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在創意的場域裡被激盪出火花?由臺灣產學策進會執行的DigiWave 數位科技藝術展每年都嘗試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攜手用創新與實驗精神回覆這個難題,也希望跟體驗者共同探討這股新浪潮,透過實驗性技術開發與數位服務結合新興數位技術,打造「創作者的實驗場域」,讓民眾意識數位科技的重要性,提高數位素養、推動數據分析與產品優化,進而促進產品商模化,自 2019年到 2023 年,短短五年內就創下逾 140萬參與人次、更鏈結 118家異業合作。
今年第五屆 DigiWave 延續不斷創新的精神,以生成式 AI 為主軸結合沉浸式數位藝術展演與首辦光島音樂祭,放大「科技 x 創意」帶來的影響力,帶領體驗者深入奇幻的「LATENT SPACE」數位異次元。「我們以『探索未知的未知(Discover Unknown Unknowns)』作為主題策展,」DigiWave LATENT SPACE 的策展人暨行也有限公司創辦人林少菲這麼說。
在偌大空間裡,如何為體驗者創造五感的沉浸式體驗,又能在這短短數分鐘內帶給他們刺激、反思科技將可能帶來的影響,並融合知識傳遞與娛樂體驗,帶領體驗者深入數位潛在空間,探討科技與人類的依存關係,是為本次策展的主要核心精神。
第一站 Portal:與雷射光束的親密接觸,感受真實虛擬的交界
今年的 DigiWave 展區中,打造出名為數位潛在空間的 LATENT SPACE ,把這個數位異次元裡存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透過三展區的規劃一同去探索。林少菲說從歷史脈絡回溯人類與科技的依存可以發現,人類擁有探索未知的好奇與發現未知後的衝擊與再塑,是我們仍能推進生活型態演變的核心,而此刻我們正尋著過去及現存的痕跡,偕同人工智慧的幫助,去猜測、推斷所有未知的可能。透過設計單一線性路線希望讓體驗者逐步卸下框架、走進 DigiWave 想跟大家說的訊息裏,感受生成式 AI 正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何種轉變與刺激,透過科技溝通與展覽形式呈現,促成讓生活前進的下一波浪潮。
第一站,在多重的雷射光束,不斷躍動、疊合之下,展開前往潛空間的通道,林少菲想打造一個虛擬電腦世界與真實人類世界的交界點,稱之為「Portal」。在人工智慧的世界裡面每個訊號的交會都是刺激,也因此採用 TouchDesigner 串接起 28 台雷射裝置,共計 168 條雷射光束及聲音設備進行表演編程,在這短短 3 分鐘的聲光演出裏面,DigiWave 想傳達的就是當人工智慧感知到刺激後,訊息在網路中快速傳遞的化學效應,直到達到臨界點後,便開啟前往即存在又不存在的空間-LATENT SPACE 閘門。
「你會先在這裡沈澱自己,」林少菲說從戶外光明的世界進入到室內幽暗的空間裡,體驗者的五感一直在接收新的刺激,第一站她希望讓體驗者們能開始打開所有感知,在沒有互動的情況下先靜止暫停、然後期待接下來 DigiWave 要揭開的各種好戲。
第二站 Features : 1 秒鐘的捕捉, NeRF 技術把個體瞬間幻化數位立體
往下個空間前進,這裡被稱作是「 Features 」。在被架設好的 20 台攝影機前面,無論是騰空跳躍、仰頭大笑,甚至是翩然起舞,它們僅需要 1 秒鐘時間就能捕捉你的動態神情與姿勢,透過精準運算分析,重現你瞬間的動作,並且在 60 秒後你就能收到由這 20 台相機拍攝的立體成像,令人相當驚豔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技術的魔力?
隱藏在 Features 背後的是對於突破科技的渴望和不滿足。對於這樣的設計,林少菲說「 Feat ures 」裏面這些架設好的 20 台攝影機,能把屬於你個人的毛髮、服裝、材質等各式特徵瞬間捕捉,並用數位化的形式儲存在 LATENT SPACE 這個空間裡,或也可以想像成一個全新的元宇宙。她想策劃一場屬於「探索未知的未知」的獨特語言,因此攜手擁有創作與研發量能的團隊並克服技術困難,而他們正是修雷公司,利用 NeRF 神經輻射場的生成技術,讓 60秒能瞬間完成影像整合的超高難度任務。
作為研發及整合最新技術及軟體開發之新銳品牌,修雷公司專精於高解析度 3D 掃描、立體 VR/Live VR 、 5G 技術、軟體系統開發及整合、導航無人機/穿越機、電腦繪圖及視覺特效,為顧客提供專業且客製化解決方案。
「 1 秒捕捉、 60 秒生成這個速度現在是獨步全球,」修雷公司創辦人莊定一興奮分享。這目前是國際唯一、地表最快的 NeRF 子彈時間體驗,不僅吻合策展方向,更符合 DigiWave 想將新銳技術帶到大眾面前的使命感。莊定一說這個原型(Prototype)將還在學術研究階段的NeRF 技術成功應用於商業體驗,具有極高前瞻性。同時突破了以往技術對於毛髮、有機物質和光線的限制,能還原真實的 3D 人像提前部署至元宇宙,具有極大潛力,相比過往技術,想達到本次效果需耗時 10 倍的硬體數量和運算速度,修雷公司的成果令人驚艷。
看在莊定一眼裡,將會是顛覆未來產業的一項關鍵技術,「包括地圖街景都能打造出具真實感與立體感的體驗,」可以說 NeRF 將改變未來內容創作產業的生態,更希望能透過本次實證於 DigiWave 落地的體驗,而後鏈結並輸出於國際創造海外商機。而對林少菲來說, LATENT SPACE 不只是個體的存在,也包含了集體共創的可能性。所以走過了「Features」,最後一站將來到屬於群體記憶與創作的場域:「共融 Inclusion 」。
第三站 Inclusion :刺激、互動與共創,生成式AI與群眾依存的關係鏈
穿過了一小段黑暗,映入眼簾的是充滿奇幻又科技感的空間。球池裡藏有數不盡的白球,或站、或互動、或丟擲,在共融「Inclusion 」空間裡體驗者可以恣意的與旁人一同創作,並期待最後的成果,這就是 DigiWave 在最後一站希望帶給大家的訊息:共同探討人類與科技的依存關係,如何在集眾人智慧之大成的生成式 AI 面前,透過群體互動與對話,思考科技的含義。而在這個空間裡,DigiWave 找來了夢想創造團隊一起攜手打造。
夢想創造的拿手絕活是以藝術創作者為核心並整合導演、設計師、動畫師與研發人才,致力於廣告、影像創作、互動媒體與後期產業技術革新,近年來不僅啟動全台首座 MR 沉浸式劇院,更承接許多大規模互動專案,展現出夢想動畫於數位互動領域的執行力與多樣性,同時也能夠依照不同需求,以各式新媒體技術客製化創造令人驚豔的沉浸式大型五感互動體驗。
「從具象轉變成抽象創作,對團隊來說確實是個挑戰,」夢想創造總監吳文琪侃侃而談這次與DigiWave 合作的經過。互動式沉浸體驗一直是夢想創造團隊的強項,不過如何用抽象概念為體驗者帶來深度溝通?她思來想去決定用球池、互動科技、AI 運算與數位藝術等不同構面, 打造這次 Inclusion 體驗空間。並透過趣味,好玩的互動性及沉浸式體驗,將目標受眾的年齡層從 18 至 30 歲擴展至 4 至 60 歲。這種方式不僅能將知識有趣地傳遞,還促進不同年代和文化背景體驗者之間的交流。同時,透過這種體驗,我們能夠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新科技所帶來的益處,並在體驗過程中創造共同的回憶,凝聚共同的故事。
數以萬計的白球象徵著AI神經元,而 360 度環繞的牆面則放映著由夢想創造團隊所建構的互動情境,體驗者無論是用擲球觸及還是拍打都能產生刺激反饋,每個答案都能為AI運算生成帶來貢獻,並且透過四道簡易的複選題集結眾人答案,最終將獲得即時生成的群體共創 30 秒成果影片,「這是個開放式的結果,」吳文琪說希望當眾人的意識交流下,才有可能在龐大的系統知識中找到屬於人類未來的方向與解答。她還透露,最終的劇本其實有小彩蛋,包括 1997 年深藍電腦首次打敗人類棋王、卡通哆啦A夢與大雄如同人工智慧與人類的關係,其實都是想傳達一個概念:科技離我們並不遠,現實生活中它可以是輔助我們的工具,而在漫畫裡則可以是我們的好朋友。
為了讓體驗者能沉浸在被團隊精心設計且充滿美感的程式碼中,夢想團隊在背後隱藏許多關鍵咒語與美術意識的堆疊,也再次回應了「Inclusion」的創作精神,是綜合了理性的科學與程式與融合感性的體驗設計以及美術藝術視覺而成,把AI生成最生硬的咒語,轉化有趣且震撼的互動體驗,讓所有觀展者可以毫無門檻的體驗這時代最新穎的創作手法。
「其實未知的世界並不可怕,」林少菲在完成了這次 DigiWave 的策展後也漸漸感受到,科技所能帶來的正面影響,人類更將依循著這個路徑去找出相對應的策略以及協作方式,「除了保有開放的心態,我們相信唯有跨越才能發現無限可能。」或許,在山的另一頭正有著美好的景色等著我們,帶著經驗無懼前行才是擁抱未知最舒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