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結案時間省23%,客服人員飯碗不保了?5大面向看AI如何改變客服產業
AI結案時間省23%,客服人員飯碗不保了?5大面向看AI如何改變客服產業

很多人都在討論生成式 AI 將對哪些工作帶來衝擊,其中我最常聽到是客服人員,連 OpenAI 的執行長 Sam Altman 都曾多次主動提及。

全球到底有多少客服人員呢?這個數字很難統計,因為各家公司都會有部屬這類人力。較好下手的方向是規模化的客服中心(contact center)。根據顧能(Gartner)去年的推估,全球約有 1,700 萬名客服人員任職於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95% 的成本來自人事,難怪所有經營者早就想要導入 AI。根據顧能的推估,光是自動化 10% 的服務量,每年就可省下上百億美元。此外,就像快餐店、便利超商等零售現場,客服中心也面臨嚴重的缺工問題,這更強化了他們擁抱自動化的決心。

對客服中心來說,自動化不只是發生在一點上,而是同時發生在許多流程上。以下是幾個生成式 AI 可帶來重大變革的流程範例,主要分成「即時互動」與「互動後管理」2大類。

Customer Complaint
客服中心 95% 的成本來自人事,許多所有經營者開始導入 AI,根據顧能的推估,光是自動化 10% 的服務量,每年就可省下上百億美元。
圖/ Flickr CC by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Law Organiz

即時互動:實測AI結案時間省23%

❶ 文字型聊天機器人(chatbot):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找客服人員,像我就希望每個疑難雜症都可以「自助」,此時chatbot就派上用場。chatbot不是新東西,但生成式 AI 比傳統的規則導向機器人更能了解我的需求。此外,也能更有效的「讀懂」公司內的 FAQ 或技術文件,並據此提供更正確的回答。

另一個有趣的範例是,chatbot 的設計平台多半主打無程式碼,用戶只要拖拉邏輯流程就能生成。企業軟體供應商Cognigy提供利用生成式 AI 生成邏輯流程的功能,用戶只要輸入一段描述,甚至是上傳一段與客戶之間的對話逐字稿,生成式 AI 就會自動產生邏輯流程。

❷ 客服人員的即時助手: 客服人員的工作並不輕鬆,除了要聽懂對方的需求、掌握解決方案,通常還得處理顧客情緒,甚至必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順勢推銷新的產品。讓以上工作變得更困難的是,每家客服中心都會針對客服人員的表現訂下各種要求,例如不准因為去找解決方案而暫停通話太久。

Observe AI 認為 AI 助手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例如,AI 會在讀完顧客的對話後整理出「任務清單」,引導客服人員解決顧客的需求。又例如,生成式 AI 會在對話過程中跳出各種提示,包括「這時可以向對方推銷〇〇〇」,或是「對方有點不爽了,建議說〇〇〇」。

根據 Observe AI 實測,AI 助手可減少 23% 的平均處理時間、減少 60% 的暫停通話違規,並增加 10% 的銷售轉換。生成式 AI 將大幅強化 AI 助手的能力,包括更強大的摘要與建議能力。

shutterstock_1044043600_ai.jpg
圖/ metamorworks via shutterstock

❸智慧虛擬客服(Intelligent Virtual Agent,IVA): chatbot 泛指只會文字對話的機器人,而 IVA 則是能夠用語音對話的機器人。這是許多人直覺上認為「取代」客服人員的最佳範例,也就是不必跟真人對話。

不過,目前 IVA 多數用在確認顧客的身分與問題,以及協助顧客自助解決修改訂票資訊等較簡單的問題。針對後者,許多研調機構都曾指出 20%至40% 的客服需求是重複且簡單的任務,這些任務如果能被自動化解決,將可替客服中心省下大量的人事支出。

生成式 AI 將大幅提升 IVA 的能力,包括處理顧客更複雜的描述、提供更人性化的回答,甚至是因為有更好的推理能力而得以處理更複雜的問題。

互動後管理:比人會抓漏、提建言

❹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 客服中心的自動化之路不只停留在服務當下,還延伸到服務之後,其中最重要的流程之一就是檢視每一個客服案件,從對話內容當中挖出顧客洞察,並且檢討客服人員的表現。

客服中心通常會有一組人專門做這件事,其工作內容不外乎就是整理逐字稿並分析內容,找出客服人員是否有違規或表現不佳的地方。這項工作將大幅地被生成式 AI 取代,因為它不僅做得更好、出錯率更低,還更好規模化部署。

❺ 員工訓練: 客服中心的人員流動率非常高,如何有效地提升客服人員的服務品質也是一大難題,因為這也會消耗人力。生成式 AI 可有效地從過往對話案例中萃取出最佳做法(best practice),甚至根據每個人的表現來提出個人化的建議。

shutterstock_719376568_AI.jpg
在提升客服人員品質方面,AI能從過往客服對話中找出最佳做法,根據每個仁員工的表現提出個人化的建議。
圖/ pathdoc via shutterstock

取代還是強化?

綜上所述,客服中心產業早就嘗試導入 AI 解決方案來解決人事成本與人力短缺的問題,而生成式 AI 將大幅加速這個過程。AI 並非彈指之間取代一切人力,而是從各個層面一步步的減少人力需求,包括更強大的 chatbot 與 IVA,以及更加自動化的品質保證及員工訓練。

有趣的是雖然未來客服人員的數量將逐漸減少是明確的事實,但 許多推出 AI 客服科技的公司都宣稱 AI 並不是要「取代」(replace)而是「強化」(augment)客服人員,認為在 AI 的協助下,客服人員將可專注在處理真正困難與有價值的問題上。

然而,華爾街日報日前的一篇專題報導提供了另一種現場觀點。對客服人員來說,那些無聊的工作其實是一種「緩衝」。如果一整天面對的任務都是既緊急且困難,那很快就累壞了。

此外,不同產業在「取代」與「強化」上的比重也不盡相同。例如,保險、醫療等產業相較之下較無法擺脫真人客服,因為該產業的顧客對「真人」的需求通常更大,而這通常是源自情感上而非理智上的考量。在這個情況下,AI 更多時候是扮演強化而非取代的角色。

綜合這陣子的探索,我相信客服人員將會越來越少,因為能自動化的流程只會越來越多。有趣的是過程中被留下來與 AI 共存的客服人員將顯得更有價值,不論是因為處理了更多困難的問題,還是因為顧客需求而還無法被取代。

也許再過不久,習以為常的免費真人客服將成為歷史,真人服務以及相關能力將成為一種新的稀缺。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Dyson Supersonic r水管吹風機正式開賣:為什麼連專業髮型師都說「顛覆以往認知」?
Dyson Supersonic r水管吹風機正式開賣:為什麼連專業髮型師都說「顛覆以往認知」?
2025.04.30 |

在家就能吹出沙龍級造型,這早已不只是行銷標語,而是消費者對日常美髮科技的真實期待。當Dyson正式推出全新Supersonic r™精準造型輕量吹風機,這場由工程師主導的造型改革,再次挑戰「專業」與「居家」之間的界線。

十年研發濃縮,從時裝週紅到日常梳妝台

自2016年首推Supersonic吹風機後,Dyson持續顛覆業界對造型科技的想像。從Airwrap捲髮造型器到Airstrait直髮神器,每款新品都圍繞著一個核心目標——讓「速效乾髮」與「健康柔順」成為日常,而不是奢求。透過自家研發的氣流控制與智慧溫控技術,Dyson不只加快吹整速度,更大幅降低高溫對髮絲的傷害,讓「速乾不燙傷、柔順不毛躁」成為新世代造型科技的基本標配。

所以,與其說Dyson進軍美髮市場,不如說他們正在重新建構這個產業的技術邏輯。誠如品牌創辦人James Dyson所言,「我們的使命很簡單,就是解決別人忽略的問題。」美髮科技對Dyson而言不僅是消費產品,而是結合科學研究與工程思維,為每一個日常使用場景創造全新的可能。資深工程師Low Chen表示,品牌累積超過十年對頭髮健康與造型需求的深入研究,透過實驗室科學測試與全球造型師訪談,深入理解專業人士在工作場景中所面對的痛點:精準氣流控制與長時間操作帶來的身體負擔。因此,從內部構造徹底重塑吹風機定義,是全新沙龍級美髮科技Supersonic r的設計初衷。

Dyson
Dyson資深工程師Low Chen

圖/ Dyson

產品於去年(2024)時裝週首次亮相,獲得極高迴響。順應造型師與消費者的期待,Dyson宣佈將其推向一般市場。今年4月首次在台正式亮相,邀請國內媒體、造型師與KOL齊聚一堂,沉浸式體驗Supersonic r的細節魅力。

Dyson
Supersonic r推出山櫻粉、粉霧玫瑰、雲霧紫三款新色。
圖/ Dyson

全新「r型設計」,打破T字吹風機的想像

既要讓專業造型師能高效使用,也要讓日常消費者上手不費力。這當中最具關鍵意義的,就是「人因設計」與「效能配置」的重新平衡。對多數人來說,「輕」的意義不只是拿起來沒負擔,而是能吹得更久、處理更細節的角度,像是後腦勺、髮根線條等。而這台Supersonic r被定義為「專業級居家吹風機」的產品,堪稱是Dyson十年來最精實的技術總成。最大的突破在於它徹底重塑了吹風機的設計邏輯,機身更輕、更小巧,僅重325g,握感依然維持Dyson一貫的3.8公分直徑設計,操作靈活度大幅提升。

Dyson
專業造型師運用Supersonic r讓髮型細節輕鬆到位。
圖/ Dyson

過去,吹風機的T型結構註定了氣流必須繞行、阻力增大,乾髮只能靠提高溫度,對於秀髮造成的過熱損傷,幾乎無可避免。對此,資深工程師Low Chen進一步說明Supersonic r如何顛覆了這套老規則,以革命性的r型流線機身,讓氣流沿著自然曲線高速流動,形成專屬的「流線型氣流加熱系統」,不需高溫,也能輸出強勁、穩定的氣流,實現快速乾髮、零熱損傷的理想。

而為了讓整體重心與施力更自然,進一步降低操作疲勞,在內部結構上更是克服了兩大技術瓶頸,其一為全新開發的高密度加熱器,以極薄金屬片讓機身更輕薄,還兼具穩定高效的加熱能力;第二創舉是透過全球首創的八芯電源線達成訊號與電力的雙向傳輸。加上搭配RFID智慧配件識別與記憶功能,讓每次開機都能無縫回到使用者熟悉的溫度與風速。展現智慧化貼心設計的背後,是一場來自設計本質的挑戰,亦為吹風機產業寫下全新里程碑。

Dyson
流線型加熱科技,打造強勁、均勻、精準氣流,實現零熱損高效造型需求。
圖/ Dyson

不只是快乾輕巧,Supersonic r讓專業級造型成為日常習慣

在台灣首場發表會中,Dyson邀請造型師Dennis Fei現場展示2025年髮型趨勢,以高層次剪裁為基底,搭配蓬鬆髮根與具動態感的線條,形塑修飾臉型的自然弧線。他也分享,這樣的專業造型,不再只是時尚後台或名模專屬,而是一般消費者在日常居家中,也能輕鬆實現

Dennis Fei指出,Supersonic r的關鍵優勢在於流線型氣流設計,搭配柔和乾髮吹嘴和順滑吹嘴,能靈活切換乾髮與造型需求。無論是需要在髮根快速創造蓬鬆感,還是細緻塑型髮尾線條,都能以低溫、高速氣流快速完成,減少高溫對髮質造成的熱傷害,同時保有自然柔順的髮絲質感。

Dyson
知名造型師Dennis Fei(圖左)
圖/ Dyson

Dennis Fei也從時尚後台的專業視角,揭示這台吹風機在實戰場域中的優異表現。「在時間非常緊迫的環境下,能夠擁有一台在短時間內精準、快速完成造型的工具,絕對是所有髮型師夢寐以求的事。在我用過那麼多吹風機裡,這台是最讓我驚豔的。」對Dyson而言,美髮產品從來不只是硬體升級,更是一場科學、工程與生活需求交會的過程。當這種專業美髮科技能逐步成為居家生活必備精品時,代表它也正在默默改寫我們對日常「造型」這件事的想像與標準。

立即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 https://reurl.cc/W0A7px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