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PwC出具的「臺灣娛樂暨媒體業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娛樂產業將持續復甦,直至2026年市場規模更上看2.9兆美元(約合87兆新台幣),其中虛擬實境(VR)及行動擴增實境(AR)還有電影,將是成長力道最強的兩大產業別,共佔據4成以上。
另一方面,被外界稱為人工智慧趨勢大師、創新工場董事長暨執行長李開復在接受遠見雜誌採訪時也直言,AI2.0時代已全面來襲,它不僅將迫使現有APP全被翻新重寫,包括內容創作、娛樂、遊戲、3D及元宇宙(metaverse)都將是首批落地應用,原因無他,只因為這些領域容錯率高,不只能促進內容產業轉型,對於人工智慧的應用也可創造市場更多想像。
可以見得,科技浪潮襲向內容產業已是現在進行式。「我們要運用科技創新內容敘事、創造商業模式及成為創作工具」文化內容策進院張文櫻副院長鏗鏘有力地說,在一場名為「探索文化科技新經濟:跨域創新及生成式AI之機會」的演講,她提出了這個前瞻的想法。但是能怎麼做?或許先借鏡國外經驗是個起手式。
從全球視角剖析,文化科技的現在進行式
還記得那張名為《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的畫作嗎?這是第一幅以人工智慧生成圖像工具Midjourney作畫,並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州Fine Arts Exhibition的數位藝術首獎的作品;無獨有偶,2023年索尼世界攝影大獎(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SWPA)公開組「創意類別」首獎,也是由Open AI 的 DALL·E 2 繪圖程式所產生的圖像。這兩個事件都引起市場上一片譁然,質疑人類的創作價值是否將被人工智慧取代?但另一方面,卻也讓人見識到科技力的展現已經將手伸進文化創意產業,並快速顛覆想像。
不僅如此,幾個國際間正發生的文化科技應用,包括Roblox打造一個平台,讓玩家能透過生成式AI降低創作門檻,更快速製作自己的遊戲內容,統計每日有近60萬名玩家受惠;電影場景的生成也不例外,AI場景生成工具Cuebric,只需輸入正確文字描述與示意圖指令,就能引導AI產生2.5D的場景讓電影製作團隊更加有彈性與效率;至於音樂產業,從過去的VTuber到AI女團「MAVE:」的誕生,不只是席捲全球更創造2千萬的觀看次數,科技賦能內容創作已經無所不在。
這凸顯了科技正加速推進內容創作者們必須學習工具使用,豐富自己的創作。就像相機的發明,不是取代人像畫家,而是創造另一個新的產業。同時,她也以美銀報告來佐證,當一群佔全球人口總數超過3成、將近25億的數位原住民Z世代,即將在2030年迎來收入超過千禧世代的關鍵時刻,他們對於虛擬內容市場的強大需求也正蓄勢待發,同樣考驗著產業是否已超前部署。
台灣在文化科技新經濟下的機會與價值,文化內容策進院如何驅動與賦能
而台灣呢?受惠於科技島的美名,張文櫻副院長說我們擁有高含量的技術及完整的產業生態,像發展生成式AI的關鍵,晶片與伺服器,台灣的科技產業非常有實力與文化內容產業激盪出精彩火花。「從近期年輕人喜愛的山道猴子就可以發現,台灣內容創作能量多元且豐沛」文化內容策進院所能協助產業的不只在資金上的挹注,還包括人才、內容與IP孵育,甚至國內外產業鏈結與跨域媒合,只要有助於推進國內文化內容產業進步、助攻業者站上國際舞台的事情,都是守備範圍。
縱使這些年科技的演化從NFT到元宇宙,再進展到2023年的ChatGPT、生成式AI,速度快到讓人都無法停下腳步喘息,但可以理解的是,結合內容與科技已經不是趨勢,而是現在進行式,而文化內容策進院從成立以來持續積極耕耘,希望在這一波文化內容與新興科技跨域創新的挑戰中,讓世界看見台灣。
「2021年威尼斯影展我們創下了最佳成績」,當年度由文策院領軍的臺灣沉浸式內容作品中,共計有7件入選,包含《病玫瑰》、《The Last Worker》、《The Starry Sand Beach》、《Bedlam》及《輪迴》都是文策院支持的臺灣及國際合製作品,這些作品顯示出內容創作者對於沉浸式內容開發已具備成熟的表現,並受到國際市場肯定;另外,由元宇宙平台HTC BEATDAY與春魚工作室合作推出的VTuber演唱會,以及落日飛車企劃的夕陽小鎮實況音樂祭,都展現出音樂內容如何透過科技打造出更具沉浸式的體驗與場景。
那就更別提時尚產業是如何將科技運用的淋漓盡致。包括虛實整合的時裝周、讓虛擬模特兒穿上最新一季的服裝作品,又或是設計師品牌將虛擬服飾上架到韓國Zepeto發表AR應用與3D相框虛實整合,還有與Meta共同支持XRSPACE建置北港朝天宮,以宮廟元宇宙為概念,讓虛擬上香、點燈祈福變成可能。看在張文櫻副院長的眼裡,都是科技讓消費者能夠擁有更多的體驗,選項也不再是單一,而這些都是激發內容創作更有創意的契機點。
把觸角延伸到大南方,文策院助內容創作者一臂之力
張文櫻副院長也透露,文化產業面臨到轉型的此刻,文化內容策進院也將首度跨出北部,正是看準南臺灣無論是科技實力的匯聚、還是豐沛的文史資料,這些年皆有目共睹,也因此希望深化更多在地鏈結,挖掘更多的內容與IP,同時嫁接科技產業,創造獨特且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內容。
她也在近期拜訪高科技產業的時候發現,已經有不少科技大廠如鴻海、英業達、廣達,都透過投資或併購方式,投入文化科技的佈局。「這將是內容創作者的絕佳機會,」張文櫻說大廠的投資只是一個開始,把豐富的內容注入,創造獨特體驗及消費才是關鍵,而這場科技與文化內容的火花,也才正要被點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