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數據|台灣手搖市場大揭秘:誰是飲料王?為何一沐日草仔粿會紅?三大趨勢一次看
獨家數據|台灣手搖市場大揭秘:誰是飲料王?為何一沐日草仔粿會紅?三大趨勢一次看
2025.09.30 | 新零售

今年台灣各種業態的餐廳成長普遍趨緩,但唯獨一種類別幾乎月月年增率高於整體餐飲業——攻占街頭巷尾的手搖店。

台灣手搖飲市場持續擴張,據經濟部與財政部統計顯示,手搖市場年營業額已達1,300億元,手搖相關門店逾1.6萬家,每月平均有約40家新店開張,但汰換速度同步加快。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副秘書長顧上鈞指出,一家新手搖店的壽命,已從以前的半年壓縮到「三個月內定生死」。

台灣手搖市占排行

即便國內手搖店已是殺成紅海的成熟產業,但仍有後進者持續投入,據《數位時代》獨家取得調研機構尼爾森愛科於8月發布的《台灣手搖茶市場報告》指出,目前國內手搖品牌市占超過2%以上的前12大品牌中,有3家是近十年內成立的新品牌。顯示挑戰者若能把握市場趨勢變化,也可能抓住突破機會。

《數位時代》訪查多位手搖飲業內人士以及品牌業者,整理近年國內手搖飲的3大消費趨勢:

趨勢1:專注單一賽道更吃香,如一沐日草仔粿、五桐號杏仁凍

「手搖店講究點位,而國內多數黃金點位幾乎都被20年以上的老品牌占據。」開吧餐飲顧問創辦人魏昭寧指出,對許多台灣消費者來說手搖飲就像日常剛需,只要是開在高人流的通勤必經之處,老品牌即便在產品與行銷上沒有太多創新,光憑幾個長青品項就能屹立不搖,相對其他餐飲業態,對新秀的挑戰更險峻。

但觀察近幾年在市場崛起的後進者,魏昭寧認為專注在特定賽道上的品牌更有機會勝出。例如主打各種烏龍茶的得正,成軍5年就憑著全台不到200家門市,成為銷售額第四大的手搖品牌(超商除外),其單店銷售額幾乎是業界均值的兩倍以上。

得正.jpg
得正5年內迅速崛起至市占第四,並藉著專注烏龍茶賽道,創下業界最高平均單店業績。
圖/ 得正OOLONG TEA PROJECT臉書粉專

另外其他迅速崛起的還包含一沐日、龜記與五桐號,魏昭寧認為這幾家幾乎都是靠特定幾支特色配料、明星品項,例如一沐日的草仔粿、五桐號的綠茶凍與杏仁凍,取得一席之地。對新品牌而言,品項少、專注在特定領域,「一來是品質較好控管,再來也是比較容易跟消費者溝通,留下印象。」魏昭寧說道。

趨勢2:消費者為價格低敏感族群,就算一杯100多元也有人買單!

今年受各種景氣不確定因素影響,幾乎所有餐飲業態,越往高端走就越辛苦,但手搖飲卻沒有。顧上鈞觀察,比起多數高單價民生消費力道趨緩,但手搖卻相對抗跌。「因為手搖飲再貴也就一兩百元,是相對可負擔的小確幸。」顧上鈞認為,只要品牌訴求的商品價值、體驗能被消費者理解、買單,高單價產品仍有穩定買氣。

麻古茶坊酪梨甘露.jpg
店數只有前兩大手搖品牌一半,卻挺進市占第三的麻古茶坊認為基於經典,持續研發創新口味、限量商品,是品牌不敗秘訣。
圖/ 麻古茶坊提供

比起價格敏感度,穩坐全台市占第三的麻古茶坊品牌行銷部經理張文君認為,主打季節限量商品、推出不重複創新口味,是面對新舊品牌競爭不墜關鍵。

以水果入料為主賽道的麻古,「雖然每季盛產的水果固定,但仍可以嘗試與經典口味混搭,開創新組合。」張文君舉今年全新推出的酪梨甘露,首次將酪梨混搭經典品項楊枝甘露,雖然一杯要價近百元,但7月底上市後銷量是常態口味楊枝甘露的三倍。

延伸閱讀:台灣餐飲業「大內卷時代」來了!年成長僅約6%:併購、代理、拚出海,為何只靠本土沒活路?

趨勢3:統一、全家兩大超商相繼投資,手搖邁入「全時段」戰場

除了新品牌,近期台灣手搖市場最有份量的挑戰者還包含超商業者。全家便利商店、統一超商在過去一年相繼加碼投資手搖市場。全家今年4月宣布,將旗下賣破千萬杯的現做茶飲品牌「私品茶」全面升級為Let’s Tea,而統一超商則在今年6月替其亮相一年多的手搖品牌「「!+? CAFE RESERVE+TEA不可思議茶Bar」」在信義區開出首家街邊店門市。

10.「!+ CAFE RESERVE+TEA不可思議茶Bar」旗艦店首創雙商模概念推出超過30款飲
統一超商今年7月於北市信義區開出的「!+ CAFE RESERVE+TEA不可思議茶Bar」旗艦店首創雙商模概念推出超過30款茶飲
圖/ 統一超商提供

據《台灣手搖茶市場報告》指出,便利商店已占整體手搖市場10%銷售額,在市占上名列第四,雖然在消費力道上,民眾在手搖店的年均消費仍是近3倍,但超商除了據點密集的優勢外,「全時段營業的優勢也能擴大國內手搖戰場。」

即便據報告指出,目前有超過8成的手搖購買行為集中在午餐到晚餐時段,深夜與早餐時段僅佔13%,但魏昭寧認為,超商在時間與地點上的便利性,仍有別於一般手搖店能提供的服務價值。長期來看,比起分食市場,更偏向做大市場。

台灣手搖飲消費行為觀察

觀察未來手搖飲市場發展:突破性的製程技術,可能會是產業下個轉捩點。「目前不管老鳥、新人除了創新口味、聯名IP外,手搖市場可說沒有太多新意。」魏昭寧認為,在原物料開發以及萃茶煮茶技術上,已經長久沒有技術突破,導致市場革新相對停滯。

魏昭寧以舒肥烹飪技術問世後,間接使得多家健康餐盒業者遍地開花,給予連鎖便當業新刺激為例,「目前手搖飲缺乏殺手級應用,而這類新技術可能表現在品質的升級,也可能表現在量上(大規模自動化做茶)。」

延伸閱讀:貴族世家創辦人揭秘:一個孫東寶洗碗工,如何當上連鎖牛排霸主?

本文不開放轉載

關鍵字: #餐飲業動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MIT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高達 95% 的生成式 AI 專案無法創造實際商業價值。問題出在哪裡?不是技術不足,是多數企業僅將 AI 視為「工具」,而非「戰略」,結果往往購買了許多應用卻難以串聯,數據彼此割裂,遂形成新的「數位路障」。

台灣市場也有相同矛盾。《2025 台灣 AI+MarTech 白皮書》指出,近五年軟體工具數量暴增 264%,但企業卻普遍面臨「工具越多、整合越難」的困境。對此,漸強實驗室於 9 月 16 日正式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提出一站式平台,將行銷、銷售與客服的資料流整合,縮短企業從洞察到行動的距離,實踐「重塑商業溝通」的使命。

為什麼必須 AI-First?

2025 漸強年度產品發表會除了展示產品之外,更同步舉辦了「漸強實驗室 x 企業領袖共創圓桌:以AI 重構企業成長引擎」。活動由《數位時代》創新長 James Huang 主持,邀請 Google Cloud 大中華區企業雲端技術副總經理 KJ WU、國泰健康管理顧問資深協理郭怡賢,分享全球 AI 趨勢與導入挑戰。現場超過 50 位 C-level 高層齊聚,包括屈臣氏、kkday、雅詩蘭黛、全國電子等領導品牌,共同聚焦 AI 對企業未來的影響,展現漸強在 AI 轉型議題上的產業影響力。

在這場活動中,漸強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薛覲曾在產品發佈會表示,AI 已成為國家、產業與企業的分水嶺,如:美國人均 GDP 已達 9 萬美元,但增速放緩至 1~3%,因此政府選擇 All-in AI,以重燃生產力引擎;另一方面,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則將 AI 視為「彎道超車」的契機——AI 競爭,儼然成為國家實力再洗牌的契機。

回到企業層面,AI 不只加速工作流,也創造結構性的效率差異。薛覲表示,兩家同樣維持 20% YOY的公司,若其中一家具備 AI 能力,效率差距將被迅速放大。

漸強實驗室
圖/ 漸強實驗室

不過,更根本的挑戰是當 AI 接手重複任務後,員工時間如何被重新定義?如果 AI 僅僅讓回覆更即時、報表更漂亮,價值仍然淺薄;真正的關鍵是讓相同人力創造雙倍產出,或用一半資源達成既定目標。

因此,漸強實驗室提出「AI First、AI Driven、AI Built」的核心觀。對國家,AI 是戰略武器;對產業,是效率槓桿;對企業,則是生存門票。此刻若還選擇觀望 AI,代價恐怕是被淘汰,唯有主動擁抱 AI,才有機會獲得指數級成長。

漸強實驗室三大平台串聯,AI戰略再下一城

為了讓 AI 發揮戰略價值,漸強採取內外並進的策略。一方面重塑內部流程,包括目前約 90% 的程式碼透過 AI 協作完成,開發速度提升近五成;或透過導入 Google AgentSpace 將內部訓練效率提升 40%、業務提案時間縮短 80%。

同時,漸強也將AI經驗沉澱為產品,端出三大平台形成完整的 AI 生態。包括:

MAAC(企業專屬的行銷成長架構師),不再只是發送工具,而能在對的時間將對的內容送給對的人。如保健品牌 Vitabox 使用分眾功能,訊息點擊率提升六倍、廣告投資報酬率成長 3.7 倍;電商 Coupang 則將文案產出時間縮短 70%,團隊效率明顯提升。

CAAC(讓客服與銷售成為 Super Agents),則透過多角色 AI Agent 即時回覆,自動解決八成常見問題,以餐飲品牌為例,導入後對話處理量提升 233%,首次回覆時間縮短至原先的三分之一,成功優化客服團隊效率與工作量能。

DAAC(24 小時挖掘洞察、可自動行動的 AI 數據顧問),作為漸強實驗室的全新產品,定位為全自動 AI 數據分析平台,能將分散於行銷、客服、會員標籤的資訊整合,把以往3~5天的跨部門數據彙整加速到 3 分鐘內完成,並一鍵開啟執行建議,幫助企業立即把握機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漸強實驗室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為終結工具、數據
圖/ 漸強實驗室

漸強整合三大平台構成「AI All-in-one Solution」,形成一個不停轉動的生態系。從 MAAC 完整剖析全通路數據、一鍵觸發自動化行銷,到 CAAC 即時 360° 洞察顧客需求、一鍵啟動專屬對話,再到 DAAC 即時數據分析轉化為行動,一步步幫助企業決策不再依靠經驗直覺,而是由數據與 AI 驅動的最佳智慧。

AI 落地的最後一哩路

從產品戰略可見,漸強將 AI 的運作理解為一個不斷循環的系統:AI Agents 執行任務-結果沉澱為決策依據-經由大模型判斷方向-再驅動新一輪行動。唯有所有環節緊密相扣,AI 才能真正驅動價值;一旦斷裂,就會退化成孤立的單點工具。

因此在產品工具之後,漸強也提出 AI 顧問服務,將多年實戰經驗濃縮打磨,帶領品牌一步步界定痛點、快速試錯、人機分工、持續優化,協助品牌建立能長期演化的系統,讓技術在導入之後,還能持續成長。

薛覲比喻,漸強作為創新歷程就像是「蓋教堂」,目標使命始終如一,唯隨著時代演進,一次次聚焦解決某個挑戰,逐步將藍圖逐步堆疊實踐。走到 AI 時代的分水嶺,漸強不只給出解方,也盼能拋出更大的思考格局,帶動企業讓 AI 成為決策的核心,讓產品與顧問形成互補生態,陪伴企業從工具導入走向結構轉型;當多數企業仍在試水階段,那些率先建構 AI 驅動的組織,將更快抵達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