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要福利的別來!貝佐斯為何只錄取「傳教士」員工?一文看懂顧客至上的背後邏輯
只想要福利的別來!貝佐斯為何只錄取「傳教士」員工?一文看懂顧客至上的背後邏輯

貝佐斯每年都會寫信給亞馬遜股東,而我們也可以從字裡行間窺見他的經營遠見與策略哲學。亞馬遜1997年的股東信內容堪稱經典,因為貝佐斯在信中提及的企業藍圖至今仍被亞馬遜奉為圭臬,也是所有新創公司期望成為「商業巨星」的榜樣。貝佐斯在信件開頭先是列出了公司的核心成長數據,接著又告訴股東們今天是網際網路的「第一天」(Day 1),在多如繁星的機會中,他永遠都會將目光投射在地平線的遠方,而不是腳下的土地:

「一切都是為了長遠的發展,衡量亞馬遜成功與否的那把尺,就是我們花長時間創造的股東價值(Shareholder Value),這是所有亞馬遜員工的信念。只要能夠拓展並鞏固當前在市場的龍頭地位,股東價值自然就會節節高升。當市場領導力強,經濟模式就強,市場領導力象徵的是更高的收益、更高的盈利能力、更卓越的資本流動速度,以及豐厚的投資收益。

亞馬遜做出的所有決策都是基於此理念,我們首先用最能彰顯亞馬遜市場領導力的幾項指標來衡量自身,包括顧客與收益成長、顧客回購率,以及品牌力量。在戮力打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零售電商事業時,我們會繼續投資、拓展並利用亞馬遜的客群、品牌與基礎設備。」

從很多方面來看,這封股東信的內容其實就是網際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是指由1995~2001年間,眾人盲目崇拜網際網路與科技新創公司所引發的經濟危機)時期的經典表述,此時所有人都認為能透過數位技術直接接觸消費者的公司不僅能帶來無限商機,成長力也無可限量。這種觀點多少都令市場高估了網際網路公司的價值,彷彿損失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是否具備野心。但你是否發現「顧客」一詞在貝佐斯的商業模式中頻繁出現?

這封股東信的另一段次標題名為「顧客至上」(Obsess Over Customers),這種聚焦於顧客的態度與調整公司服務以創造最佳消費者體驗的渴望,正是支撐亞馬遜成長的骨幹結構。貝佐斯將來在與潛在合夥人和投資者開會時,都會刻意安排一張空的椅子,並告訴眾人這是顧客的座位。這種戲劇化手法的目的是要提醒在場所有人,無論上位者達成哪些決議,對終都必須導向顧客價值(Customer Value)。

貝佐斯在1997年的股東信中還說:「由於我們將重心放在公司長遠的發展,所以決策與權衡事物的方式可能會與其他公司不同」,並用條列方式詳述自己的觀點。以下為信件內容摘錄:


「……我們的投資決策不考量短期利益,而是考慮長期市場領導力。」

「我們不會小心翼翼,而是會做一些大膽的投資,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從中嗅到市場領導力優勢。」

「……我們會將成長視為首要任務,因為相信只有公司規模夠大才能實現我們的商業模式。」

「我們會持續招聘並留住懂得變通的人才,並以認股權取代現金獎勵。」

網際網路泡沫最終在2000年初破裂,而在現金流與生存的現實壓力下,亞馬遜也不得不修改其成長至上的經營理念。但由於貝佐斯堅持長期擴張和聚焦顧客,再加上團隊不懈的努力,使得亞馬遜的規模仍持續發展,並在大多數公司面臨倒閉與被併吞的命運時得以存活下來。

bezos_貝佐斯_shutterstock_1399561367拷貝.jpg
圖/ Shutterstock

最愛雇用理科人!想進入亞馬遜這項特質不可少

亞馬遜的集資長達三年(自IPO日算起),幕後的推手除了貝佐斯與亞馬遜傳達的必勝信念,還有當時社會對網際網路股票的狂熱。從1998∼2000年間,亞馬遜透過銷售債券與其他方式募得了22億美元,並將這筆錢全數投入能夠促進公司成長的業務,包括招聘員工(技術人才與一般員工)、建置配送場地、研發創新科技、收入流與服務,以及收購其他公司。

在招募新員工時,貝佐斯對管理也產生不同於以往的看法。貝佐斯喜歡有執行力且渴望成功的員工,必須有聰明頭腦,還要具備產業資深員工身上少見的技能與知識,所以他對科學家跟數學家相當青睞—認為這些人懂得用新的、有深度的角度看待事物,而貝佐斯也常指派他們從事大多是由專案經理或有經驗人員負責的職位。

一言以蔽之,貝佐斯想要的是能顛覆產業的人才。他在2017年接受雷根國防論壇(Reagan National Defense Forum)訪問時列出了理想亞馬遜員工應具備的三項特質,以及職員工作的環境。總的來說,貝佐斯想找的是傳教士(Missionaries),而不是傭兵(Mercenaries)— 傳教士會因為想成功而越變越強,傭兵只在乎福利 ,貝佐斯說:「傳教士在乎自己肩負的使命,這一點也不難理解。有時候公司提供的福利反而會讓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員工可能會心想:『我不是很喜歡這間公司的使命,但我喜歡上班時有免費的按摩服務。』」

除此之外,貝佐斯在營運管理也是遵循「能省則省」的原則,所以不會隨便發放員工福利。他希望員工的動力來源是自身價值觀,以及想達成目標的衝動,每天都在計算何時才能加薪的員工不是他要找的人。此外,貝佐斯也知道公司必須提供合適的環境,讓傳教士發揮熱忱。他說:「如果決策速度太緩慢,公司當然也有可能留不住人才。誰會想待在一間不能讓自己大展身手的公司?他們會先觀察一陣子再告訴你:『我很支持公司的使命,但這裡決策的速度實在太慢,導致我什麼事都做不了。』這才是像亞馬遜這樣的大企業該擔心的事。」

亞馬遜近乎狂熱的執行步調(包括倉庫營運)這些年來都一直為人詬病,而能夠跟上貝佐斯腳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他也重新定義了工作環境的概念。因為貝佐斯從來都不會去約束員工的野心,所以工作環境在他眼中就是「展現野心」的場所。他後來建立了一套獎勵系統,為主動用創新方式提升亞馬遜運作效率的員工加分,即便最後他們的做法失敗了也無所謂。從這一點能看出貝佐斯除了重視員工的技能,也在意他們的思維方式。

限編輯使用_亞馬遜_Amazon_倉庫_1514808617
圖/ Frederic Legrand - COMEO via shutterstock

挖角沃爾瑪主管引官司纏身!貝佐斯:只招聘最優秀人才

隨著亞馬遜的招聘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員工數量也開始大幅增長,面試員在評估主管級別的應試者時,會側重於此人是否具備讓公司「快速成長」的潛力。此時的亞馬遜從美國零售業鉅子沃爾瑪(Walmart)挖來不少主管,目的是想獲得他們對商品處理、配送的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知識,以及處理消費者和商店資訊的策略。亞馬遜在此階段攏絡的優秀人才包括前美國陸軍遊騎兵兼沃爾瑪前資訊系統部副主任瑞克.達爾澤爾(Rick Dalzell),貝佐斯等人花了好一番功夫才說服達爾澤爾轉戰亞馬遜,並任命他擔任公司資訊部主管與資深副理,負責開發電腦化銷售系統與配送系統。達爾澤爾加入亞馬遜的時間是1997年,並在為公司效力十年後於2007年退休。另一位從沃爾瑪投奔亞馬遜的員工是吉米.萊特(Jimmy Wright),他來到亞馬遜後擔任的職位是配送部門副理。

亞馬遜的獵頭行動共計收獲了十五名沃爾瑪現/前任員工與顧問,被這批出走潮激怒的沃爾瑪於1998年向亞馬遜提告,指控他們竊取沃爾瑪商業機密與抄襲公司作業流程。這場官司於2002年落幕,判決結果傾向亞馬遜,沃爾瑪連一毛錢賠償金都拿不到,而亞馬遜只須調動公司內某位關鍵員工的職位,並限制其中八名員工的工作業務即可。

事實上,亞馬遜在二十世紀年末網羅了一大批才能出眾且滿腔抱負的人才,沃爾瑪員工只占其中一小部分。這群人有曾在大型企業公司中擔任高階主管的老將,也有剛從大學畢業,缺乏經驗但卻充滿幹勁、想法前衛的年輕人。走進亞馬遜大門的人一波接一波,但離職的人也不少,有些是被工作量壓得喘不過氣,有些是表現無法達標,還有些是被虎視眈眈的新進員工淘汰,其中就包括亞馬遜元老謝爾.卡潘於1999年離職。

貝佐斯一直堅守招聘最優秀人才的理念,而為了讓所有工作人員相信此理念,他在1999年發起了「標準守門員計畫」(Barkeeper Program),也就是讓一名公正的第三方員工參與面試過程,藉此網羅卓越的技術人員,但前提是此人之前招聘的幾名員工必須表現良好。藉著計畫可以向員工傳遞一個訊息,那就是所有人都能透過招募優秀員工(即使比自己優秀也無所謂)提升自己在公司的地位。「標準守門員計畫」現在已經更名為「抬桿者計畫」(Bar Raiser Program),其標榜的理念是—每位新進人員的表現都必須優於半數現任同職位員工。

亞馬遜的高速成長代表公司需要更多空間與人力,而亞馬遜早期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缺乏空間與揀貨系統來應付絡繹不絕的訂單。光是一九九九年,就花了三億美元在全美興建配送中心,雖然這些廠房都配有自動訂單處理與包裝系統,但卻高度仰賴人力。在幾次聖誕節前夕的加班事件中,就連資深管理者也必須親自到倉庫幫忙,以確保顧客們都能趕在聖誕節前收到商品,這表示許多員工都必須在車上或辦公室過夜,或取消原本計畫與家人一起度過的聖誕假期,又或是連續好幾個晚上趕工出貨。這種全體同仁一起加班的景象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對貝佐斯而言,顧客才是亞馬遜金字塔的頂層人物,所以即便是公司管理者也得竭盡全力服務顧客。

電商之王傑夫•貝佐斯:從線上零售、串流影音到雲端帝國,匹敵蘋果賈伯斯,地表最強造夢者的成功密碼全公開
圖/ 方言文化

本文授權轉載自《電商之王傑夫•貝佐斯:從線上零售、串流影音到雲端帝國,匹敵蘋果賈伯斯,地表最強造夢者的成功密碼全公開》,Chris McNab著,方言文化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亞洲最大生技盛會】亞洲生技大展 × 美容保健大展 7/24 南港雙展齊發
【亞洲最大生技盛會】亞洲生技大展 × 美容保健大展 7/24 南港雙展齊發

全球矚目的產業年度盛事將於明日登場!亞洲年度生技產業盛會─【亞洲生技大展】與【亞洲美容保養.生技保健大展】將於7月24日至27日於臺北南港展覽館1館全館盛大登場。今年展會匯集來自19個國家、近850家指標大廠、使用近2,200個攤位,橫跨生技、醫藥、保健、美容等多元領域,打造業界掌握最新趨勢、拓展國際合作的重要平台。

掌握亞洲生技新契機:三大亮點展區引領台灣生技邁向國際

今年亞洲生技大展將於4樓展出,以「Next Wave of Biotech Opportunities 掌握亞洲生技新契機」為年度主軸,展現台灣連結全球、引領創新的實力。此屆展會邀集美國、瑞士、日本、澳洲、比利時、印度、波蘭、奧地利、菲律賓、泰國等國家組成12大國家館,還有英國、中國、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義大利等多國企業參展。參展陣容橫跨各大領域,包含藥華、保瑞、中裕新藥、台康、逸達、台耀、昱展新藥、長佳智能、永昕、台新藥、Merck、FUJIFILM、Cytiva、BD、Charles River、Lonza、Labcorp…等國際龍頭齊聚,展現全球生技產業的尖端技術與市場應用。同時,經濟部、衛福部、國科會、國衛院等8大政府主題館,聯合臺大、清大、成大、北醫、中國醫等10餘所學研機構,揭示台灣在精準健康、生醫創新上的重要成果。

今年展會特別聚焦三大亮點專區:「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醫藥醫材」、「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 ,呈現完整的生醫技術發展趨勢,並開啟國際合作與產業鏈整合新篇章。CDMO專區聚集國內外重點製造商,包括保瑞、台康、臺灣生物醫藥製造、台耀、中裕新藥、永昕、台新藥、霖揚、潤雅、聯亞藥、日隆精化及台灣CDMO聯盟等,展現製造產能與跨國合作優勢; 醫藥醫材專區 則由藥華、蘑法、國鼎、逸達、溫帝、友華、友霖、APRINOIA(新旭)等企業呈現創新藥品與醫材成果; 細胞治療及再生醫療區 匯集暢鴻、捷昇、進階、禮文、瀚醫生技、冷泉港等多家公司,公開最前沿的治療技術與應用潛力。

聚焦創新亮點 從研發到臨床一次掌握

此展覽聚焦前沿生技技術與臨床應用的實質落地,匯集多家國內外指標企業展出具突破性的研究與應用成果,展現台灣在精準醫療與創新研發領域的深厚實力與未來潛力。其中, 怡定興生醫(攤位號碼:M432) 帶來預計明年啟動人體臨床試驗的創新止痛解方; 巨明生醫(攤位號碼:N715A) 帶來全球首見、3秒完成定量檢測的AI系統; 中裕新藥(攤位號碼:M732) 將揭示愛滋維持治療的最新進展; 微體生物醫學(攤位號碼:N604) 則推出創新非侵入式癌症早期檢測平台,為臨床診斷帶來全新選擇。主辦單位表示,今年展覽還有更多創新成果,不僅展示出台灣生技產業的研發實力與臨床轉譯能力,也進一步凸顯此展會作為「從研發到應用一站式交流平台」的關鍵角色。

40+參展商創新技術發表會 展現產業最新技術趨勢

自7月24日至26日展期間,主辦單位特別邀請超過35家企業, 舉辦超過40場參展商創新技術發表會 ,內容涵蓋細胞與基因治療、藥品開發、癌症診斷、學研成果與創新原料應用等,完整呈現台灣生技從原創研發到臨床應用的強勁實力,也為國內外與會者開啟更多交流與合作契機。

亞洲唯一 美容保養+生技保健 雙主題 原料、設備到成品全產業鏈展出

同期登場的「 2025亞洲美容保養.生技保健大展 」,於一樓展出「 醫學美容保養 」與「 食品生技保健 」雙主題,內容涵蓋研發與進口原料、代工製造、自有品牌、包裝容器與檢測服務,打造完整美容與保健產業鏈。專業供應鏈廠商包含元弘草本、綠茵生技、創百、東翔生技、生資等;消費品牌線則有提提研、台塑生醫、台塩生技、台糖、台酒生技等知名企業參展,充分展現MIT產業研發能量與市場實力。今年展覽亮點豐富,除匯聚MIT保健保養品、生技技轉成果、AI檢測系統等創新應用,韓國館亦有多家韓國原廠帶來熱門趨勢產品,以及外泌體、膠原蛋白飲、機能茶、家用美容儀器等話題商品。

展期間也將舉辦多場專業活動,包括7月25日由佐見啦與展昭共同策劃的「PIF挑戰與機會」、7月24日主打清真市場的「清真美妝商機日」,協助業者掌握產業趨勢與技術脈動。

亞洲生技大展 × 亞洲美容保健大展 明日正式登場!

立即登錄免費參觀,一站掌握亞洲生技與美容保健產業的創新脈動與市場未來!
4樓【亞洲生技大展】 參觀登錄:https://chanchao.tw/xlHiqT
1樓【亞洲美容保養.生技保健大展】 參觀登錄:https://chanchao.tw/jz3Qb-

2025 亞洲生技大展 BIO Asia–Taiwan Exhibition
- 7/24(四)-7/27(日)
- 10:00-18:00 (最終日展至17:00)
- 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4樓
- 官方網站:https://chanchao.tw/9jw019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