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各種業態的餐廳成長普遍趨緩,但唯獨一種類別幾乎月月年增率高於整體餐飲業——攻占街頭巷尾的手搖店。
台灣手搖飲市場持續擴張,據經濟部與財政部統計顯示,手搖市場年營業額已達1,300億元,手搖相關門店逾1.6萬家,每月平均有約40家新店開張,但汰換速度同步加快。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副秘書長顧上鈞指出,一家新手搖店的壽命,已從以前的半年壓縮到「三個月內定生死」。
即便國內手搖店已是殺成紅海的成熟產業,但仍有後進者持續投入,據《數位時代》獨家取得調研機構尼爾森愛科於8月發布的《台灣手搖茶市場報告》指出,目前國內手搖品牌市占超過2%以上的前12大品牌中,有3家是近十年內成立的新品牌。顯示挑戰者若能把握市場趨勢變化,也可能抓住突破機會。
《數位時代》訪查多位手搖飲業內人士以及品牌業者,整理近年國內手搖飲的3大消費趨勢:
趨勢1:專注單一賽道更吃香,如一沐日草仔粿、五桐號杏仁凍
「手搖店講究點位,而國內多數黃金點位幾乎都被20年以上的老品牌占據。」開吧餐飲顧問創辦人魏昭寧指出,對許多台灣消費者來說手搖飲就像日常剛需,只要是開在高人流的通勤必經之處,老品牌即便在產品與行銷上沒有太多創新,光憑幾個長青品項就能屹立不搖,相對其他餐飲業態,對新秀的挑戰更險峻。
但觀察近幾年在市場崛起的後進者,魏昭寧認為專注在特定賽道上的品牌更有機會勝出。例如主打各種烏龍茶的得正,成軍5年就憑著全台不到200家門市,成為銷售額第四大的手搖品牌(超商除外),其單店銷售額幾乎是業界均值的兩倍以上。
另外其他迅速崛起的還包含一沐日、龜記與五桐號,魏昭寧認為這幾家幾乎都是靠特定幾支特色配料、明星品項,例如一沐日的草仔粿、五桐號的綠茶凍與杏仁凍,取得一席之地。對新品牌而言,品項少、專注在特定領域,「一來是品質較好控管,再來也是比較容易跟消費者溝通,留下印象。」魏昭寧說道。
趨勢2:消費者為價格低敏感族群,就算一杯100多元也有人買單!
今年受各種景氣不確定因素影響,幾乎所有餐飲業態,越往高端走就越辛苦,但手搖飲卻沒有。顧上鈞觀察,比起多數高單價民生消費力道趨緩,但手搖卻相對抗跌。「因為手搖飲再貴也就一兩百元,是相對可負擔的小確幸。」顧上鈞認為,只要品牌訴求的商品價值、體驗能被消費者理解、買單,高單價產品仍有穩定買氣。
比起價格敏感度,穩坐全台市占第三的麻古茶坊品牌行銷部經理張文君認為,主打季節限量商品、推出不重複創新口味,是面對新舊品牌競爭不墜關鍵。
以水果入料為主賽道的麻古,「雖然每季盛產的水果固定,但仍可以嘗試與經典口味混搭,開創新組合。」張文君舉今年全新推出的酪梨甘露,首次將酪梨混搭經典品項楊枝甘露,雖然一杯要價近百元,但7月底上市後銷量是常態口味楊枝甘露的三倍。
趨勢3:統一、全家兩大超商相繼投資,手搖邁入「全時段」戰場
除了新品牌,近期台灣手搖市場最有份量的挑戰者還包含超商業者。全家便利商店、統一超商在過去一年相繼加碼投資手搖市場。全家今年4月宣布,將旗下賣破千萬杯的現做茶飲品牌「私品茶」全面升級為Let’s Tea,而統一超商則在今年6月替其亮相一年多的手搖品牌「「!+? CAFE RESERVE+TEA不可思議茶Bar」」在信義區開出首家街邊店門市。
據《台灣手搖茶市場報告》指出,便利商店已占整體手搖市場10%銷售額,在市占上名列第四,雖然在消費力道上,民眾在手搖店的年均消費仍是近3倍,但超商除了據點密集的優勢外,「全時段營業的優勢也能擴大國內手搖戰場。」
即便據報告指出,目前有超過8成的手搖購買行為集中在午餐到晚餐時段,深夜與早餐時段僅佔13%,但魏昭寧認為,超商在時間與地點上的便利性,仍有別於一般手搖店能提供的服務價值。長期來看,比起分食市場,更偏向做大市場。
觀察未來手搖飲市場發展:突破性的製程技術,可能會是產業下個轉捩點。「目前不管老鳥、新人除了創新口味、聯名IP外,手搖市場可說沒有太多新意。」魏昭寧認為,在原物料開發以及萃茶煮茶技術上,已經長久沒有技術突破,導致市場革新相對停滯。
魏昭寧以舒肥烹飪技術問世後,間接使得多家健康餐盒業者遍地開花,給予連鎖便當業新刺激為例,「目前手搖飲缺乏殺手級應用,而這類新技術可能表現在品質的升級,也可能表現在量上(大規模自動化做茶)。」
本文不開放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