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快速駛過,山洞一個越過一個,霎時間太平洋就這樣出現在眼前像是觸手可及般,迎接而來的更是煦煦暖陽灑下,好不愜意。「這就是花蓮啊!大自然美景就是我們最珍貴的資產,」花蓮縣縣長徐榛蔚笑著說,正因有著這些瑰寶,讓她很早就將施政重點與聯合國永續發展17項目標(SDGs)結合,不只是打造了有機農業首都,更將永續概念融入花蓮日常成為DNA,在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習題裡,找出屬於花蓮的平衡。
說起永續,在徐榛蔚眼裡不只是與自然環境的對話,更是如何把人才這個同樣珍貴的資源善加對待,為地方產業的發展起到正向影響的作用。「人留下,花蓮才有機會。」徐榛蔚鏗鏘有力的說著她心中的堅持。對此,她不藏私的分享了這些年對於青年人才的四大策略。
落實人才四大策略,積極推動創新創業發展
首先是育才與培才。徐榛蔚說,提升創業環境、打造宜居城市是吸引人才回流的關鍵之所在。因此縣府成立了青年發展中心,設立花蓮新創基地與創業加速器,希望透過一站式服務提供青年創業家們創業門診諮詢、培力課程、大師講座、輔導業師群、青創貸款及利息補貼等多項服務,為創業之路累積更多能量,並且用更完整的資源與協助,讓人才在花蓮安心落葉歸根,培育成成未來產業的大樹。
而有了培育人才的肥沃土壤後,徐榛蔚緊接著要做的是攬才與留才。藉由與花蓮在地各產官學研等單位,整合多方領域資源,跨部門攜手孵育未來人才並推動各項青年福利政策,包括了青年住宅、婦嬰政策、長照2.0福利等,讓留在花蓮的青年與家屬能有更完善照顧。與此同時也擴大規模成立創生聚落,為地方厚植創業動能與人才,創造翻轉屬於花蓮特有的產業力、地方力與創造力。
正因為徐榛蔚相信,創新創業是推動產業轉型的重要火種,更是目前全球主流趨勢,因此在她掌舵的這些年,亦積極訂定多項戰略計畫協助產業順利轉型、奠定創新創業在花蓮發展的機會,包括成立新創基地,從孵育、育成到加速等三步驟,藉由資源挹注推動花蓮地方創生的團隊厚植實力,也確實讓外界開始看見過去的耕耘所結出了豐碩果實。
花蓮新創團隊屢獲佳績,策劃Meet花蓮為地方攪動社群影響力
徐榛蔚開心分享到,2022年獲得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得主之一的「蒔煦」,就是縣府青發中心輔導進駐的團隊。創辦人鍾汯佑在2018年東漂花蓮創業後發現,地方產業需要注入轉型量能,因此聘用二次就業婦女採集原住民葉材作為包裝,成功研發「山胡椒茶包」,創造原鄉綠經濟、也寫下花蓮地方創生的成功典範。
另外,徐榛蔚也說同為縣府青發中心輔導進駐團隊的「昶宇微型水力發電(廣太綠能)」,靠著利用圳路或既有水利設施進行超低差水力發電,達成能源自主及轉型的目標,不只晉級112年創業歸故里創新創業競賽、積極備戰決賽,更在2023年Taiwan Startup World Cup臺灣新創世界盃創業競賽中,自120組團隊裡脫穎而出打入前15強,展現花蓮在循環經濟、綠色能源產業這些年的推動下重要的新創成果。
同時徐榛蔚也趁勝追擊,在今年首度與國內最大創新創業社群平台「Meet創業小聚」共同打造第一屆Meet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我想透過這個平台讓在地產業、青年創業朋友還有花蓮鄉親有機會看見創新量能的影響力。」徐榛蔚如此說著,也因此首屆的Meet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從永續ESG、觀光旅創、數位創新到精準醫療、長照等解決方案的新創團隊,共計70逾家都齊聚一堂,為花蓮傳統產業帶來許多轉型契機的解決方案。
同時,在展會上也舉辦了「國際青年創業論壇」與「永續成長的明日商業論壇」兩場大型活動,分別邀請到來自日本與韓國在產業轉型與地方創生都極有見解與觀點的國際級講者。徐榛蔚表示,花蓮的創新量能不僅要走上國際舞台讓世界看見,引入國際資源與視野讓花蓮鄉親朋友以及青年朋友看到整個世界的轉變及臺灣的新能量、新活力、新產業及新農業,這對於未來發展將有非常大的影響。
「你看我們花蓮是多麼幅員遼闊!」徐榛蔚手指向地圖,鄰海、背山,不同的鄉鎮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故事值得去探索跟挖掘,用永續精神成為花蓮日常,讓在地人才、東漂青年都能在此共同為地方創造價值,而作為花蓮縣大家長的她,更會肩負起推動適地適宜、有力有感的政策,攜手青年創業家們共同為花蓮的未來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實踐「花蓮走向國際,世界走進花蓮」的遠景跟目標。
花蓮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