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社會價值,其實對女性並不抱持期待。從小,我不曾讓父母擔心過,但我放棄教職再繼續唸書這件事,父母小有意見;我以為他們對我有更多期許,但他們卻認為:女生當老師最好不過。若不是我選擇再進到交大去唸書,我也不會因緣際會進入IBM工作。我可能就是再普通不過的國中老師。
我進IBM已28歲,比同梯進來的大5歲,由於對業務不是很有信心,所以我工作特別賣命。那時相識10年的男友已在催婚,可是我擔心婚姻對事業會有影響,所以直到通過試用期,我才敢結婚;懷第一胎時已32歲,當時挺著大肚子照樣去拜訪客戶。
和一般職業婦女一樣,我也面臨工作與家庭的兩難。社會對女性的期許,與女性本身自覺對小孩的責任感,讓我一度在工作上懷有罪惡感。我當然也在這兩者中掙扎過,但還是要做選擇。例如星期一至五,我以公司需求為主,但若小孩有狀況,我和老闆商量,讓我先處理小孩的事;周六、日就是我的家庭時間。
**善用女性特質創造機會
**
我的人生觀是平衡。我和先生平均分擔家庭經濟;先生也和我一同分享小孩的成長過程,我認為工作和家庭可以平衡存在。所以當我在任一邊出現狀況,我會爭取家庭的支持或在工作上適時求援。
以前我不曾想過未來的職場生涯,單純地以為「盡量將目前的工作做好」即可,直到最近,我開始想:未來工作的目標為何,但同樣以平衡作為事業與家庭的分配。未來IBM會往大中華地區發展,但因為我的小孩才小學2年級,我希望能盡量在台灣工作,除了業務之外,我也可以支援或外調其他單位。若我先生事業上也有此機會往外發展,他也會和我的選擇一樣。
我覺得女性是公司的資產,女性特質可以為公司創造更多利潤,應該要善用女性資源。例如在業務接洽方面,客戶比較不會拒絕和女性談話、也較不容易表現出不耐煩;若客戶不好相處,女性拿出笑容武器,對方也不好意思發脾氣;有時還可以和客戶談些公事之外的家庭生活,這些都是女性特質的外部效益。
當然女性特質也有缺點所在,例如女性就較不會和男性同事或主管打成一片,或者較不會主動表現自己。我建議女性若要在工作領域有所表現,首先要先建立自己的人脈群,例如透過讀書會,分享彼此的心情、資源與朋友,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培養對於工作有冒險性與企圖心。此外要多參與男性的活動,多與男性主管溝通,和男性同事吃飯、聊天,讓自己在men's talk中存在,「我存在,故主管考慮升遷人選時會先想到我」。
男女工作平權仍有待努力,我們「4年級的女性」用自身經驗開疆拓土闢人脈籌資源來爭取升遷制度,希望能為未來職場女性圓一個平等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