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電信減重再加速
中華電信減重再加速
2001.11.01 |

數十億年前,地球進入冰河時期,環境丕變,許多小生物都活了下來,只有生物的主宰──恐龍,未能熬過劇烈的環境變化,從此絕跡。
國營中華電信公司從1996年公司化至今,有些員工最討厭被別人用「恐龍」形容,好像「頭動動、尾巴動動、就是身體不動」。「我們是復甦的巨人,不是滅絕的恐龍。」一位資深主管理直氣壯地說。
在台灣,即使面臨行動電話與固網通訊民營業者的強大壓力,中華電信仍然是電信巨人,上千萬的用戶、數以千億元資產、豐沛的人才、綿密的網路……,沒有人會說,中華電信不是巨人。
但是,出了台灣呢?台灣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壓力,巨人是否依然理直氣壯?

**從區域角度思考,把餅做大

**
姑且不論亞洲(甚至全球)電信市場的新興之星──大陸,與香港與新加坡比一比,國際化程度高低立判。
香港與新加坡的電信事業國際化程度也大幅領先我們,他們積極在世界各國投資各種新事業與網路。新加坡電信在亞洲早已是重要的電信樞紐,已經連續多年蟬聯「亞洲最佳電信公司」。近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國家競爭力調查中,新加坡的電信基礎設施穩居寶座。香港電訊也因為金融重鎮的地位,電信設施非常先進,國際化程度極高。
在台灣,中華電信最有資格走向國際化,但5年多前才開始在國外設立聯絡性質的辦事處;全民釋股計畫中發行信託憑證,踏出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拖了多年後,卻遭逢景氣寒冬而舉步維艱。
中華電信早在電信總局的官署時代,就曾考慮推動「電信投資公司」,政府持股比例不會超過一半,其他股份將開放給國內外企業認購,一度引起高度關注。電信投資公司當時規劃的主要業務,就有投資併購電信資訊與媒體事業、參與次開發國家電信結盟及建設經營等國際化任務,可惜直到現在,仍是紙上作業。
進入世界貿易體系,做為台灣電信事業的龍頭,中華電信要成為國際網路的一環,不必侷限在台灣2300萬人的市場,一定要將眼界放寬,至少要從區域性的角度來思考。一位中華電信資深主管表示:「把餅做大,就不用擔心有人來分餅。」
許多專家都曾指出,全球電信產業在未來十年內,透過購併行為,現有一千多家主要電信公司將只剩下6至8個全球型電訊主角。過去幾年,還有不少人認為,中華電信在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可以在區域電信市場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有機會成為北亞、南亞及北美的電信交通樞紐(Hub)。
不過,最近已經不再聽到這類的期許,類似的目光焦點都已轉往大陸。即使如此,也不是毫無機會。如果中華電信成立了民營的投資公司,也可扮演投資開發大陸電信市場的角色,避免受限於中華電信的國營業者角色,而喪失開發最大電信市場的先機。沒有了另一頂帽子,前進大陸便處處掣肘,中華電信最近曾向交通部申請,希望能參與投資大陸的衛星事業,但因為身分敏感,還是被迫暫時放棄。

**自信面對入會衝擊

**
國際化的速度雖然比較緩慢,但面對島內的競爭,中華電信卻已展現不同於以往的氣勢與決心。現任董事長毛治國上任一年,中華電信顯得年輕許多,策略也更活絡而多元,「降價」已不再是唯一的策略。面對台灣入會後的衝擊,有了前幾年電信自由化的經驗,中華電信也顯得更有自信。
毛治國從交通部次長轉任之初,只帶了一位秘書與一位特助,面對35000位資深電信員工,他採取了重點突破的策略,開宗明義地指出,中華電信的未來在「行動」與「寬頻」,一年下來,已成為員工心中的共同願景,幾乎人人都可以說上一番道理。
雖然競爭策略上採取了彈性的作風,但不少電信界人士仍認為,如果想要長期與國際級電信公司競爭,「治本」之道仍應該從組織變革做起。在釋股之前,中華電信曾有大幅改造組織的計畫,精簡組織層級,進行專業經營,包括成立行動通信公司、號碼簿資訊公司等,並將長途及國際合併為單一長途電話公司;同時也有多元化經營的目標,例如電信工程公司、電信業務代理公司、電信顧問公司等。其中一些組織改造的計畫,甚至是出自於毛的構想。
不過,毛治國卻自己停頓了組織改造,十多年前在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任教時,毛治國已開過「組織變革」的課程,對於百年企業的組織變革,他深諳箇中奧妙。中華電信一位資深主管指出,現在大修組織,勢必惹來反彈,毛治國的策略是先營造企業共同願景,等到有了共識,水到渠成時,再一口氣改變組織。
但是,世界因為電信科技而縮短了距離,世界貿易組織的存在更突破了國家的藩籬,正是如此,時間走得特別快,不會再輕易等待凝聚共識的時間。
電信巨人站在台灣島上,不能再滿足自己與自己比較。與自己比,也許不斷正在進步,但與別人比,卻可能是退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正是中華電信再次突破自己、走入世界的最佳機會。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2025.11.14 |

生成式AI正掀起一波全球創新浪潮,新創企業正以驚人速度重塑產業生態。AWS與《數位時代》聯手製作的節目《科技潮什麼》,回顧了AWS日前舉辦的「AWS 台灣雲端高峰會 - AI 創新賦能日」論壇,帶聽眾掌握AI獨角獸與台灣新創的第一線觀察。

這場AWS舉辦的盛會,集結了全球專家對新金融、新經濟型態的全方位觀察。節目整理了論壇中提到的案例,從數據巨頭Palantir,到一年內達成獨角獸估值的日本Sakana AI,再到台灣的犀牛盾與完美移動,串起一場精彩的AI創業實戰課。

Palantir資深顧問Shawn Manasco 分享了自家「神秘數據公司」的成長故事。他提及:「過往美國軍隊很大,常常問一個問題,要等2-3周才有答覆,而且回答還是錯的。」Palantir在短短12天內,協助美國陸軍整合上百個資料庫,讓美軍即時掌握戰略資源。Palantir不僅展現AI與資料整合的威力,也揭示新創要成功必須解決真實痛點,而非「創造需求」,並能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圖/ AWS

日本的新創Sakana AI則在1年內就躍升為AI獨角獸。Sakana AI專注於用AI解決日本勞動力短缺與產業永續問題,在強調「速度」與「專注」的同時,也堅守安全規範,並在深耕技術的過程中,找到能真正影響社會的應用場景。Sakana AI提及:「這一切也要感謝AWS的協助,因為AWS提供很強大的資源。」

回到台灣,也有兩個亮眼的新創案例。首先是犀牛盾,面對全球市場中13,000張圖款與上百位創作者的內容管理挑戰,他們導入多模態模型CLIP,讓AI自動理解圖片與文字關聯,大幅提升策展效率;第二是完美移動,他們在開發技術時,找到了B2C轉型為B2B、API的商業模式,將原本針對消費者的AI虛擬試妝技術,轉化為API服務,成功打造可規模化的SaaS商業模式。兩家企業的共同點在於,不是一味追求最炫的技術,而是用AI解決實際問題。

要打造出好的AI服務,就必須有穩定、安全又可擴展的基礎架構。AWS正是許多新創背後的關鍵力量,全世界有80%的獨角獸企業都是AWS的客戶,而在專注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獨角獸中,比例更高達96%。AWS不僅提供雲端運算資源,更是協助企業從概念驗證、技術開發到全球營運的堅實後盾,讓創新能夠真正落地。

AI時代的浪潮不斷向前,AWS也將持續推動產業創新,並於11月18日高雄舉辦「2025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邀請政府領袖、產業代表與國際專家齊聚,分享前瞻觀點與實戰經驗,打造百工百業共創的科技展區,呈現更多雲端應用的真實場景。同時若想了解更多AI創新趨勢與台灣新創的成長故事,立即收聽本集《AWS科技潮什麼》,掌握這波AI轉型的關鍵契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