開始懷疑到底哪來這麼多東西可以重新定義?殺手應用來應用去,自己還不是跟去年在做差不多的事情?可是,一旦棄追,會不會就像YouTuber老高說的那樣:跟不上世界的改變就直接落入失敗組?
實在有點焦慮。
面對科技新名詞,有賴科技媒體為讀者科普。我能做的是處理自己的焦慮,反向思考為什麼新東西總是吸引我的注意,放棄跟風到底行不行,而這種「害怕不懂會很落伍」的壓力,又該如何處理。
吸引力有 3種:喜新、牟利、怕落後
新科技給我的吸引力,大約來自3個方面:求知的好奇心、想獲利的慾望,以及害怕落後的心理。
我想知道業界的最新趨勢,好奇各種buzzword流行語好趕上新話題,不只面對新科技,生活各個層面都一樣,從搞懂「你當我塑膠喔!」是什麼意思(用這句舉例是不是根本已經顯老?)到公司附近新開的便當店好不好吃,我們對生活中「有所變動」的地方特別注意,而傾向忽略不變的東西。
例如,雖然我們依賴水甚於手機,但由於喝水這件事並沒有變化,而手機變個不停,所以我們認為手機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比實際上更大,而心理學的「跑步機效應」(treadmill effect)也告訴我們,得到一個新東西時,起初滿意度會急速上升,但很快就會退回原狀,因此又開始尋求下一個新東西。
比起已經穩定的舊概念,更執迷於新趨勢、新名詞並非不能想像。就像剛拿到一支新手機,興奮於它的速度更快、螢幕更好、相機更犀利,卻忘了為上一支手機曾經興奮不已的往事。而我們始終在找尋下一個商機、下一個革命,而除了嗜新狂(neomania)心理之外,大概還參雜了未來獲利的慾望。
若只計算單純的好奇心,科技新名詞恐怕沒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想搞懂區塊鏈、NFT、元宇宙和ChatGPT,當然包藏著從新科技、新趨勢獲利的慾望。會不會拚一把就財富自由?就算現在沒有那麼多資產可以投資,說不定轉換跑道到下一個明星產業、甚至自己創業,能不能脫離目前不上不下的狀態,獲得更光明的未來?
更讓人感覺現實的是,因找對投資、找對方向而獲利的人,不只出現在遙遠的媒體報導上,還會發生在日常生活有互動的朋友身上。
一位認識的程式設計師從演算法轉戰區塊鏈領域,而且早在我知道區塊鏈是什麼之前,他就已經成為產業的一分子,即使不論獲利,他判斷趨勢決定投入的勇氣,都讓我佩服。也有朋友原本業餘研究新科技與新商機,後來專業到被業界邀請演講分享,他從市場迷霧裡找出新商業模式的能力,讓我羨慕不已。
這就帶出執迷於新科技的第3個原因:不想落入失敗組的焦慮。既然注意到新科技不斷出現,也有人的確看準趨勢投入而獲利,如果不趕緊認識新名詞、停留在原地,會不會被重要的改變拋在後頭而成為落伍者呢?
在此稍微繞遠路說個故事,引用經濟學裡研究幸福感的「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1970年代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30年來美國人客觀上的收入普遍提高了,但主觀裡的幸福感卻反而下降了呢?原來關鍵發生在「適應」和「比較」。
比較心作祟,明明過得好卻不快樂⋯
所謂「適應」,和跑步機效應類似,雖然收入提升讓人的幸福感上升,但心理很快就適應提升後的生活水準,並視為理所當然。由於滿足的基準不斷提高,吃掉了原本增加的幸福感。
而另一個問題出在「比較」,雖然自己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但看到社會上其他人收入增加更快,就起了比較心,明明自己住在一個好社區,也比以前過得好,但當鄰居各個成就都高過自己時,人自然快樂不起來。這種比上不足、比同儕又覺得自己不夠好,還要擔心後面有人追上來的心情,就是過得好但不快樂的原因。
我想類似現象也發生在對科技新名詞的追求,區塊鏈來臨時,因為聽見大家都在說,自己必須趕快跟上潮流;而元宇宙來了,因為上次沒有站上浪頭,這次又更著急摸索,結果還沒真的懂,更重要的人工智慧又出現了。雖然摸索過一個又一個新科技,我大概比過去懂得更多,或許也曾投資賺到一點,但知識的基礎不斷墊高,獲取新知的壓力愈大,感覺還是不滿足。
但,我真的敢放棄跟風嗎?
時間會淘去雜訊,經典才禁得起考驗
關於如何面對嗜新狂心理,《反脆弱》(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一書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提出了不少建議,其中一個讓我十分受用的,是知道人類心理容易「過度注意改變、改進、革新」之後,多去「重視那些一直存在身邊的東西」,也就是經過時間淘選依然存活下來的東西。
時間是雜訊的清潔工,新科技引起市場一陣亢奮,之後消失了,實屬正常。我們記得很多改變世界的新科技,卻不容易想起那些已消失在腦海裡的新科技。
或許5年、10年後,反過來回顧那時還存在的「新」名詞以及消失的新科技,會更清楚哪些東西能留下,而哪些東西為什麼消失。比起現在始終焦慮錯過、不停追逐搞不懂的新名詞,似乎令人平靜許多。
只上市1年的書,和能存在2千年的書比起來,顯然後者更值得讀,因為它成功活過時間的考驗。當然不是說暴紅新書不值得讀,科技新詞不值得懂,只是當我面對如海浪般一波波湧入眼簾的新科技,被浪潮推得跟不上腳步時,若能回望那些經歷時間考驗的東西,彷彿可以重新站穩腳跟,找到判斷未來的基準。
雖然定期跟風新科技、偷偷貪心地想從中獲利,並且努力擺脫「害怕落後」的焦慮,無止境的循環,讓人有點累、有點煩,但話說回來,鼓勵大家從此別再跟風也不切實際。再怎麼說,這種事情都像期末考當天一進教室就說:「我昨天都沒念書」的同學一樣,先承認是你想讓別人放心偷懶,然後自己暗中超車的計謀吧!
他人成功我緊張!試著與「焦慮」共存
回到文章開頭,對科技名詞的科普有賴科技媒體,本文只能爬梳資訊焦慮之心,設法找到個人調適之道。我想引用喜愛的科普學家王道還的話:「我們的社會生活充滿挫折、充滿算計,人與人之間的鬥爭不需要公開叫陣,你的成功就是別人的痛苦,你只要一努力,別人就很緊張。」看來,我的苦惱不只來自「趕不上科技新趨勢」的疲勞,可能更多的是來自於眼看別人努力、別人成功時,就讓我很緊張。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