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總是苦於學習新科技?活到老如何學到老?帶你剖析5大必經關卡
【觀點】總是苦於學習新科技?活到老如何學到老?帶你剖析5大必經關卡

「沒有人心甘情願成為老人,都是不得不服老。上次我發現自己身體老了,是在河濱慢跑時想全力衝刺,結果還沒用出全力就感覺身體快要跌倒──年輕人不要笑,等你在某個冬天早上醒來時,腳踩下床突然感覺膝蓋一陣痠軟,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等等,你會說,雖然身體老化無可奈何,但我們可以保持年輕的心啊!沒錯,但我發現自己連心理都變老的瞬間,就是在麥當勞點餐機(這項偉大的新科技)之前。

我發現自己很難從選單中找到想吃的東西(只好快速按了一份套餐),對於如何結帳也沒有把握(即使有LINE Pay綁信用卡還是會擔心,如果條碼刷失敗會重複扣款2次嗎),接下來的取餐流程更感到陌生(其實就是看號碼等,但第一次還真有點手足無措呢),以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只要櫃台人員叫我回去用點餐機,我就乾脆走出門口換一家吃。

自己陷入困境時才想起,家裡電視換機上盒的時候,我還笑我媽不會用新遙控器呢,她手機卡住跟我求救,我也是一臉不耐煩:「這麼簡單都講過幾次了怎麼還不會?」現在自己反倒是逃避新科技的那個人。世事輪迴果然報應不爽。

關於老人面對新科技的困難,有許多切入點,最不需要就是抱怨和情緒勒索。前不久在臉書看到一篇文(看我還在用臉書就知道是老人了),討論麥當勞點餐機讓多少阿公、阿嬤家卡在面前,想求助櫃檯人員,卻被要求只能用機器點餐,使得撰文者點完餐後,忍不住充當店員幫在排隊的老人家點按,救完一位又一位;結論是這一帶常有老人來幫孫子買麥當勞,他們如此無助,服務業的本質難道不是多一點人情味嗎?

麥當勞點餐機
新科技並非所有年齡層的人都能快速上手,像是麥當勞的點餐機,讓許多長輩相當「苦手」。
圖/ Shutterstuck

新科技沒那麼難!別變情緒勒索魔人

我在想,比起訴諸人情味,叫孫子們自己來買麥當勞會不會更快,還能買回家孝敬阿公、阿嬤享天倫之樂?畢竟有回我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場合,問大家使用點餐機是否曾感覺困擾?結果答案呈現一面倒,異口同聲對我說:「不用和店員講話真是太輕鬆!」只有我這種老人堅持不掃QR Code而想找店員點餐,都沒想到店員可一點也不想跟我說話。此外,我教自己媽媽用手機都不講人情味了,難道還指望時薪打工人員很有耐心地教會我媽(以及我本人)使用點餐機?太不切實際了吧。

痛定思痛,發現自己面對新科技開始出現困難,還從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走到接受(acceptance)的悲傷五步驟,我決定遠離抱怨和情緒勒索,好好研究老人(我自己)為何學不會新科技,以及改善的可能性。當然,這不是一份嚴謹的學術整理,只是基於個人困擾、蒐集資料後的小小歸納。

長輩圖效應,「朋友都在用」必然跟風

我把自己面對新科技的困擾彙整為5個方面:主觀的意願、客觀的困難、生理的退化(這個面向在本身老化之前完全沒有注意到)、心理的憂慮,以及成本的考量。

第1點是「主觀的意願」:在經典的「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中,一種新技術出現,使用者首先要感受到「易用性」與「有用性」,才會產生想使用的動機,化成實際的「使用行為」,最終養成「系統使用」的習慣。如果沒有主動想用,當然不會接受新科技。

個人經驗中,人際影響很關鍵,如果家人、朋友都在用、傳LINE就可以跟大家聯絡,無論幾歲的老人都能很快學會傳LINE──還會設定不同群組搞小圈圈,並在製作早安圖的技術上展開軍備競賽呢。反過來說,若是認為「用這個又沒好處」、「我現在這樣很好,不需要這些新功能」,接受新科技就非常困難。

在這裡不怕丟臉的坦承,我是寫稿這周才開始學著用Discord,還不是因為半夜睡不著,突然好想聽朋友聊天內容(他們早就在用Discord),問了半天才得到邀請連結加入頻道,但目前還沒聽到聲音……,雖然很快就產生困難,但基於「想聽朋友講話」的動力,肯定會想辦法搞懂。

這也就帶出了第2點「客觀的困難」:有句名言是「任何35歲以後的發明,都是違反自然秩序的東西。」足夠進步的科技都跟魔法沒兩樣,青春期接觸的事物可以自然學會,因為我們和這些科技一起長大,但對年紀愈大的人來說,新科技愈難適應。舉例來說,在手機和平板裡代表「回到上一步」的折返箭頭符號,或是代表「刪除」的垃圾桶圖案,對我來說是反射動作,但對某些長輩來說,可能是無法理解的介面,連要刪除一張照片都不知道怎麼做。

因為缺乏必要知識,或是不了解科技背後運作的原理,讓新科技變得難以操作,比如家裡新換了藍牙喇叭,為什麼不能接一條線到電視就好,還要確認有沒有配對成功這麼複雜呢?類比式的開關很直覺簡單,為什麼要變成一層層的選單,搞得我根本不知道這個開關在哪一層呢?更何況每更新作業系統一次,按鈕的位置又變得有點不一樣,這次好不容易學會的點餐機,下次去的時候介面又更新了一次,愈不常去就愈不會用。

良好的介面與服務流程設計,是降低客觀困難的方法,但仍有極限,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都會逐漸產生第3點「生理的退化」:比如現在我一收到文字檔案,首先就是把顯示比率開到150%,並心想這麼小的字誰看得到?明明還是菜鳥編輯時,100%的顯示比率一點障礙也沒有。

elder uses phone
年紀愈大的人,由於缺乏必要的知識與生理狀況的衰退,在學習新科技上會變得較為困難、不靈敏。
圖/ Shutterstuck

人的視力從40歲開始退化,其他如聽力、記憶力也不例外。教長輩用手機時,你會覺得他反應也太慢,然而有些時候可能真的「看不到」你說的選項在哪裡;或許明明努力記得的流程,等你一離開他又忘記。甚至隨著年紀變老,手指皮膚也會產生變化,有可能導致在平板螢幕的觸控變得不靈敏。各種生理狀況的退化,在我親身經歷前的確無法理解,但在開始退化後,又已經是無法逆轉的每下愈況了。

於是進入第4點「心理的憂慮面向」:因為生理退化愈來愈不靈敏,開始覺得自己很笨,每次接觸更新的科技產品,就更擔心學不會變得更笨,這是對自己失去信心的負面循環。學習過程中挫敗、沮喪,久而久之裹足不前,也是人之常情。

其次,也有面對新科技產品的未知恐懼,由於必要知識的不足(在「客觀的困難」提過),擔心胡亂操作會把東西弄壞,「這個按下去會不會當機?」「這個下一步是不是就要付錢?」因為不確定出錯的代價,乾脆停在這一步比較保險,回想小時候學習新東西,都是在錯誤中摸索學得最快,一旦產生未知的恐懼,不敢隨便「玩弄」新科技產品,學習過程自然也會停滯下來。

depression
面對新科技時,許多人因未知的恐懼與擔憂而漸漸失去學習的信心,進而停滯裹足不前。
圖/ Shutterstuck

還有另一種心理憂慮是關於資料與隱私的安全性,「要我註冊,是不是資料都被拿走了?」「要填信用卡號碼,會不會被盜刷?」不了解個資的保護方法,不確定各種資訊會被流傳到哪些地方,也是對新科技的一種阻礙。

長保正向心態,別一味「打老人牌」

最後還有一層,五、成本的考量:「如果一個東西沒壞,就別修理它。」如果這個東西我現在用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升級新科技?(如此又可循環到第一點的主觀意願)畢竟新產品得花錢買;當轉換的成本大於預期效用,停在原處也不是不能理解。

再次不怕丟臉地坦承,我光是努力嘗試用銀行App進行「無卡提款」,就經歷過密碼輸入錯誤(不知道錯誤幾次會鎖卡所以不敢繼續,未知的恐懼),終於重新設定(原來無卡密碼和提款密碼不能一樣),之後卻又忘記無卡提款密碼(記憶力衰退和自信心低落),覺得以後乾脆帶提款卡去ATM領錢就好(懷疑學習成本這麼高,效益在哪),最後終於因為出門跑步想買豆花身上又沒帶錢,覺得必須把這個功能學起來,刻意練習無卡提款大約5次後,才終於記下整個流程,成為科技接受模型裡的「系統使用者」……。這份辛酸血淚,讓老人家拉下臉來委屈地向人求助,接受新科技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喔。

時至今日,我依然沒用過Tinder交友、沒叫過UberEat或FoodPanda外送,也沒有試過當紅的人工智慧ChatGPT,還是在掙扎學習Discord,如此寫一篇「老人為何學不會新科技」感覺正好。仔細想想,是不是每一種新科技都有其必要?使用後真的會讓生活變好嗎?的確是可以繼續思考的主題,我認為人到了一個年紀後,從外在繽紛世界轉為專注內心、簡化生活是必要的,慢慢被時代淘汰也沒有不可以。

然而,為了不成為討厭的老人,面對以上科技難關請保持正向心理,不要自暴自棄說「我老了,不用學這個」,也別愛面子又老羞成怒,一出錯就情緒勒索說社會沒人情味,假借「機器很冰冷,還是人有溫度」的名義,其實根本懶得學,只想得到免費服務,以為打出一張老人卡,別人就要把你服侍到妥妥貼貼,真的,敬謝不敏。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