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風雨線上的.com 搏鬥歷程
回憶風雨線上的.com 搏鬥歷程
2001.10.01 | 人物

Q:當年你學得是技術,回台灣先後待過兩家軟體公司,為什麼後來會選擇做網路書店?
A:「Internet的號角已經響起!」(笑),其實是抱著實驗精神試試看。那時我想,網路上會有很多人,台灣的出版社又很多,一定要有人扮演出版社「portal」的角色,「content is king」再加上服務,就是網路的概念,所以我選擇出版業。雖然我不懂出版,可是就從出版同業工會買了一些雜誌像出版人、或是期刊、書展訊息等,自己研究。
一頭栽進去,才知道網路書店不是做完內容(content)就算了,後續還有物流、分類等等工作要做,消費者買完書後,後續的服務才開始。而實體書店則是把書放在那邊,消費者把書拿走,交易完成就結束,兩者操作方式完全相反,所以網路書店起頭的經營難度就很高,可是我們又跟亞馬遜(Amazon)不同,因為他們已經先從市場拿了一筆錢,然後擴張,這種方式在台灣市場很難看到。如果你要問我感覺,真的很辛苦,每一步都是從頭學起,沒有歷史教材,只有現實困難,你必須動手自己解決。

Q:在貝爾實驗室工作過4年,對你的幫助是什麼?而且你為什麼沒有選擇它最著稱的Telecom,而去做Internet?
A:正因為在貝爾實驗室待過,我很清楚和通訊有關的產業,都是資金密集和設備密集,ISP難道沒有機會?有啊!像中華電信就有賺錢,因為他夠大,有自己的線路,如果沒有經濟規模,通訊很難做,所以我不敢碰ISP,一方面也是沒有錢(笑)。
貝爾有很大的讀書館,關於技術、管理的期刊、文獻非常豐沛,台灣哪有一個公司買得起這麼大的圖書館?當時貝爾圖書館理,已經有許多文件放在網路上,十幾年前我們就常使用e-mail、FTP、telnet了。現在收到名片時,我都會先看對方有沒有e-mail address,我發現台灣很多企業連e-mail都沒有,這方面落後美國真的很多。貝爾實驗室的經驗,讓我體會軟體管理和團隊組成對做網路生意的重要性。在貝爾有一群菁英份子,有一回程式出現問題,居然有同事會從「0101」裡面找出問題,並加以修正,讓我覺得一個好公司要有一群好的團隊,才能運作良好。

Q:離開貝爾,唸完MBA後回台灣創業,萬事起頭難吧?
A:一開始沒人,我都自己來,像找出版社或跟媒體打交道,一個人撐了公司半年,你問我怎麼做到,反正就是白天打電話,收集情報,晚上回家寫合約。剛開始出版業不了解什麼是網路,也不知道誰是博客來,更有老闆一聽到博客來,就掛掉電話,給我吃閉門羹,只好不斷繞圈子,透過其他同事,找到負責人。也不是一開始就跟老闆談,而是先跟下面的執行承辦人等交涉,總是過五關斬六將,花了很大力氣,像聯經出版,我就花了4年半才談成。
印象最深刻的是,博客來成立一年多,網站已經上線,出版社也簽了40、50家,當時我們找一家大盤商談合作,我跟他們透露,博客來已經簽下皇冠等40多家出版社了,結果他們的回應是:「不錯嘛,你們才營運一年多,就簽下幾家大出版社,」接下來他們問營業額,我跟他們解釋博客來才上線半年,一天還賣不到幾本書,情況還好,對方居然說:「你不跟我講也沒關係,我隨便打幾個電話也可以幫你算出來!」,那時我覺得不太好受,他們認為,行銷(promote)是出版社的事,而非盤商的,可是現在來看,出版社都直接跟書商往來,盤商的價值正在喪失中。
不過也是因為這些小挫折,讓我學到一些事情,像跟出版社接洽過程中,總會有 人事異動,跟這個人談不成,換一個人就談成了,這很有意思吧,所以我學到隨時保持contact point,每一個環節都是。
有一次辦公室冷氣壞掉,房東又不願意修,我們的員工在地下室工作都很熱,我就去買了大冰塊用電風扇吹,你說笨不笨啊?(笑),可是經營事業就是這樣,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小至殺蚊子,大至決策。

Q:經營到現在,你覺得最大的改變是……
A:和統一超商合作吧。電子商務始終存在金流、物流問題,4、5年前我就請朋友幫忙,發一個傳真給統一超商,希望可以有合作機會,那時我已經有「到點取貨」(在網頁購買,到實體店頭取貨)的構想,可是還沒有配套措施,所以後來沒有合作成功,可是2年前才又開始談,我發現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可幾,要等時機成熟,很多事情要不斷調整演變。

Q:2年前在和統一超商談,是因為博客來面臨什麼營運困難嗎?
A:沒錯,資金不足。當初我們也有找創投,不過創投也不喜歡我們,因為Amazon開始被新聞媒體議論,像是花太多錢,公司債發得太多,於是台灣創投就去算我們的獲利能力,我們也不敢吹牛,不敢保證我們的未來成長模式,創投當然會怕,他們希望看到比較好的投資計畫吧。這個世界很好玩,現在想想,當初我們沒有找創投來投資,反而是對的。創投一旦投了,就想辦法讓你上市上櫃,現金就大量投入,因為急著上市上櫃,所有目標都朝著這個方向走,格局就會做得太大。可能我們也不在這兒了。
那時不止找錢是個大壓力,還有員工離開和家人擔心的壓力。但這總得克服,支持我做下去的是網路上具體跑出來的數字,我真得看到博客來還在持續成長,像今年4月份流量至今,已經增加3了倍,表示有多人來用我們的系統,吃我們的頻寬,代表我們在進步、在長大,但是我不會因為這些壓力放棄,或是把博客來收起來。

Q:這段日子,許多Internet CEO都很難平撫挫折感,你怎麼料理情緒?你很樂觀嗎?
A:聽音樂吧,我有400多張CD。很幸運的,我從幼稚園,甚至年紀更小,還不會說話時,我父親就常讓我聽古典音樂,像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等,從小聽到大。還沒念幼稚園時,我父親問我喜歡哪一首,我就選了「Maxio Lanza」,後來長大買到它時,我好高興,我也買了很多張送朋友(起身找出CD播放……)像我的孩子也是,不跟他講什麼音樂理論,給他聽就是了。所以,不爽的時候,就唱唱歌,聽聽音樂。
我是一個樂觀的人,曾經看到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說的一段話:「In the long run ,everybody dies.」一個人能看多遠?我常想因為就是這個社會有太多的麻煩和問題,我們才有存在價值,還有,我母親也是一個樂觀的人,從她身上我看到,沒有事情會一成不變。

Q:你覺得是把博客來的一部份賣給統一超商,心中是否有不捨?
A:不是賣,是他們來幫我們忙。因為網路書店,說真的,太難搞了,難到絕對超過你的想像;你要考慮到技術、資料庫,還要有書才能銷售,由實體到虛擬,行行都是學問,這麼大的工程,單憑博客來很難做到,當然,也有媒體說博客來被購併了,對我來說,人生很長,還要去計較股權多少,太辛苦了,只想要把博客來救起來。
加入統一超商,就像一個大家族(family)吧,統一超商給我們很多資源,比如說這次颱風,負責物流的大智通和統一資訊都投入幫助。像去年8月香港博學堂倒掉,我們連帶遭殃,市場上就傳出台灣博客來也要倒了,因此廠商就要我們壓票款,真是氣死人了,現在跟統一超商合作,已經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了。
當時跟統一超商談,我非常surprise,因為它們的主管的態度平易近人,完全沒有架子,不像Internet這一行,有些人還沒成功就忘了自己;我覺得人愈高愈謙卑,比如說初次見到徐重仁董事長,他居然叫我「天立兄」,我一看到他,心目中就浮現,「啊,他是我的老師」,這樣一個專業經理人,要管理這麼龐大組織,從他身上我可以學習到許多。
在跟徐董事長接觸前,我對他沒有什麼了解,後來他告訴我:他的父親開了一家台南書店,現在還在,我想也許是徐董事長了解書店吧,所以一下就決定這個案子,回來後我跟幹部說,大家都很高興。事實上,統一超商對訊息收集很完善,像e-shop等,情報掌握很準確,包括來客量如何、每家店如何調整,它們老早就擁有零售業的強力知識,這些對博客來都有幫助。

Q:回頭來看成長歲月,你覺得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A:因為數學考壞,所以考上台大數學系(笑)。我從小數學都一直很好,才敢填數學系,沒想到就真的考上了,不過也是數學考太差,所以才考上數學系,大學時代真是「慘澹經營」,因為數學系實在太難念了,基本上我課外活動很多,常去合唱團唱歌和打球。但是,數學系最講究的邏輯,對我現在做決策分析有很大影響,立即看到結果,那是很棒的感覺,就像寫一個程式,看它work、串連,感覺很有趣,透過工程師工作,是一個很好的access,讓我對流程管理比較有經驗。怎麼溝通,也是另一個獲得,因為很多問題都是從這邊延伸,在美國我學到很多,因為我們不是native English,所以在談話過程中,就會有一些差錯,英文的wording,是非常精準,所以我學會聽話,也學會說話……

Q:這次納莉颱風好像對博客來造成一些影響,會是挫折之一嗎?
A:是啊,博客來的物流幾乎要重新開始。因為早期出版社要自己配送,控制不良,常有書晚送到的情況,甚至有書已經絕版也沒跟我們說,幾次服務下來,消費者扣分的是博客來的客戶服務,真的是很糟糕,2年前我們決定自己開始做物流,好不容易建置好了,卻因為系統放在地下室,颱風一來,整個都毀了。
颱風真的把資產變垃圾,我們負責物流的地下室淹水,一樓辦公室也淹,四樓辦公室一個星期沒水沒電,損失很嚴重。不只是硬體,還有過去客戶資料、幾千萬的賠償金額、程式等。
只好把一些人拉來這裡(家裡)臨時辦公,現在散落在好幾個地方,包括大智通、統一資訊,連我媽媽家也變成臨時辦公室,通訊成本提高,誰來轉嫁?
我們不是事先沒有預防,而是水來的太快,搶救不及。由於地下室負責物流,有幾千萬的書,一部份由保險支付,但是桌椅什麼都沒有保險,只有保電子設備,現在不可能一一造冊、列清單。正面來看,這是一個好的考驗,讓我學到緊急應變能力,比如說,星期一淹水,星期二水一退,臨時辦公室就成立,星期二晚上人進來架系統,把四樓辦公室可以用的設備搬來,物流緊急放在大智通,星期三買了一部大主機就進來,希望一個星期之內,人員可以陸續回去,現在幾乎是一切重來。
其實台北市淹水好幾次,4年前颱風來時,那時博客來在新生北路上,雖然沒有淹水,可是停電,我怕主機有問題,自己一個人去救機器,後來,因為風雨太大,回不了家,只是這一次真的太嚴重了。
我記得這一個禮拜淹水時,完全不知道停電停水到什麼時候,好在現在慢慢恢復了,目前比較困難的是,怎麼樣把資料備份救出來,那畢竟是博客來很重要的資產。

Q:在沒做博客來之前,你的夢想是什麼?
A:以前沒什麼夢想,一直到大學才想要成為一個社會人(改善社會的人),因為那時候我看《天下》雜誌,裡面分成幾類有社會人、經濟人、宗教人、政治人等等,我想,我只能做社會人,盡力去改善社會不好的事情。半年多前,我還寫過建議書給經建會主委陳博志,他不但不聞不問,連一個感謝函都沒有,我很生氣,難道要我是台北市長你才跟我說話嗎?如果你能教育優秀的下一代,就會比較有社會正義,1985年我在美國唸書時,看到打菜的老婆婆,我想為什麼同樣是打菜的,美國的生活就比較富裕,台灣的就比較差,那是因為國家強,是因為有菁英份子來領導。
你說我有正義感?還好吧!我覺得自己很有耐力吧,這跟小時候釣魚有關吧。我爸爸每個星期六都帶我去基隆北海、桃園釣魚,所謂的耐力不只是等待魚上鉤的那一剎那,而是有時候釣魚線纏在一起,要花上很多時間解開,明明就看到魚群在那游來游去,可是就要在岸邊解線,這也反映在我後來經營上學會忍耐,像客服方面,要忍耐一些客戶抱怨。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每年在台灣約有超過8萬家新設公司商號的誕生,然而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真正完成網站架設、踏上數位轉型起點的新設立公司卻不到一成。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新創團隊或微型企業,雖然正式登記成立,卻仍缺乏最基本的「數位門牌」,也就是企業的專屬域名名稱。

TWNIC 執行長余若凡指出,這看似是台灣新創團隊在數位轉型上的一個缺口,實際上卻是關鍵成長與強化自身數位資產的關鍵。「域名其實是數位轉型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域名,基本上就還沒真正開始。」她強調,數位轉型已經不只是上雲端或導入 IT 設備,更進一步的是「建立數位信任」;但眼下許多新創連第一步都還沒跨出。

三大現實痛點突顯,域名是新創跨出數位轉型第一步的關鍵

余若凡觀察,許多新創公司之所以未能及早佈局域名與數位資產,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因素。首先是資金有限。對於初創立的新創團隊來說,創業初期事務繁雜、資金有限,許多團隊會優先把錢投入營運,對域名或網站架設常抱持「之後再說」的心態。其次,則是缺乏整體數位策略的構想。余若凡表示,許多新設企業或新創團隊少有在成立之初就規劃品牌的數位溝通路徑,更遑論導入數位品牌策略。

最後是對「數位信任」的認知不足。余若凡提到,許多企業直到品牌被仿冒、消費者受詐騙波及時,才意識到域名的重要性。「你等到有名氣後再來搶域名就太晚了。」她特別提醒。一旦品牌名稱被他人搶先註冊,甚至被詐騙集團利用,損失往往難以挽回。

而看在余若凡的眼裏,域名對於新創企業其實有三重意義。第一,它是企業的「數位門牌」。清楚、好記的域名能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企業,也代表著品牌在網路上的官方身分。第二,它是品牌行銷的起點。她指出,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家,然後再去連結各種社群平台與通路。擁有域名,可以將社群經營、搜尋流量與品牌曝光整合在一起,累積成企業的長期數位資產。第三,它也是防禦性的工具。許多企業認為「不架網站就不需要域名」,但實際上,單純註冊域名就能防止他人搶註或利用相似網址詐騙,成本只要幾百元,卻能省下未來更多麻煩。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從「免費申請」到「快速架站」,52168為新創打造快速數位起步

為協助更多新創企業補上這一塊關鍵拼圖,TWNIC 為歡慶25周年,今年特別規劃「52168 Go! 免費域名註冊方案」,更首度針對自112年起的新設公司與商號,加碼免費提供含「com.tw 或 .tw」及「.台灣」等兩筆域名的註冊。這不僅讓新設公司能以0元自選擁有自己的域名,及低成本建置國際品牌識別,中文域名更能讓以在地化為優先的新設公司、新創團隊或是擁有創意諧音名稱的店家,直接使用最具代表性的中文作為數位門牌。

「我們希望透過免費的方式,讓企業更容易跨出第一步,養成擁有自己數位門牌的習慣,無論是用來建品牌、做轉址,或先作為防禦性註冊,都可以開始累積數位資產。」余若凡表示。今年TWNIC方案不僅延長了申請對象的年限,也在免費之餘特別簡化申請流程,讓新創團隊輕鬆完成。余若凡說,企業只要備妥公司或商號設立證明,線上填寫資料、選好想要的域名並上傳文件,最快一個工作天內即可生效。

「我們希望讓這件事情的流程簡化到創業家們用幾分鐘就能完成申請,」余若凡笑說。不僅如此,TWNIC 也希望讓這項服務的效益極大化,不只是積極推動域名的申請,更同步規劃了後續的配套措施。申請完成後,企業可以透過「轉址教學」將域名直接連結至現有的社群媒體等平台,不需額外調整營運模式,就能立即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門牌;同時,TWNIC也提供大型雲服務供應商的免費空間作為範例,提供清楚的「架站」教學,協助企業快速打造基本網站。這樣的設計,讓資源有限的新創企業不僅能輕鬆取得域名,還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家園,為品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從「數位門牌」出發,為新創奠下品牌與信任的起跑線

對於許多初創企業而言,品牌的第一張名片,可能不是實體名片,而是域名名稱。余若凡強調,數位轉型的時代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基本條件。

「我們希望 52168 能成為新創的堅強後盾,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地方,幫助他們在數位化的道路上打好地基。當企業開始累積數位資產,品牌信任也會逐步建立,整體產業生態才能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余若凡說。透過52168方案,TWNIC 不僅提供免費資源,更試圖翻轉企業對「數位門牌」的認知。對於正處於創業起跑線上的新創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最簡單,也最值得立即行動的關鍵步驟。

請上「52168 Go! 新設立公司/商號免費域名註冊」活動網站 https://52168.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