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折點是婚姻,不是年齡!」
「轉折點是婚姻,不是年齡!」
2001.12.01 | 科技

我們雖然操作的是廣告,但是廣告會牽動消費,所以,用做廣告的角度來說,廣告量最大的是青少年,我們講比較年輕的,主要是青少年、失學的青少年,還有學生、和年輕上班族。其實30代的購買行為跟25歲差不多,主要差別在購買力,也就是30代比較有錢,至於生活心態差別不大。
市面上其實沒有商品針對30代而來,因為我們做廣告時設定的主力消費年齡帶,要不是30歲以下,就是30歲以上,30代在廣告上是不存在的。做綠色司迪麥口香糖時,我們找一個戴面具的上班族來代表,這是第一次針對上班族做的廣告,如果你逼問我,那個上班族所設定的年紀,我會說25到35歲。

**購買型態沒有鮮明的歸類

**
你問我哪些產品會特別針對30歲?好像沒有,比如像保養品,現在訴求十幾歲就要用保養品,到了30歲當然還是要用,不同的只是換品牌,從年輕的,換到較成熟的。
再以汽車為例,當裕隆還沒推出Cefiro時,主要消費層會抓到45歲,但是那個core target(核心目標)會是35歲,甚至Sentra主打的概念是「第一部家庭房車,」因為March、Civic都只是代表個人生活,一過35歲你可能已經成家,有一個小孩,所以是三口人,三口人的意思是後座很重要,這些就構成消費型態。
消費轉折點,是婚姻而不是年齡。以家庭結構來區分,30歲時你可能還跟父母同住,所以購買行為會跟以前一樣,家用品還是父母親在買,但是成家立業後,什麼清潔劑、衛生紙等家用物品就要自己買。
台灣30代的購買型態沒有很鮮明的歸類,這跟社會也有關。我覺得這個市場太小,所以沒有幾個牌子,一下子就可以數完或歸納,可是在歐洲、日本有很多牌子給30歲用,因為台灣市場小,所以沒有細分。
我們這輩歷經過很精彩的70年代,這是一股從美國到台北的風潮,有披頭四、嬉皮、台灣本土運動、民歌,你們這一代好像沒有,80年代、90年代大的事情都集中在企業界,像80年代是日本第一,90年代是網路出現,在文化上卻沒有精彩的部份。
所以從消費面來看,30代被漠視、他的代表性消逝,因為某些消費面向代表人物是25歲,有些代表人物是35歲,沒有完全跨越30世代的,感覺起來很空洞。
30代最大的轉折點是家庭,所以提到為他們做的產品,就是婚前不用自己添購,婚後要自己採買的家用品,像是汽車、洗衣粉等,至於其他飲料、雜誌、保養品等商品越來越沒有世代差別,只是存款愈多,可以買更昂貴的產品而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