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億年前,地球進入冰河時期,環境丕變,許多小生物都活了下來,只有生物的主宰──恐龍,未能熬過劇烈的環境變化,從此絕跡。
國營中華電信公司從1996年公司化至今,有些員工最討厭被別人用「恐龍」形容,好像「頭動動、尾巴動動、就是身體不動」。「我們是復甦的巨人,不是滅絕的恐龍。」一位資深主管理直氣壯地說。
在台灣,即使面臨行動電話與固網通訊民營業者的強大壓力,中華電信仍然是電信巨人,上千萬的用戶、數以千億元資產、豐沛的人才、綿密的網路……,沒有人會說,中華電信不是巨人。
但是,出了台灣呢?台灣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壓力,巨人是否依然理直氣壯?
**從區域角度思考,把餅做大
**
姑且不論亞洲(甚至全球)電信市場的新興之星──大陸,與香港與新加坡比一比,國際化程度高低立判。
香港與新加坡的電信事業國際化程度也大幅領先我們,他們積極在世界各國投資各種新事業與網路。新加坡電信在亞洲早已是重要的電信樞紐,已經連續多年蟬聯「亞洲最佳電信公司」。近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國家競爭力調查中,新加坡的電信基礎設施穩居寶座。香港電訊也因為金融重鎮的地位,電信設施非常先進,國際化程度極高。
在台灣,中華電信最有資格走向國際化,但5年多前才開始在國外設立聯絡性質的辦事處;全民釋股計畫中發行信託憑證,踏出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拖了多年後,卻遭逢景氣寒冬而舉步維艱。
中華電信早在電信總局的官署時代,就曾考慮推動「電信投資公司」,政府持股比例不會超過一半,其他股份將開放給國內外企業認購,一度引起高度關注。電信投資公司當時規劃的主要業務,就有投資併購電信資訊與媒體事業、參與次開發國家電信結盟及建設經營等國際化任務,可惜直到現在,仍是紙上作業。
進入世界貿易體系,做為台灣電信事業的龍頭,中華電信要成為國際網路的一環,不必侷限在台灣2300萬人的市場,一定要將眼界放寬,至少要從區域性的角度來思考。一位中華電信資深主管表示:「把餅做大,就不用擔心有人來分餅。」
許多專家都曾指出,全球電信產業在未來十年內,透過購併行為,現有一千多家主要電信公司將只剩下6至8個全球型電訊主角。過去幾年,還有不少人認為,中華電信在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可以在區域電信市場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有機會成為北亞、南亞及北美的電信交通樞紐(Hub)。
不過,最近已經不再聽到這類的期許,類似的目光焦點都已轉往大陸。即使如此,也不是毫無機會。如果中華電信成立了民營的投資公司,也可扮演投資開發大陸電信市場的角色,避免受限於中華電信的國營業者角色,而喪失開發最大電信市場的先機。沒有了另一頂帽子,前進大陸便處處掣肘,中華電信最近曾向交通部申請,希望能參與投資大陸的衛星事業,但因為身分敏感,還是被迫暫時放棄。
**自信面對入會衝擊
**
國際化的速度雖然比較緩慢,但面對島內的競爭,中華電信卻已展現不同於以往的氣勢與決心。現任董事長毛治國上任一年,中華電信顯得年輕許多,策略也更活絡而多元,「降價」已不再是唯一的策略。面對台灣入會後的衝擊,有了前幾年電信自由化的經驗,中華電信也顯得更有自信。
毛治國從交通部次長轉任之初,只帶了一位秘書與一位特助,面對35000位資深電信員工,他採取了重點突破的策略,開宗明義地指出,中華電信的未來在「行動」與「寬頻」,一年下來,已成為員工心中的共同願景,幾乎人人都可以說上一番道理。
雖然競爭策略上採取了彈性的作風,但不少電信界人士仍認為,如果想要長期與國際級電信公司競爭,「治本」之道仍應該從組織變革做起。在釋股之前,中華電信曾有大幅改造組織的計畫,精簡組織層級,進行專業經營,包括成立行動通信公司、號碼簿資訊公司等,並將長途及國際合併為單一長途電話公司;同時也有多元化經營的目標,例如電信工程公司、電信業務代理公司、電信顧問公司等。其中一些組織改造的計畫,甚至是出自於毛的構想。
不過,毛治國卻自己停頓了組織改造,十多年前在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任教時,毛治國已開過「組織變革」的課程,對於百年企業的組織變革,他深諳箇中奧妙。中華電信一位資深主管指出,現在大修組織,勢必惹來反彈,毛治國的策略是先營造企業共同願景,等到有了共識,水到渠成時,再一口氣改變組織。
但是,世界因為電信科技而縮短了距離,世界貿易組織的存在更突破了國家的藩籬,正是如此,時間走得特別快,不會再輕易等待凝聚共識的時間。
電信巨人站在台灣島上,不能再滿足自己與自己比較。與自己比,也許不斷正在進步,但與別人比,卻可能是退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正是中華電信再次突破自己、走入世界的最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